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明代宁波第一家族? 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所在的范式家族?不是! 是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所在的屠氏家族?也不是! 昨天,由海曙区委宣传部、海曙区文广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打造的百集电视纪录片《千年海曙》举行了关机仪式。 关机仪式上,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杨氏家族超越范家、屠家,被称为明代宁波第一家族。 “一家三尚书一门十进士”说的就是杨氏 杨氏家族什么来头?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经过比较,就首举鄞县杨氏,称:一门科第禄位之重,弘治、正德间,无过于鄞县杨氏者。 鄞县杨氏家族在明朝景泰至成化(1450~1487)的27年间一下出了杨守陈、杨守随、杨守阯、杨守隅、杨茂元、杨茂仁6个进士,中进士率称得上全国第一了。嘉靖至南明间,又陆续出了杨美益、杨承闵、杨德政、杨文瓒4个进士,共10个进士。 “如果出2个进士可称科举家族、出5个进士可称科举大家族的话,杨氏拥有10个进士,可称为特大型科举家族了。”钱茂伟教授说。 景泰二年(1451),杨守陈进京参加会试,考得全国第十三名。三月殿试后,成为进士,时年27岁。他也是鄞县杨氏家族的首个进士。 弘治元年(1488),任吏部右侍郎,两年后,杨守陈去世,谥号文懿,追赠礼部尚书。 成化元年(1465),杨守陈的二弟杨守阯也中浙江乡试,并且名列全省第一。 成化十四年(1478)杨守阯参加会试,获全国第四名。不久,殿试,他又获进士第二,即榜眼之位,比哥哥杨守陈还厉害。之后杨守阯在弘治十年成为吏部尚书,而他的堂哥杨守随也在弘治十八年成为工部尚书。 “可以说杨氏家族是真正的‘一家三尚书,一门十进士’。” 钱茂伟教授说, “一个近世家族,既要是一个科举家族,要出进士,要当大官;又要是一个文化家族,得有学术贡献,得有文献,如诗文集、宗谱、其他作品遗留下来。如此,才会引起后人的关注与研究。否则,只是过眼云烟的家族而已。” 杨氏家族刚好是这么一个经典案例。杨氏家族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化人所著文集,流传下来的有杨自惩、杨守陈、杨守阯等六人的作品,其中,杨守陈在明代经学史上、明代浙东学术史上更是有自己独到的位置。 钱茂伟教授解释说:“把杨氏家族评选为明代宁波第一家族不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而是当时明朝人以家族的社会地位评定出来的。比如现在赫赫有名的天一阁主人范钦,他也只是官至兵部右侍郎,纵观整个范氏家族中进士和做高官的都没有杨氏家族的人多。同样,屠呦呦所在的屠氏家族虽然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在为官和中进士的数量上也不能和杨氏家族相比。” 鄞县杨氏居住在宁波城内的哪些地方呢? 幸运的是,宁波天一阁博物馆里就收藏着杨氏家谱,而在家谱中还保存有一张古地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逐渐分散而居,最主要的生活在府学边、日湖边、月湖边和东门口这四个位置。”钱茂伟教授说。 弘治元年(1488),杨守陈长子杨茂元在宁波城内府学右边建构了镜川书屋,准备给杨守陈退休以后居住。这是杨氏最早在宁波城内建造的居处。 弘治六年(1493),杨守陈三兄弟分家。杨守阯的子孙们到城内建立新的住所。他们在日湖东的采莲桥建立了大冢宰第,立兄弟尚书坊。而采莲桥,就位于现在解放南路与莲桥街口,屠呦呦的故居莲桥第姚宅也附近。 可见当时日湖边是一个豪门望族相当喜欢的生活环境。 杨守随(1435~1519) ,官至工部尚书。分家后,杨守随在月湖西青石桥建第,人称康简公第。具体的建设时间不详,约在弘治年间。退休以后,杨守陈经常穿着葛布野衣,徜徉于山水间。曾与宁波城内的六七个士大夫结成文会,以诗酒自娱,人称甬上耆旧二集。 到清朝杨氏后人杨德化(1617~1683)补为秀才以后,就理性地放弃了科举之路,走上师爷之路。直到晚年,赚到钱后,回到家乡,不过在死后一年才完成杨宅的建造。大概位置就宁波城东渡门内的海神庙附近。 杨氏后人都在干嘛?有人当起了师爷,有人转型做了商人 绍兴的师爷,宁波的商人,这是明清时期浙东出名的两大区域职业群体。 到了清朝晚期,曾经鼎盛的杨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在朝野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于是,他们从一个官宦世家转型成一个商业家族。 杨文林,是杨守阯后裔,住在黄古林施村。光绪二十三年(1897),16岁的杨文林因为家贫在母亲要求下,到奉化萧王庙村商店学做生意。两年后,杨文林又来到上海,他投靠了同县商人何葆龄。何氏拥有著名的何锦丰洋广杂货号,是上海最早的连锁商店。 他逐步成长,开始从欧美商人那儿进口外国布帛,将之分销东南各省;然后,杨文林收购宁波特产草帽,出口外国。 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杨文林45岁时,他独立开设上海汇泰草帽进出口行。 因为祖先杨守阯号碧川,所以杨文林这支称为碧川房。于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春,杨文林又重修了碧川祠堂。 不过遗憾是,在岁月的交替中,曾经名扬天下的杨氏家族如今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当年老日湖畔,如今的莲桥第中,由杨文林所重修的碧川祠堂还保留着,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