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来新夏书院】来新夏老师:关心家乡成习惯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7-20

来新夏老师:关心家乡成习惯

陈志根

时间匆匆,来新夏老师离开我们快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高风亮节深深铭刻于大家的心中。对他的哀悼之情,仍无以言表;对他于故乡的文化贡献,实难以尽书。

在萧山,我是和来老师交往时间最长的人。大学期间,教我近代史的李义左老师是从南开大学调入的。当他知道我是萧山人后,就说起了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的事迹。从此,来新夏老师的大名就深深铭刻于我的脑海之中,成了我仰慕的对象。我和来老师也确很有缘。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来氏故里长河中学执教,他的祖居——月湾里就在学校旁边,是我天天要路过的地方。当我被调到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编纂《萧山围垦志》时,他已被聘为《萧山县志》顾问,常来常往于天津与萧山之间。于是,我和来老师由神交成为忘年交。

由于他是方志学、历史学和图书文献学方面的顶尖专家,所以无论区档案馆、图书馆或地方志办公室,经常邀请他来指导工作。每次得知他抵临萧山,我总要去拜访,除了业务上的事情,还聊聊家乡的变化, 更多的是讨教一些学术上的问题。由是,我们又成为知交、挚友。很多次由我陪同,或至鲍家湾祭扫其祖父来恂裕先生墓,或至绍兴、慈溪开会,或至滨江区讨论丛书的编纂问题,等等。时间长了,坊间也把我当成了来老师在萧山的“代理人”,不少单位编写志书,或是请求题签, 总是要我先帮助他们联系好。2003年夏秋之际,临浦镇党委、政府主办了“江南风:临浦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举行蔡东藩的学术研讨会,还打算把研讨的论文汇编成《蔡东藩研究》一书出版,让我邀请来老师一定到会。区教育局编纂《萧山教育志》,也叫我与来老师联系为该书题写书名。甚至一些外地单位也请我帮助与来老师联系,出席他们的会议,或者担任著作的主编,如慈溪市坎墩镇打算举办学术研讨会并编一部镇志,慈溪市方志办王清毅主任即请我帮助与来老师取得联系,并得到来老师大力支持的。

2010年春,我送儿子到南开大学面试,9月初又送儿子到南开大学读书,都是来老师帮我在学校联系好住宿的地方,还请我们一家去吃了著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回来时不仅给我带了天津的土产,还叫他的亲戚送我上车。我儿子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南开大学读研,也得到来老师夫妇的关照。来老师每有著作问世,也总是亲手签名后寄我。2004年初,地方志办公室转制,我为保留高级职称,将关系转到区委党校,他知道后给我来信说:“你调职一事,我很关心,不知是否仍保留市志编写部分工作?……我们间的交往是会继续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来老师仙逝后,特由我儿子代表全家前往灵堂祭奠,以寄哀思。

我与来老师之间经历了从神交到忘年交、再到知交的过程。在和来老师的20多年交往中,我深深感到来老师身上有一种崇高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这就是一以贯之的对家乡的挚爱和关心。关心桑梓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撰序书函,连连而不断

序言是一本书的眼睛,作用非常重要,谁都想请名家为自己的著作作序。而来老师是南开大学的著名教授,在国内学界有很大声望,加之来老师待人态度谦逊、包容,十分有亲和力,不论学者还是普通人,他都热情相待,尤其对故乡许多志书和学者著作的序文更是有求必应。他从1986年为《萧山县志》作序开始,到2013年初夏,为《萧山丛书》作总序止,共为萧山写序15篇。此中,一类是方志著作序,一类是个人学术著作序,另一类是宗谱、图集等序。为书作序绝非易事,只有深悉这个地方的历史、现状才能膺此重任,还至少需要通读全书、了解结构, 加之来老师已是望八、望九之年,但他总是“谋先读为快”,即使“时当溽暑炎夏,读其书若感清凉”,也很快给你写好寄来。

他的序文,都充满着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如在《萧山县志·序》中称“离乡几近四十年,自然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万千思绪,虽乡音无改,但时光催人,鬓毛非衰,已呈苍苍。故乡巨变既激励我奋发…… 更加重我于修志一事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而新县志出版后,他又撰文说,“自当引为自豪……愿故乡父老接受游子莼鲈之思的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其拳拳报乡之心。20多年过去,他“乡思益切”,在为新编的《萧山市志·序》中写道:“我籍隶萧山”,“我为家乡能成此佳志而倍感自豪”。他把自己与家乡视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对于家乡的湘湖,他更是“一直眷恋着”,“甚至想到身后能归葬于湘湖,或者在湘湖荒原获一方小土,立一‘读书人来新夏碑’,与湘湖为伴”。他期待正在开发的湘湖更加美丽。

他的序文还对后辈寄予厚望。他在为我的论文集《追逐理性》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希望作者一如既往,奋力拼搏,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更骄人的成绩。我虽已年登耄耋,亦愿再读新作,再见新集。”他还把《追逐理性·序》收进他的书话续编《书前书后》(三晋出版社2009 年8月版)一书,还特意写了一信惠寄与我。来老师为我书作序已经十年了,正是在来老师的鼓励下,我依然在地方史志研究领域中努力向前,至今又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我的论文续集正在筹划之中,可惜来老师已经仙逝,再不可能为我的续集作序了。在方晨光的《文脉湘湖·序》中,也同样对作者提出厚望:“人在中年,后来者必当居上,我虽年登八秩,然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犹在愿与晨光共勉, 为乡邦文献同做贡献”。

来老师对故乡的痴情,还洋溢在其给家乡的书信中。他给家乡的信可谓不计其数,或给有关单位,或给乡友。2002年6月,迎来了来老师的八十初度,有关单位发起举办学术研讨会,以示庆贺。萧山作为来老师的故乡,区委、区政府派沈迪云主任和我前往天津祝贺。对故乡代表的到来,他特别高兴,认为“为会议增色不少”。嗣后,他还专门给区委、区政府和区地方志办公室写来感谢信。信中说:“在我八十初度举办学术研讨会之际,我非常荣幸地收到家乡党和政府的贺电,并派专人莅会,关爱之情,令人感动”;“我未能为桑梓多所服务,而父老乡亲呵护备至,深情厚谊,使我深感愧怍”。同时表示:“我虽年登耄耋, 而壮心犹在,设家乡有所驱策,定当不遗余力,贡其所能,为新萧山强区建设发挥全部热力。”在给区志办的信中特别写道:“近闻有撰修《萧山市志》及启动二届修志之议,如有驱策,定当效力。”

凡是读过来老师所作的序文和书信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句句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充满着对家乡的挚爱之情。读他的序文、书信,如沐春风,让人感受着他那高山景行的人生气象。更重要的是,来老师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并没有停留在言语上,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137.jpg

2007年2月1日,来新夏教授参加来新夏方志馆开馆仪式(柳田兴摄)

充当顾问,频频顾又问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修志开始,萧山是最早启动修编县志的地区。

但当时由于是初次修志,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负责全国编志培训工作的来老师被聘为《萧山县志》顾问。但他充当顾问,是频频既“顾”又“问”的,多次奔波于天津与萧山之间,要么是传递外省修志动态,要么是举行学术讲座,传授方志编纂知识,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如1982年6月1日,县志办召开县志编写人员座谈会,他风尘仆仆,从天津到达萧山,在会上讲了全国方志培训的情况,接着就自己考虑的史与志、分志与总志、资料与论述、新志与旧志、领导与群众、全面与重点和人物传等七大问题进行了讲述。《萧山县志》定稿后,1986 年5月18日至23日,召开了评议会,他在会上肯定了优点,也就存在的不足之处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就如何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萧山县志》的质量更上一层楼起到了关键作用。

《萧山县志》出版后,当时的萧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编纂《萧山围垦志》,来老师被续聘为该志顾问。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修纂围垦志的决策,来老师极为高兴,大为赞赏:萧山围垦“规模之大,成事之伟, 固前此所难有”,“如此伟业盛绩,何可无志以纪其事”。从此,他又经常来电询问修志进度,叮咛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当他从费黑先生手中得到此志后,十分兴奋,“尽十日之工,认真通读全书”。志书发行后,又撰写了《题〈萧山围垦志〉》一文,对围垦志点赞有加,“这真是一部内容充实新颖,文字流畅可读的佳志。它是专业志中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作。”

一轮修志在全国普遍展开后,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为提高全国方志质量,于1988年1月邀集全国社会科学界十大教授在新版的志书中评选出十部佳志,来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志书水平为据,力挺《萧山县志》,《萧山县志》最终获得了全国十大佳志之一的荣誉称号。后来,《萧山县志》又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于是间, 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派员到萧山学习编修县志经验,所印的1万册县志也很快告罄,萧山一时成为全国方志界的热点而名声大振。正因为有这个基础,萧山又成为社会主义时期第二轮修志的全国试点单位。

 2003年,《萧山市志》编修正式开始,来老师又被邀聘为顾问。虽然他已进入了耄耋之年,但依然若当年一样,不辞劳苦,往来于天津与萧山之间。特别是近十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回萧山,有时一年达两次。有时甚至在宁波、绍兴等地参加学术活动,也要到萧山转一转,或是了解萧山修志进度,或者给方志工作者指点迷津。2004年12月14日和2005 年10月17日,他先后两次抵达萧山,在了解《萧山市志》编纂进度后, 就修志工作应把握好的若干问题,如断限、学术性、与前志关系等,特别就创新问题与编辑部同志进行了座谈。

对寄给他的《市志简报》,他也是每期必读。《萧山市志》每册初稿出来,他总要认真翻阅,提出自己的意见。2009年3月9日,《萧山市志》编辑部设计了概述的三种模式:一是《总述》;二是《萧山赋》;三是《数字萧山》,以简报的形式发给每位顾问、编辑及相关人员。来老师研读后, 于当月25日发来回信。他认为这种设计很有创意,但“不赞成三种取一, 而是三者全入志”,当以概述为基础,适当吸取赋、数字中的文字与表式,形成一个整体,并强调“三者并列将是新市志一大特色”。

如今《萧山市志》已经付梓。可惜的是,来老师没有等到此书的首发就驾鹤西去,这是十分遗憾的。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140.jpg

2003年12月12日,来新夏教授受聘担任

《萧山市志》顾问(柳田兴摄)

整理旧籍,常常进行时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承载的平台,也是传承的基础。萧山有着修志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旧志存在漏失的危险。所以,旧志的整理,也是方志界的一大任务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编修《萧山县志》搜集资料过程中,在浙江图书馆发现民国时期由来新夏老师的祖父来裕恂先生独力编撰的《萧山县志稿》未刊手稿,计14卷及志余1卷,共约80万字。乃请人抄录全稿以备撰修新志时参考,同时录一份给来新夏老师。来老师敬谨循读,特请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杨嘉年等先生清整抄稿、订讹补漏,并委派多人至浙江图书馆与原手稿相校订。此稿系海内孤本,为防日久散佚,他又奔走呼号,希望重版,幸得费黑等领导重视,一拍即合,解囊相助。最后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10月出版,启功敬署书名。至此,沉埋40年之久的遗稿,终于告竣,萧山旧志宝库又增一新葩。当时的萧山政协主席、《萧山县志》主编费黑对此欣喜若狂,感奋之余,写下小诗一首:

喜获阙史卅七年,更感孤奋笔耕艰。

无资买纸烟纸代,恂翁留志在人间。

萧山还有一本《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虽有印本及翻印本,但流传不广,并无断句,查阅和使用甚是不便,先贤苦心,未得彰显,甚为遗憾。为此,萧山区地方志办公室决定将其改简横排,重加点校,以适应当前读书习惯。于是来老师又于2007年接受萧山区志办委托,承担了整理这部《萧山县志稿》的任务。他诚言“不佞为萧邑子弟,又多年涉足文史, 整理推广前贤著述,责有攸归”,“虽已臻高年,仍以为桑梓服务为荣”。为求得点校本早日顺利完成,他又诚邀高鸿钧、潘友林二先生相助,妻子焦静宜女士自愿担任责任编辑。历时周年,终于点校整理就绪,2010年3 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为此点校本所作的《整理前言》中写道:“多年积愿,终获实现,私衷曷胜欣悦!”

为乡邦整理旧籍,来老师可谓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萧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萧山学者多有著述,清代毛奇龄就撰有480万字,是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收录的个人著述最多的学者;民国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就有640万字;其他的如魏骥、汪辉祖,等等。将这些著作编成《萧山丛书》以彰显萧山地方文化,一直是来老师晚年的最大宏愿。为此,自2009年始,来老师在多次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迪云协商此事后,开始筹划编辑《萧山丛书》。他组织团队调研全国古籍状况,遴选出了萧籍学者著述目录,经大量整理工作,大型历史文献《萧山丛书》第一辑(10册)于2014年9月正式出版。书前有来老师撰写的总序,各古籍又专设前言,工作量无疑是很大的。没有对桑梓的挚爱、对古籍的深广了解,没有对图书馆学的精深研究,要完成如此巨著谈何容易!《萧山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提升萧山历史文化、提高萧山美誉度意义巨大。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144.jpg

2007年2月1日,众嘉宾参观来新夏方志馆(柳田兴摄)

捐献书籍,阵阵溢书香

来老师的家就在南开大学东门,我曾多次抵临过。他的书斋被书堆得满满的,其中自己所撰就达百余种。书房充满着做学问的灵气,似一个读史写作的世外桃源,他自己命名为“邃谷”。他热爱自己的书房, 但更热爱自己的家乡。20世纪90年代末,他就萌发了将自己的藏书捐赠家乡的念头,希望桑梓有更多的人爱书、读书,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1998年3月,他将上千册藏书赠予萧山图书馆,后又将凝聚毕生心血的文献学、历史学、方志学等50多种著作和自己所藏的3000余种书籍以及100余种物品捐赠给区图书馆。为此,萧山图书馆设立了“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区文广新局于2007年2月2日,在新落成的文化中心召开了“来新夏、邵燕祥著作捐赠仪式”,向来老师颁发捐赠证书,并特聘来老师的夫人焦静宜老师担任萧山图书馆顾问。此后,来老师每年都向萧山图书馆陆陆续续捐赠自己的著述和所藏专业书籍。

2004年,萧山动议创办来新夏方志馆,来老师当即表示支持,并表示愿将他毕生编著的地方志专著和收藏的志书6000余部无偿捐献给故乡。萧山区委、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协调有关部门,腾出江寺一幢楼,设立“来新夏方志馆”。2006年12月初,来老师所捐赠的各种书籍运抵萧山。“来新夏方志馆”于2007年2月1日正式面向群众开放,内藏来老师捐赠的书籍和其他书籍共4700余册。如今,“来新夏方志馆” 的书籍(包括杂志在内)已达2万余册,成为萧山各镇街、部门、企事业单位修志查阅资料的好去处。

来老师之所以将他所藏之书捐赠给家乡,目的是“希望它们在萧山的乡亲特别是年轻一辈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如今,来老师虽已仙逝, 但他那渊博的知识,纯粹高尚的人格,大学问家特有的谦逊、质朴和他对家乡的情愫永远留在萧山人的心间。他所写的书、所捐赠的书,在文化中心的“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和江寺的“来新夏方志馆”里,发出阵阵书香,沁人心脾。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147.jpg

2008年3月17日,来新夏教授在来新夏方志馆(柳田兴摄)

(作者系萧山区历史学会副会长,原文载于《萧山记忆》第八辑)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