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杭绣的前世今生
来源:《杭州文史》第31辑  作者:蒋羽乾  日期:2023-03-01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一朝,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列,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这从发祥于南宋、看似闺阁小道的杭州刺绣中也可以窥见一斑。

杭州刺绣一般简称为杭绣,分为宫廷绣、闺阁绣、民间绣三类。宫廷绣又称盘金绣,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用品,它以金银线绣为主,线绣为辅,其中全金绣金碧辉煌,包金绣层次分明,银线绣古朴文雅;闺阁绣,是闺媛中刺绣爱好者绣制的画绣,刺绣者往往擅长诗书,通晓画理,刺绣时仿国画的方式构图、题词、落款,格调高雅;民间绣,为民间刺绣屏风、壁挂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三类各有渊源,最后汇流到一起。

微信图片_20230301102222.jpg

杭州自古以来被称为丝绸之府,刺绣发源很早,但是宋代前关于刺绣的史料记载却很少见到。据《宋会要辑稿 ·职官》“文绣院”条记载,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汴京设立文绣院,“招刺绣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南宋循北宋规制,依旧设立文绣院为皇室制作绣品。文绣院严格依照规定制作绣品。《武林旧事》在“朝廷典礼”节记载了宋代后妃们散给亲眷的物件中,除了绫罗绸缎外,还有刺绣物件。

如果说文绣院属于宫廷绣一路,只记录在正史中,那么闺阁绣和民间绣大多记录在文人笔记中。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宋人爱在服饰上刺绣的记载,“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是紫地皂绣”,这里说的是民间日用绣品。闺阁绣留下的记录远远多于民间绣,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二《画笺》中赞曰 :“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同一时代的董其昌在《筠轩清秘录》中也称赞“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 ,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宋高宗时的杭州人刘安妃,工书画和刺绣,她曾绣东方朔像一幅,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明代的闺阁刺绣发展很快。浙江有一位闺阁名家倪仁吉,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她善用针法表现水墨,著有《凝香绣谱》一书,可惜该书已佚。到了清代中后期,杭州女子沈善宝能诗善画爱绣,因为刺绣的关系,她和江浙一带许多女子多有交流,尤与嘉善朱澄、松江丁佩私交最好。目前存世最早的一本刺绣著作《绣谱》便为丁佩所撰,后序由沈善宝所记。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城内外寺庵林立,大量宗教用品的需求也一直推动民间绣坊的繁荣和发展。在清末民国初时,杭州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共有十多处民间刺绣作坊,知名的有“超祥春”“范聚源”等字号。这些绣坊产品种类繁多,有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梢旗、神服戏装等。据出生于民国初年的杭绣老艺人张金发回忆,在他当学徒时,浙江的杭州、绍兴、诸暨、东阳、义乌、温州、嘉兴等地都有刺绣行会组织,称为帮。其中尤以杭州帮最有名,诸暨、嘉兴等地技术好的艺人有机会都愿意加入杭州帮。杭州帮的行业会馆设在严官巷,会馆内供奉“妃禄仙女”为祖师,每逢农历九月二十四祖师诞辰日,全城各家绣坊的艺人汇聚于此,举行庆典。

一般常识中,刺绣艺人应为女性,如 19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第三册高等小学用)》第十七课《刺绣》篇中写道“今则京师、苏杭之绣货流行全国,大抵皆妇女成之”。实际上,此时杭州的民间绣坊工人多为男性,如长期担任杭绣行业会长的汪瑞华和久负盛名的邵咬金、王大毛及后来的张金发、楼宝土等刺绣名家都为男性。特别是张金发,在杭州绣坛有“刺绣阿毛”之称,为周信芳、盖叫天等绣过全套绣衣,常被戏曲名家追捧,精湛的手艺令人赞不绝口。男性绣工是民国时期杭绣的特色之一,直至 1960年杭州开办工艺美术学校,第一届刺绣班 35名学生中,仍有 6名男学生。

民国时杭绣已不如上海顾绣有名,在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玉森编纂的《新著本国史》中提到“绣工以上海及苏杭二府为最盛。上海绣法系顾氏发明,叫作顾绣。便是苏杭绣品,也袭用顾氏的名称”,此时杭州绣工的绣品要靠“贴牌”来获得更大的效益。但杭绣仍受到时人的重视,这一时期杭州女子职业学校大多设立刺绣女红课。1929年 6月,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惠兴女校沈碧云绣制的梅屏和金致中绣制的墨梅字屏均在此次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工艺美术高度重视。1959年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专设刺绣研究室,研究各种刺绣针法和流派,创作了大量的刺绣精品,老艺人赵云英于 1962年以闺阁绣的技法、徐悲鸿国画《四骏图》为内容绣制了单面挂屏,引起轰动。1973年初,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历经磨难后重新恢复。虽然因为环境的简陋和刺绣人才的匮乏,作品产量很少,但当时单面挂屏发绣《幸福》的试绣成功给了刺绣人员极大鼓舞。

为了培养新的杭绣接班人,杭州市于 1960年创办了第一所工艺美术类专业学校——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开办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四个专业。到 2000年并入杭州师范大学前,学校先后招收了三届刺绣班,培养学生 71名,大多进入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及附属工厂,成为杭绣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1975年,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办了实验厂为其附属工厂。这时的杭绣实行两条腿走路,“经济上,日用品养活欣赏品;艺术上,欣赏品指导日用品”,也就是擅长闺阁绣、宫廷绣的研究所人员指导附属工厂女工绣制日用品,附属工厂创造利润支持研究人员开发新品。此时的附属工厂主要生产外销刺绣电力纺台布和刺绣软缎被面、枕套,在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努力下,1977年的外销量达到 1.28万条。当时杭州周边的康桥、花园、皋塘、兴隆,富阳的城关、灵桥,萧山的党湾、杜家、塘郎孙,余杭的仓前及东阳的巍山等地都建立起了绣品加工点。由于产量不断增加,附属工厂于 1980年从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脱离出来,独立为杭州第二绣品厂。到了 1986年,第二绣品厂和杭州丝织工艺厂合并为杭州工艺织绣厂,主要生产出口日本的和服腰带,和服腰带的刺绣上运用了很多杭绣的传统针法,每年销售数十万条。

此时,杭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京绣、鲁绣、汴绣合称四小名绣。杭绣中的盘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针法柔中带刚,有对口、走势、平金、吊角、提金、拨路、盘棕等 20余种,所绣作品光、平、顺、洁、巧,针脚排列有序,纹理整齐,线条流畅,力度均衡,转折自然,灵活运行,盘圆无起角,盘方有整足,讲究一气呵成,颇具男性阳刚的气质。闺阁绣以线绣为主,技法灵活多变,绣技精致。闺阁绣的题材多为国画、动物等,用线的颜色也多选用雅洁的彩线。为了表现细腻的画面,分线时将一根丝线分成 12股到 20股,绣金鱼等需要分成 64股,表现猫、狗等动物毛的剔透感时,需要分线为 120余股。闺阁绣的针法有齐针套、木梳套、散套针、集套针、齐针、虚针、别针、反戗针、乱针、锁绣、打籽、包梗等 30余种,其中尤以套针见长,将互套针与其他传统针法结合的针法在全国各绣种中独树一帜。

20世纪 80年代初,杭绣屡次作为重要文化交流项目走出国门。1982年,杭州和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城市时,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的三页台屏双面绣《县树、县花、县鸟》在静冈县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并被当地收藏;在和波士顿结为友好城市时,研究所设计制作了一面三潭印月、一面波士顿景色的三异绣,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对杭绣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5年,杭绣知名艺人陈水琴赴德国交流,现场绣制总统魏茨泽克像,整个过程历时半年,当时轰动欧洲,参观人数达数百万,国外报道称“杭州刺绣女,绝技播西欧”。由于杭绣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杭绣更好地发展,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将刺绣室扩大、成立了杭州绣品研究所,这一时期绣品研究所创作的主方向是艺术欣赏品,成为市政府出访的重要礼品。

微信图片_20230301102226.jpg

20世纪 90年代后,随着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培养的第三届刺绣班学生毕业后进入杭州绣品研究所,杭绣队伍日渐壮大,这一时期杭绣开始参加国内的专业展会,佳作屡屡得奖,上海、广州等地的友谊商店也有杭绣的专柜。同时杭绣也参与了更多的对外交流,1997年杭州绣品研究所集体绣制《福寿台》《同舟共济》《放风筝》《老寿星》《大黑天》《七福图》等大型作品到日本交流,这些作品尺寸达到 3.2米 ×1.4米,是少有的大型作品。设计人员通力合作,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采用毛毡为底料垫衬,以杭绣的传统盘金针法为基础,巧妙地运用捻粗的丝线钉、盘、绕、捻等多种手法绣制,最厚处毛毡有七八层之多,绣品完成后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是杭绣少有的精品,目前陈列在日本高山祭博物馆。

1999年,杭州绣品研究所在企业改制大潮中解体,为了不让曾经那么辉煌的传统艺术从此消失,以陈水琴为首的工艺师们利用剩下的资源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她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刺绣工作室,每年参加全国性工美展都斩获金银奖项。但由于技艺人员的流失,使杭绣的发展一度受到了制约。2005年杭绣被认定为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后,政府在工作场所和创新资金上给予了扶持,使技艺人员能够安心创作,多位刺绣艺人的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大量的杭绣精品出现在各级展览会上。陈水琴、赵亦军老当益壮,每年都有佳作面世,特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不但自己潜心创作,还带徒授业,带出 3名省级工美大师和多名市级工美大师,以前流失的技艺人员也开始慢慢回归,通过社会各界不断宣传,学习杭绣的新人越来越多。目前虽然从业人员不足百人,但传承有序,杭绣重新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