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亚运,逛杭城,本期“亚运风采,文博添彩”我们一起沿着运河南下,目光从上期的小河直街,望向对岸的青莎公园——这里清幽的碧水蓝天下立着一块古朴的碑文,上书“北新关遗址”。碑文附近的桥,叫大关桥。大关桥和北新关都有一个“关”字,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北新关—大关
大关桥之名的由来,源自明代在杭州设钞关收税。 北新关,是北新钞关的俗称。明宣德四年( 1429),朝廷在北新桥设关,上为桥,收陆路商贾之税;下设水门,收水运商船之税。关以桥名,隶属户部,又称户关、户部分司、北新钞关。 钞关,是明代榷关中最主要的一种(“榷”,原意是拦在河水中的横木,后来引申为税费的征收。榷关,正名为钞关,民间俗语称之为榷关。)。中国古代的榷关在明代演变成钞关,是中国封建社会榷关制度成熟的一种体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有明一代,全国八大钞关,七个设在运河沿线,其一便是北新钞关。至清朝,北新关商贾云集,千艘万舶,往返不绝,下设分址多处,又设稽查口20余处,征税量居全国25个收税关口第五位,故俗称大关。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 ),此关收税银达十万两之多,约占全国各关税银总额的8.8%。京杭大运河商运之繁荣,北新关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清同治三年( 1864),左宗棠奏请“将北新关暂缓开设,按月由厘捐酌拨,以抵关税一折”。后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朝廷准其奏,此关改为鳌(音厘)局。此后,清廷户部曾多次欲恢复此关征税,但终未成,加之漕运衰退,北新关遂退出中国税史的舞台。 明代杭州北新关制定《北新关商税则例》。清代佚名编纂《北新关志丛钞》和许梦闳编纂《北新关志》,均对北新关的地位、税收规模、流程等有详细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今日的大关桥并非宋元明清时的北新桥原址。1955年,曾在原北新桥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为单孔圆洞式;到了1995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旧桥被拆除,南移约300米新建大桥——也就是今天的大关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