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口述历史:保护通济桥——李新芳回忆苕溪退堤扩孔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6-01

访谈时间:2022年7月6日

访谈地点:浙江省文物局

口述人:李新芳,浙江省文物局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曾于2016年3月—2019年6月,兼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 

我从事文保工作差不多三十年了,经历了浙江省经济与社会主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当然也是全省文物保护最好的阶段。我觉得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有时还难以调和。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文保的任务更艰巨,文保人的压力更大,文保人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非常强的协调能力。

我们文保人说起文物,就像是讲自己孩子小时成长故事一样,既清楚她的过去,也明白她的现在,更牵挂她的未来。余杭通济桥,原名隆兴桥,后又改名安镇桥,到宋代才更名为通济桥。从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3年)至今,差不多近2000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数次被破坏与修建,目前这个石拱桥已有650余年的历史了。通济桥,老余杭人俗称“大(方言du的音)桥”,这是所有老余杭人共同的牵挂,这是所有老余杭人情感维系的“定情物”,也是所有老余杭人的自豪与骄傲。老余杭人如果来了外地的亲戚,大家会带客人参观通济桥;如果哪年发大水,可以看到通济周边站满了人,时刻关注着通济桥的安危。通济桥是老余杭的一景,也是老余杭人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济桥长50米,宽8.8米,高9.6米,中孔跨度15.4米,南北孔各跨12.6米,桥墩迎水面有楔形分水角2个,各高6米,宽2米。1983年通济桥被列为余杭县文保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市文保单位。苕溪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之所以叫“苕”溪,那是因为“苕”是指芦苇的花穗。记得陈若虚有一首诗“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这首诗讲的苕溪的芦苇花,如此的“青山绿水芦花两岸”的美好景象,想想就让我为之心动。后来我再去通济桥时,看到了新旧两桥之间的通济亭上,就有这首诗的后两句。

通济桥退堤扩孔 

2002年左右,苕溪通济桥上游由于道路硬化、外围排水系统弱化、上游排水量增大等原因,通济桥成了苕溪泄洪的瓶颈与肠梗塞。上游洪水来了排泄不下去,危及老百姓,甚至危及整个杭州,这个责任是任何人无法承担的。因此,通济桥所在的这一河道必须拓宽,要拓宽河道,通济桥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拆除,二是保护。最初林水部门报上来的方案就是拆除,因为拆除是最省钱省力的方案,但因为通济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拆除通济桥必须要经过省政府批准。这样,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工作机制,省文保部门就必须参与这个方案的论证,并拿出具体的意见供省政府决策。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机制,也是对文物的一个保护机制。

要拆除一个文保单位的文物,多数是不能通过的,因此第一个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而要保护通济桥,也只要两个方案,一是原址保护,二是易地保护。我们也考虑过易地搬迁保护,但这个方案实施起来太难了,谁都没有把握易地以后,是否能够保证质量地原样重建。所以我们最后考虑实施原址保护的方案。而原址保护,唯一可行的就是退堤扩孔,也就是老桥原样保护,旁边建一座新桥将老桥连接起来。因此整个工程也从最初的河道拓宽,改成退堤扩孔了。

整个方案的议定过程,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都全程参与了,我们开过一次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指导地方部门不断完善修改方案,实际上是我们推着当地往前走。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是一对矛盾,没有对和错,只有更合适。就现在退堤扩孔整个方案来看,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文物了。退堤扩孔不是最完美的,但在当时却是最优化的,现在来看,也没有第三种更好的方案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文保部门的参与,通济桥也有可能被拆除。

退堤扩孔是在通济桥北扩孔3个,总长度33米(10+13+10米)。新老桥分隔墩为10米,桥墩2个,苕溪北塘“退堤”总长度为969米,从原来安全流量37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963米秒立方米每秒,到2004年5月,扩建总长度43米的主体工程完成。2005年3月竣工,2007年8月通过验收。

640.png

刘王弄搬迁 

通济桥北首东边刘王弄的搬迁,直接影响到退堤扩孔的实施。在搬迁方案确定下来后,施工交给了水利部门实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刘王弄周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王弄周宅大约是2003年由信访部门批转处理的。我们到了现场勘察,发现这老房子的确不错,而且这种老房子在浙北地区并不多,很有保护的价值。因为周宅当时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省文物局提了工作建议,希望余杭区能加以保护。

刘王弄周宅是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建造的,建筑面积694.9平方米,房屋用料讲究,做工精巧,俗名“钢叉台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余杭时,这里曾作为军事指挥部。1937年日本兵侵占余杭时,这里也曾驻军。因此从历史和文保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640 (1).png

后来听说区里决定是易地拆迁保护,落实给区文管办来组织处理,但拆迁费用纳入水利工程,所以在拆迁过程中不尽人意。当时由于刘王弄居民已搬迁,周宅在拆除过程中也缺少产权人监管。建筑构件拆下来后没有马上复位,杂乱堆放在一起,先是说在小白菜文化园复建,后来听说又搬到径山去了,最后情况也不大清楚,反正处理没有很到位,留下了遗憾。


水城门移位

余杭作为双千年古镇,古时城与市常有分离,县城在苕溪南北迁移数次。自从北宋雍熙初,将县城固定在溪北。

清嘉庆《余杭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吴应徵因寇乱筑城.....南临苕溪有水门二”。后在康熙与雍正年间曾三次修建。1937年日军曾在西、南两门城垣上筑碉堡。东水城门在省军区教导大队前,也正对着曾经的孔庙,高4米,宽3米,墙基厚4.3米,中间设闸门一道,傍溪筑半圆形平台河埠;西水城门在文昌中学前,先前正对着的是县衙。高3.25米,宽2.25米,墙基厚3.8米。

这两个城门是古城少有的遗存之一,也是我们保存的对象。1986年被列为余杭县文保单位。2003 年,因要退堤扩孔,不得不后退。但我们文物部门要求用原物件复原,即拆即建,使用原来的建材,并且拆下来的建材全部标号,恢复到新水城。这也是不得己的情况下保留下来的方法。就用这种办法,水城门向北移了30米,2004年竣工,2009年被列为杭州市文保单位。

640 (2).png

老街区拆迁

老余杭人对于老街更有感情,因为那儿更有烟火味,更有生活气息,许多老余杭的特色商店以及一些非遗产品,包括一些老的行当如箍木桶、弹棉花、劳保商店、钟表店、电影院等。相反,对于溪北余杭古镇,许多老余杭人并没有多少印象。特别是七十二条半弄,更给老余杭人留下了太多津津乐道的故事,况且许多老年人,就是在这样的弄堂长大的。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余杭老街区脏乱差的现象愈加凸显,老百姓需要提升生活品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于余杭来说,如何寻找到一条既可以保护传承,又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旧城改造路径,对于政府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保护传承的任务属于文物部门,改造提升的任务属于建设部门。

当年做小河直街开发保护时,我们就采用了留下原住居民,也就是让愿意留下的人留下来,这些人对老街区有感情,并且是见证老街区变化的,他们都是历史的真正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文博”义务宣讲员,把曾经在本地发生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这是真传承。

当然也有给居民一次性补偿,异地搬迁的,但这种方式不能留下烟火味道,改造后的旧城白天是热闹的,但晚上却是冷清空旷的,不利于夜间经济的发展。

记得有次周末,我联系了原余杭区博物馆陆文宝馆长,私下实地察看踏访,走街区,看古桥,访居民,听民声,解民意,因我我想获得最真实的底层声音,想从中获得灵感。作为文保人,他们始终坚持保护,坚持从百姓的呼声出发,从百姓的利益出发。

这么多年了,余杭直街区块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作为文保人,我心急如焚,有些文保都是需要抢救性保护的。但我相信,随着区划的调整,余杭直街区块一定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让千年古镇再次复兴起来。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3期 

作者 陈杰  李新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