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竺可桢日记》看
国立浙江大学西征始末 ——西征第一阶段:出浙江记(二) 编者按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6-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日前,浙江大学档案馆藏《竺可桢日记》手稿,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本期我们继续选编李杭春老师纪念竺可桢校长文章,以志庆贺。 1937 年8 月22 日,总务沈鲁珍提议以天目山禅源寺作为避难地点。23 日,竺可桢即“请晓峰、劲夫、荩谋、庆椿等至西天目禅源寺”;下午校务会议则议及西天目和湘湖:“西天目山较为安全,但交通不便,粮食缺乏;湘湖则本校有一百廿亩之稻田,可以自给,且运输亦相当便利。故决定危急时避湘湖。”(《竺可桢全集》第6 卷《日记》1 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357 页。以下出处相同者,只注页码)但湘湖又紧邻杭州,“杭州不能开学,则湘湖亦难支持”(358),所以,26 日上午,竺可桢便“偕刚复、君理、亦秋、承圻至西天目山”(358),对避难地点再进行考察。 1936 年夏,竺可桢曾应於潜人、省党部委员罗霞天之邀至禅源寺“三县自治推广人员训练班”,知该地可住数百人。此次实地考察,则寺内来青阁、戒台、上客堂、有缘堂、新老客堂等“大致可容学生四五百人,教职工五六十人”,虽“课堂不过四五处而已,膳厅、礼堂须另建”(358),但人员容纳总体差强人意;至于令人担心的粮食与交通问题,也并非束手无策,“二年之粮可供三年之用”,且“现有仓库六十处,存米二百四十万担”(358),似无须过虑;交通方面,则於潜县“曾拟有计划自於潜县直接造路至禅源寺”(358-359)。 8月31日,此议得到罗霞天响应,“渠允决定后筑路事”(361)。罗霞天后来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会浙江分会总干事。这一天的考察让竺可桢对西天目有了较大的信心,因为一年级实验较少,“余因主张将一年级移往西天目”(360)。 竺可桢校长(中)实地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情况 这一年的九月,学校工作基本是围绕这一倾向性意见展开的。竺可桢九月的日记中,记有西天目筹备、迁移之事的有22天。确定一年级生主任、西天目临时办公室主任,成立天目山办事处,制订教学、军训计划,讨论、议决交通、房屋、水电、警卫各类问题,甚至宿舍、床铺、米粮、菜蔬……一并都在考虑之内 在决定一年级生“廿号以前”(366)移西天目的同时,9月11日的校务会议上又“决定二、三、四年级生于双十节以前赴天目山上课”(367)。此时,竺可桢和他的同事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举校西迁计划。可惜9月16日学期伊始,一个新问题让竺校长颇感无奈:新旧生共到420 余人,另有告假者六七十人,来函借读者又一百四五十人,“而天目山至多只能容四百人”(369)。在这样的非常状态下,学校只能先“令大学一年级学生于廿一日出发赴天目山”(371)。 9月21日,“一年级生第一批出发赴天目山”(372);23日,“一年级教授赴天目”(373);26日,竺可桢亲赴天目山,知已到学生210人,课堂中桌椅已制就,第二天(周一)即可上课,教室尚多。此后,天目山各办学事项,各科课程、学生包饭(食堂统一配餐)、女生指导、战事后方服务队及各种章程、细则等均得实施,竺可桢甚至主张“天目山各系主任,每学期须前往—次与学生谈话”(380)。 禅源寺前回龙桥,当年学生们晨读之处 10月24日,开课近一个月后,竺可桢再度前往天目山。除了“所吃菜蔬须自杭州,鱼虾、水果亦不出”,天目教授们“均对天目环境认为满意”(389);教室光线充足,晚自修都在教室里,每人均有指定位置;虑及安全,女生自修室就在寝室旁。最让校长欣慰的是,“此间导师制度实行以来尚称顺手,学生既觉有一师长时可问询,而老师亦有数青年为友不致寂寞,天目山实为导师制之理想地点”(389)。尤其时值秋高气爽,每到周日,就有许多学生与导师一起出外散步,男女各有,亦不分系。在竺可桢看来,他很希望这里能成为战时浙大的一个长期避难地。 然而世事难料。11月上旬上海失守以后,江南陡然告急。11 月18 日,“国府明令,迁都重庆”,并“国府二十号迁驻重庆。五院俱全部均移至重庆,惟行政部所属之军政部留驻南京”(《吴虞日记》(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753 页)。闻浙大本校二、三、四年级生迁建德,天目分校亦“恐慌殊甚”。11 月16 日学生召集大会,主张迁校;教职员亦主张速搬。19日,竺可桢再次专程从建德赶赴西天目,次日晨召集学生谈话,嘱学生安心读书,并告以江西吉安接洽经过。11 月25 日,天目办事处主任朱仲翔“拟将能回家学生先行遣散,无家可归者来建”(405)。12月3日,天目山教员王驾吾经於潜、桐庐抵建德,柳定生、黄羽仪、林罄侯、祝文白也于12 月4 日晚间抵建德。遣散后遗留天目山的学生大概也是这几天陆续抵达建德。此前12月1日,严州中学“已允借第二部为浙大一年级学生、教职员宿舍及教室之用”(409)。至此,西天目禅源寺完成了作为浙大西迁办学第一站的艰巨使命。 原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2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