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满红 葛洪,字稚川,东晋著名道士。公元318年至公元332年隐居杭州富阳胥口镇崤山筑庐炼丹、行医著书。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五十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碑颂诗赋》、《军书檄移章表笺记》各三十卷、《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一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各三十卷。内容丰富,涵盖了宗教、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医学、养生等方面,以及大量的化学、炼丹及科学科技实践记录等内容。 葛洪著述颇丰(资料图) 相传,葛洪云游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炼丹、研学、授道、行医,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道医文化。其中,在杭州崤山隐居14年,成为当地民间口口相传的典故。他在天井孔里炼丹,并经常下山到富阳胥口镇的岩石岭下游的虎山脚和白家一带给老百姓传授道教和治病,还到20多里远的新登县城、葛溪边的渔池寺宣传道医知识、为群众看病。据史料记载,在新登、胥口一带,被他治疗康复的病人数以百计,有伤寒、痢疾、瘟疫、疫疬(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结核病、丹毒病、沙虱病、马鼻疽以及食物中毒等各类疾病的患者。 葛洪雕像(资料图) 所以,葛洪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学家。关于他的医学成就及贡献,据医学界和学术界研究并整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在医学思想和医德方面,他提出“医生处方用药要以‘价廉、简便、灵验’为原则,选择和实施医疗措施要力求‘救急、方便、实用’”的临床治疗学思想。 杭州崤山葛洪丹谷(罗晓钧提供) 他的这一颇有创意及具针对性的治疗学思想,是以道教医学家们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所奠定的一些治疗学原则,诸如辨证论治、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势利导等原则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济世行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以其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学的治疗思想,对医德、医风行为操守的规范起到了历史性、建设性的作用。 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他也取得了许多堪称世界一流的成果。在《肘后备急方》中,其对伤寒、痢疾、时行、时气(流行性传染病)、瘟疫、疫疬(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结核病、丹毒病、沙虱病、马鼻疽以及食物中毒等疾病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医学创见。 他对天花流行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比阿拉伯医生雷撒斯对天花的描述早了五百年;关于结核性传染病,葛洪已认识到这类病有极强的传染性:“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惚默默,不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觉此候者,便宜急治之。” 红恙螨(资料图) 在这里他明确指出了患痨病的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因此告诫人们一旦患上此疾,不要害怕躲避,而应当及时隔离(避免传染)治疗。关于对沙虱病的认识及治疗,葛洪比日本医学界早了一千多年。1930年日本医学界经过深入研究,证实了他所描述的这种沙虱的幼虫——红恙螨将寄生体内的病原体——东方立克次氏注入人体,从而引起这种急性传染病。 另外,葛洪在长期的金丹实验和济世行医活动中,十分重视五金八石等矿物性药物和以此为主要原料炼制的丹药。他在传统医学史上率先将金石类无机药物和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各种丹药用于临床治疗中。 例如以盐水用于霍乱、腹痛、伤寒、中风、胸膈上痰的引吐、疮疡伤口的清洗;水煮磐石渍治卒死;炼矾石末贮囊中置腋下治狐臭;以水银、胡粉、猪脂合药治疮疱等。 雄黄(资料图) 现在人们都知道“蛇怕雄黄”,而对这一认识也是他在《抱朴子.内篇》卷17《登涉》中指出的,如说:入山随身佩带雄黄以防蛇咬。同时指出“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 葛洪通过长年的精心苦练,尤其在杭州崤山隐居14年,与溶洞为伴,以炼丹为业,修道研学,行医著书,用亲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道医医德和医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葛洪道医文化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本文参考葛洪文化研究相关文章整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