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的校史馆里有一张“苏浙公学”的组织机构图,我校的著名校友骆耕漠名列其中,这是在我们商大校史里未曾提到的一段历史,于是我们沿着这一线索追寻…… 1945年成立的“苏浙公学”组织机构 苏 浙 公 学 革命战争年代,浙江省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艰难发展,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革命的熔炉,汇聚了华中乃至全国的各类英才。骆耕漠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在长兴县煤山镇槐坎乡创立苏浙公学——苏浙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1945年2月,苏浙公学正式招生。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江渭清、骆耕漠任副校长,谢云晖任政治委员,周林、吴肃、张日清任教育长。自创办之日起,先后招生两次,学生共1400名。学员分整风队和学生队。整风队,即干部轮训班,学员都是军队连以上和地方区以上在职干部,学制半年。公学的主体是学生队,主要招收社会青年,设军事、政治、文化三个系。共编八个中队,其中一个是女生队。公学学生毕业后,由公学按学习成绩分配到各军政机关工作。1945年10月,苏浙军区奉命北撤,苏浙公学宣告结束。苏浙公学与如今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有着渊源,当年的苏浙公学为根据地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至今该旧址内墙大门两侧上还保留着当年新四军苏浙公学学员用矾红粉写下的抗日标语:“这里没有黄埔军官,只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里没有学士博士,只有宝贵经验的革命者。” 往 事 回 忆 骆耕漠在做好繁重的领导工作的同时,还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笔耕不辍。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多年中更是硕果累累,论著颇丰。20世纪30—90年代,骆耕漠共发表十篇革命和经济理论方面的论文。骆耕漠先生在96岁高龄和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部30余万字的著作《往事回忆》。骆耕漠先生的回忆录,生动地记述了他从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经济工作经历,气势宏大,曲折起伏。这部回忆录的出版,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4年出版的著作《往事回忆》 美 好 期 盼 “但愿中国从此有个好前途, 不要再打仗、再混乱了。”“但愿新中国能繁荣富强、光明万年啊!”骆耕漠在开封战役和豫东战役时曾发出这样披肝沥胆之言。骆耕漠活了整整一百岁,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构成有趣的辉映。骆耕漠,“骆驼耕耘沙漠,持恒必有收获”,这个寄予美好期盼的笔名,伴随本姓为丁的他,孜孜不倦为国尽职尽责。骆耕漠从浙江工商大学前身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出发,历经北伐的血雨腥风,历经革命风暴,从抗战文人到经济学家,在他的岗位上,以一片赤子丹心,以对现实的紧迫感与历史的责任感向着奋斗目标不断迈进,一直以骆驼耕耘沙漠的坚强信念与韧劲去追求真理与人类前程。 1987年骆耕漠重返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前身) 1986年骆耕漠书信手迹 2001年5月骆耕漠为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九十周年校庆题词 1987年12月骆耕漠参加母校校友座谈会时的讲话录音 生 平 简 介 骆耕漠(1908—2008),原名丁士通,曾用名李政,浙江於潜(今杭州临安)人。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财经委员会(简称“华东局财经委”)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等。198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82年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其诸多经济理论文章收录于《骆耕漠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