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时,古运河边的杭州曲艺舞台流行隔壁戏演出。据范祖述《杭俗 清末至民国时,古运河边的杭州曲艺舞台流行隔壁戏演出。据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隔壁戏演出时,“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叠起,围以布幔,一人藏于内。惟有扇子一把,钱板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物响动,无不确肖,初不料其一人所作也”。追溯杭州隔壁戏的历史,是由南宋时的口技“吟叫”(效飞鸟禽兽的鸣叫)、“叫声”(仿各种小贩的叫卖声)、“学乡谈”(学各地的方言)衍生而来,于清末形成口技剧。到清同治年间,隔壁戏在运河边的杭州城有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杭州著名的隔壁戏艺人有潘祖彬、王阿其、李连生等,主要演出场所是在各喜庆堂会进行,如做寿、结婚、小孩满月等,也有在庙会之中或闹市游览之地,据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记载,宣统三年(1911)杭州隔壁戏艺人方寿山,把此剧带到上海大世界演出。鲁迅先生为了给母亲祝寿,曾于民国五年(1916)12 月12 日,邀请花调、隔壁戏艺人沿浙东运河到绍兴老台门家中唱堂会。据《杭州市志》第七卷载:民国初年是隔壁戏的全盛时期,杭州有潘祖彬班、李连生班等5 个隔壁戏班子,大的班子13 人,小的班子5 至6 人。民国八年(1919)潘祖彬、李连生和王阿其进入杭州大世界共和厅轮流演出隔壁戏。1933 年,潘祖彬把隔壁戏的布幔去掉,身着长衫、马褂表演。杭州隔壁戏的传统曲目有《萧山人拜门神》《火烧豆腐店》《小贩卖糕》《打灶头》《杭城一把抓》等19 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