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特别关注
 
解读清乾隆年间的一张税票
来源:《杭州文史》第36辑  作者:蔡予新  日期:2024-05-24

笔者所见一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大关便民小票副由”票证,票面文字暗淡难辨,“乾隆”年号也是隐隐约约可见。该票抬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暂署盐法道兼管北新钞关□□□□□”,文字勉强可以辨认,但仍然有五个字因印刷墨淡而失灭。票面上加盖有四个长方形红色戳记,文字为满汉二体,分别是“大关照验讫”“正阳门照验讫”“螺蛳埠照验讫”“江涨务照验讫”。上述四个戳记,只有“大关”“正阳门”二戳文字完整可分辨,“螺蛳埠”“江涨务”二戳文字被叠压,模糊难区别。

微信图片_20240524094955.png

“北新钞关”是明清时期杭州的一处税收关卡,位于杭州大观(关)桥北150米处,是明代“运河七关”之一。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税、设关”记载:

《北新钞关志》:关据杭之北,去防城十里而遥,当三吴上游,其地即仁和芳林乡也。附关有桥曰北新,故以名关。关有栅,栅上连木作平台卷篷,以蔽风日,于此稽放船只。署在栅之东南,关前建鼓楼一座,高三丈,以警晨昏。临河为牌坊,坊下置栅,环防左右。门外置榜亭,本关一应榜文张挂于此,凡应行事宜刊立木榜,永为遵守。谨按:北新有关,自明宣德四年始,成化四年废,七年复设,遂为定制。国朝顺治二年,设立北关以征船料商税,历今无改。


史载:明宣德四年(1429),朝廷在北新关设关,上为桥,收陆路商贾之税,下为水门,收水运商船之税。关以桥名,隶属户部,又称户关、户部分司、北新钞关。当时明代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由北至南依次为:北京崇文门钞关、天津河西务钞关、临清钞关、淮安钞关、扬州钞关、苏州浒墅钞关、杭州北新钞关。其中临清、北新二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钞关之名来历:明初至中期,市场流通纸币,名为大明通行宝钞,起初商贾经过关卡均以宝钞交税,故称“钞关”。成化以后,钞关开始折收银两,清沿明制,称常关,也称榷关,因常关隶属户部管辖,亦称户关,但“钞关”这个称呼一直延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北新关征收税银十万两余,约占全国各关税银总额的8.8%。清同治四年(1865),北新关暂行停止征税。

明代钞关初设之时,管理均无定制。弘治年间(1488—1505),由户部派遣官员管辖,隶属于户部贵州司。明中期,中官(太监)坐守各地关卡,激化了官商之间的矛盾。清顺治(1644—1661)时,由户部汉司官管理关务,后改为满汉兼管;康熙(1662—1722)时,废除兼管,由皇帝钦定一名内务府司员作为钞关监督,进行管理。由朝廷直派的监督多是管辖重要钞关,而税收一般的钞关则由巡抚代管或地方官兼管。从该票标明“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暂署盐法道兼管北新钞关□□□□□”的头衔看,北新钞关是由浙江巡抚兼管。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任浙江巡抚有如下几人:1.琅某,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庚戌。2.顾学潮(护),乾隆五十五年八月。3.海宁,乾隆五十五年八月至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壬申。4.福菘,乾隆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二月丙子。这张票面落款时间是“九月初五日”,此时的浙江巡抚是海宁,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八月至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壬申这个时间段内任职。

微信图片_20240524094959.png

▲北新关遗址

当时,北新关每天有两次开关时间,早关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晚关在下午一点到三点。来往的商贾、船只出入关口,均须先投报关单,单子上写明籍贯、姓名,所带货物,来往何地。船只种类、大小、船主及客人的姓名、所载何货及其数量。纳税完毕后,关卡发给商贾一份印票为纳税凭证。凡商贩需纳税银不足二钱者,北新关使用一种称为“便民小票”的小额报关票,让小商贩直接在大栅报关,随报随纳,此举方便小商贩通过关卡,简化办税手续,是一种颇具人性化的税收制度设计,“大关便民小票副由”就是当时的税收票证。据文献统计,明代自弘治六年(1493)至崇祯七年(1634)的 141年间,北新关共有151人担任主官,清代从顺治二年(1645)到雍正九年(1731)的 86年间,共有85人担任主官。明清两代,北新关的主官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左右,频繁任免,一方面体现北新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关卡腐败程度。雍正时期,钞关的腐败现象明显,尤其是乾隆之后,“私自放行、私自加税”及“书丁舞弊侵害商民”的情况经常发生。

该票面上的“大关”“正阳门”“螺蛳埠”“江涨务”四个关卡戳记,都是杭州城区及运河上的税收关卡。

先说“大关”的来由。清代,北新关下设分卡15处、稽查关卡20处,在全国钞关中居第五位,俗称大关。另外,清代山东临清有二关,一为户部关,由巡抚衙门管理征税,解交户部;另一为工部关,由管河道衙门管理征税,解交工部。二关以户部关为大关。明清时期北新钞关隶属户部,又称户关、户部分司,依据临清钞关之例,北新钞关亦可称“大关”。大关桥,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上的一座桥梁,它位于杭州市区,东连丽水路,西连和睦路、赵伍路,大关桥之名由来,源自北新钞关之“大关”称呼。

“正阳门”的来历。票面上盖有“正阳门”戳记,起初被认为是位于北京的正阳门,但经过查找资料、反复对比,结合其他三个戳记的考证,得知这个“正阳门”戳记也属杭州。杭州凤山门,又称正阳门。凤山门在今中山南路、凤山路相接处,即南宋临安城的南门,原称嘉会门,元末重建,明、清两代因之。因为它是杭州南城唯一正南的城门,故俗称为正阳门,杭州老儿歌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句。

再说“螺蛳埠”的来历,“螺蛳埠”靠近杭州的清泰门。清泰门位于今环城东路与清泰路交叉东侧,始筑于南宋绍兴年间,称崇新门,元末改筑,称清泰门。因宋时该城门附近有螺蛳桥、螺蛳埠,所以杭州人又称之为螺蛳门,杭州人有老儿歌“螺蛳门外盐担儿”,即此。

“江涨务”的资料见于清雍正《浙江通志》,在该志卷八十六“税、设关”条中,记载北新关下辖“七务”,分别是:杭州务税课司、江涨务税课分司、城北务税课分司、城南务税课分司、横塘临平务税课局、西溪务税课局、安溪奉口务税课局。其中江涨务税课分司“在武林门外,去大关东南十里,通北新河,水陆冲衢,因设此务”。“江涨务”附近的江涨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横跨京杭大运河,东起大兜路,西至湖墅北路及信义坊,相传远古江海潮涨至此而得名。桥始建于北宋,南宋时,江涨桥一带已有集市,如“江涨桥镇市”“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元末,桥被毁。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清光绪《湖墅小志》中湖墅八景之“江桥暮雨”即以江涨桥为背景,它是运河船运在杭州终止的标志。

最后,让我们重现当时的一幕情景:清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五日(公元1790年10月12日),一位不知名的商人在做一批棉丝饰品货物的买卖,正等着通过杭州运河边的北新关。因是小本买卖,所以他直接在栅栏边走“简易纳税程序”,交了九分四厘的税银之后,他拿到这张名为“大关便民小票副由”的完税票证。不过,这张税票可万万不能随便丢弃,接下来他要过杭州城里若干个税关,凭这张税票才能验货放行,各个关卡在税票上加盖大红印戳记,表示稽查验放无误。这位商人一共过了四个关卡,因此税票上也盖了“大关”“正阳门”“螺蛳埠”“江涨务”四个关卡戳记。

这张税票虽不起眼,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是 233年前杭州大运河商贸税收制度及其文化的实证,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2024-10-1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义 2024-10-16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的美 2024-10-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