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母亲讲——我外公叶为铭和西泠印社的往事 作者 许希昌 在我中学时代,我妈妈跟我讲了许多我外公和西泠印社的往事。这些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今整理成文以表缅怀。 许希昌的母亲叶良壬(前排围单色长围巾者)和她的同学们在西泠印社留影 我外公叶为铭,著名篆刻家,又名叶铭,字品三,号叶舟。1867年生于杭州。他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70年的篆刻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篆刻和书法作品,不少作品散藏在杭州、上海、香港、台湾甚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被像李叔同,陈叔通这样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所珍藏。 在西泠印社,随处可见他的艺术作品,如:仰贤亭上的匾额“仰贤亭”和对联“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前山石坊、后山石坊上的对联,鉴亭亭柱上的对联,“鸿雪径”旁的“印藏”石刻;小龙泓洞洞口的石刻等。这一切艺术作品都已成了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永久保存。 应当说我外公叶为铭与比他小十三岁的王福庵,以及比他小十二岁的丁辅之相识、相交,进而成为至交,是一种缘份,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与交流。 我外公早在三十岁左右时,就已成名,在杭州的金石篆刻界巳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天都有人来他家找他。有的是来请他篆刻; 有的是来与他讨论研究印学; 有的是来向他请教和甄别、鉴定篆刻和书法作品。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大约是190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有一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来找我外公。他文质彬彬地向我外公做了自我介绍,说他名叫王褆,在岳坟附近教书,业余很喜欢篆刻。他是慕名而来,特地登门拜访请教我外公的。后来,王福庵经常来看我外公,不多久,他们就成了挚友。 一天,王福庵把他的朋友,爱好篆刻的丁辅之带来,把他介绍给了我外公,并加入了他们的雅聚。从此,王福庵经常与丁辅之一起来我外公家雅聚,两人还常会带些金石篆刻作品或碑帖等来共同鉴赏或请教我外公点评与考据。我外公家离西湖较近,所以,后来他们经常先在我外公家呆一段时间,然后去西湖边,边走边聊,边欣赏西湖美景。一次次的雅聚不断地增强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们因共同的爱好和志向,而成为终生的金石之交。通过多次的聚会后,我外公觉得这种聚会很有意义,并由此得到了启发,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个聚会呢?能不能成立一个社团,把那些有志于“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同仁凝聚在一起,来共同传承民族的文化遗产,重振篆刻艺术的文脉呢? 就在他们三人相识的第二年夏季的一天,当他们三人雅聚时,我外公把他的想法讲给了王福庵、丁辅之两位听。他们完全赞同我外公的想法。成立印社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研究印学,振兴印学,传承中华文化。他全力以赴来创办印社,为创办印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力争办一个专业人士非常向往的全国一流社团。创社工作就在我外公等人的主持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在筹备过程中,我外公把创社的事告诉了他的好朋友吴隐,问他是否愿意参加筹备,吴隐表示愿意。于是就有了创社四英之说。 我外公从他们决定创社起,就一直信守着他的诺言,全力办社兴社。他在建社十周年前夕还亲自去上海,在吴隐、丁仁的陪同下邀请吴昌硕大师担任社长。 我外公一心扑在印社上,呕心沥血40多年,做了许多对西泠印社的生存、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 1.在他主导下建造了仰贤亭、四照阁等多座楼、馆、亭、阁,使社员们有充裕的活动场地和栖息地。 2.提议并实施印社春秋两季的雅集活动。这是西泠印社特有的,维持和增强印社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一直坚持至今。 3.邀请了李叔同、黄宾虹等这样全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师入社,极大地提高了印社的知名度。 4.在历时四个半月,规模宏大,轰动世界的浙江省西湖博览会上,我外公被任命为“金石部”主任,他全力领导做好了参展工作。使西泠印社迈出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性一大步。 5.编写《西泠印社小志》和《西泠印社30年纪念刊》,为印社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我缅怀和敬仰我外公叶为铭,他为西泠印社的创建、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敬仰创社四君子,他们创办印社,不为名利,只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系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叶为铭的外孙)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