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讲座预告丨周东华:司徒雷登与…
讲座预告 | 运河遗韵:Ci…
 
特别关注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
细数钱塘江出海口的潮神信仰
似水年华
 
悦读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诞生记
来源:杭州政协微信公众号  作者:宋传水  日期:2024-06-26

微信图片_20240626094347.jpg

2006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研讨会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召开。24日,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以下简称《杭州宣言》)。《杭州宣言》引起了轰动,当日新华社全文发表;全国各大媒体及亚太部分华文媒体聚焦杭州,对此作了大量的报道。我作为杭州市政协文史委负责人,有幸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考察团在运河杭州段的考察活动,亲历了杭州研讨会及《杭州宣言》诞生的全过程。

“申遗”缘起

2005年12月22日,在全国政协“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座谈会上,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作了有关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发言。他说,大运河和长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应该同属于世界遗产。他非常渴望能在有生之年再为大运河“申遗”做点事情。罗老先生还透露,7天前,即12月15日,他和郑孝燮先生以及来自杭州的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名给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的市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

罗老的倡议引起了全国政协文史委的高度重视,运河“申遗”被拟定为2006年全国政协文史委调研课题。

2006年3月初,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前的常委会会议期间,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刘枫邀请罗老和谢辰生先生来到全国政协机关,与来京开会的杭州市政协主席虞荣仁及分管文史工作的副主席俞国庆,就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有关事宜进行了商讨,达成了初步共识。罗老建议以4位委员集体提案的方式,将此问题在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首肯,进而主张联名的委员要尽可能多一些。于是,提案的起草与联署等事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在多方收集材料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3月5日,由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的王文运同志起草了提案文稿。

微信图片_20240626094353.jpg摄影:方建飞

提案提出

2006年3月3日至13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6日,一份以刘枫委员为第一提案人的《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甫一公开,立即得到许多委员的响应与参与。委员们认为,这是关乎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千秋大业,应该做,值得做!仅在两个委员驻地,联名的委员很快就签满了两页纸。当中,有来自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政协的主席或原主席,有国家文物局的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还有王铁成、吴雁泽等著名艺术家。3月10日,新华社记者采写新闻通稿,报道了这份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

提案向大会提交后,引起了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指示将这一工作交由全国政协文史委承办。经协商,全国政协文史委决定组织委员全程考察京杭大运河,并在杭州召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当我们接到这个消息,虞荣仁主席立即向市委作了详细的书面汇报,王国平书记当即批示:

会议由市政协牵头,请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指挥部〔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前身〕参与筹备。

我们很快与市政府副秘书长、运河综保指挥部总指挥陈述进行研究,拟定了会议接待及参观考察方案,并专程去北京向全国政协文史委汇报。

微信图片_20240626094357.jpg

摄影:马祯俊

全程考察

大会结束后,全国政协文史委即着手大运河全程考察和杭州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据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的同志讲,报名参加考察的文史委委员比以往任何一次考察的人数都要多,不少委员放弃或推迟了个人5月份的工作安排,有的委员则戏言“我要养精蓄锐”,就是为了走一走这条承载了中华文明丰富信息的“历史之河”“文化之河”。考察团最终的组成人数是68名,其中包括23名全国政协委员、11名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14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还有来自沿河六省市政协文史委的负责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欣然同意担任考察团团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程世峨(北京市政协原主席)、刘枫(浙江省政协原主席)担任副团长。说来也巧,两位副团长正好来自于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的省市。

2006年5月12日,细雨,被新闻媒体称为“大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程考察”在首都博物馆景德街牌坊前启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考察团团长陈奎元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纪念标”揭幕。纪念标以船桨斜穿过印纽为造型,象征着劳动人民是运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创造者。这一纪念标是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设计和制作的。

在考察过程中,政协委员、专家以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根脉为己任,不辞辛苦,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建言。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感染着每一名记者和工作人员。活动启动前一天下午,郑孝燮先生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或许由于太过高兴与激动,采访结束后不久即感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一夜,郑老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还赶得上去天津!”就这样,郑老与罗哲文老先生一样,不顾年迈之躯,在烟花三月,踏访了扬州与杭州。老委员、两院院士周干峙在考察途中因事回京,而到了杭州研讨会开幕时,他不仅本人又赶来了,还带来了另一位两院院士、著名规划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84岁的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是历史地理、水利史研究方面的大家,他是一个既倔强又可敬的老先生。每到一地,陈老都要详细询问一些数据,时不时地要与介绍情况的同志“交锋”几个回合,着急的时候,干脆以英语对话。

经过约10天的长途跋涉,考察团于5月21日中午抵达杭州。次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即在杭州西子湖畔的香格里拉饭店开幕。5月23日,既作为考察行程中的最后一站,也作为研讨会的一项安排,全体与会人员考察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考察团不仅乘船考察了运河,还参观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拱宸桥、广济桥、乾隆御碑等历史遗存。其间,考察团还参加了由拱墅区举办的“运河文化节”,陈奎元副主席宣布文化节开幕,考察团全体成员还在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准备的红色长卷上签名。考察团一行从早上7点45分出发,一直到傍晚归来,可谓马不停蹄,感受良多。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杭州人民对古运河的呵护之情。陪同考察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一席话更是感动了许多考察团的成员。他说: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杭州’之名,因河而生。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她是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杭州城市兴衰的‘生命河’!”

杭州对古运河的保护和整治举措令考察团的委员和专家们深感欣慰,他们认为杭州是大运河保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罗哲文老先生曾经多次来到杭州考察,这次他反复查看了杭州运河古桥台阶的倾斜度和桥缝碎石间附生植物的清除情况,笑着说:“这样的保护,我就放心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对杭州运河沿岸保留的老房子最有感触。他说:“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呀,杭州的这些老房子就是一个历史符号,它们能引起人民对杭州历史的联想。我们‘申遗’的不是现代化的运河,而是化石般的运河。这些老房子的保留,也就是延续了运河的文脉。”

微信图片_20240626094400.jpg

摄影:王川

杭州宣言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之所以选择在杭州召开,不仅仅是因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更是因为杭州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整治工作走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前列,杭州愿意通过承办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来向世人展示杭州人民对运河的感情,以及多年来在运河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说来也巧,罗哲文、郑孝燮等几位老先生之所以给运河沿岸18个城市市长写信倡议开展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最早的动议也与杭州有缘。2005年11月,罗、郑两位老先生到杭州参加西湖风景区规划研讨会,他们一同酝酿、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走过20年的中国“申遗”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他们想到了近在咫尺的京杭大运河。罗老说:“我这辈子没完成的事不多了,大运河‘申遗’是我的一个心愿。”郑老也说:“我全力支持你。”与两位老先生相差20多岁的朱炳仁则表示:“作为后辈和追随者,我们责无旁贷。”

2006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开幕,历时3天,在5月24日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委员和专家以及大运河沿线城市有关领导就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的召开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病全程参加了研讨会,并在24日的闭幕会上代表国家文物局作了重要发言。他以略带沙哑但十分坚定的嗓音说:

虽然世界遗产申报存在着限额制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但是预备名单排名没有先后。除了当年和下一年申报安排外,以后的机会对所有申报项目都是平等的。……只要我们切实加强对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克服一些地方出现的“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把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变为加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京杭大运河就一定能够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

单霁翔局长的发言,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京杭大运河“申遗”的信心。国家文物局更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支持。5月25日,研讨会闭幕的次日,国务院公布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宣言》的发表是此次京杭大运河考察和研讨会产生的最大、最重要的成果。有关人员自考察伊始,就在考虑宣言的起草工作。《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齐欣起草了几稿,并一路上征求部分委员、专家的意见。到杭州后,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的王文运接手起草工作。5月23日中午,完成征求意见稿,下午即发给与会人员,广泛征求意见。24日中午,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全国政协办公厅九局)王合忠副局长的主持下,宣言正式定稿。当日下午,由舒乙委员在会上宣读。

《杭州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全面启动,它不但向世人昭示了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也极大地鼓舞了大运河沿线城市和地区对保护和利用大运河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信心。《杭州宣言》的发表,对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宣言》中“杭州”二字的写入,更是一段佳话。2006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我们和陈述去北京汇报研讨会接待以及在杭州参观考察的方案时,得知在这次研讨会上将要发表一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宣言。回杭后,陈述向王国平书记作了汇报。王国平书记对此事非常重视,提出“宣言”要加上“杭州”二字,这对扩大杭州的影响非常重要。此后,陈述到市政协传达了王书记的指示。虞荣仁主席说,王书记的指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宣言加上“杭州”二字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向全国政协文史委积极争取并取得支持。虞主席当即命我和陈述去全国政协文史委请示,提出杭州的请求。随后,我和陈述两次赴京,向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全国政协办公厅九局)王合忠副局长转达我们的请求。王副局长很支持,表示会努力去实现我们的请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消息。其间,虞荣仁主席、俞国庆副主席也分别致电全国政协了解情况。5月20日,考察团到了嘉兴。市政协秘书长徐泉海、陈述和我等专程去嘉兴,向考察团领导汇报杭州研讨会的准备情况。当时听取我们汇报的有考察团程世峨、刘枫两位副团长,王合忠副局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的同志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齐欣等。我们在汇报中又提出宣言加上“杭州”二字的请求。刘枫副团长当即征求程世峨副团长的意见。刘枫说:“世峨同志,你的意见呢?”程世峨说:“听你的,你定就行了。”刘枫说:“那就这么定了。”王合忠副局长也表示同意。“宣言”前“杭州”二字就这样加上了。当时我们感到非常高兴。5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正式发布,新华社向全世界作了宣告。第一个以“杭州”冠名的“宣言”就此诞生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把中国画传统传承下去——访谈朱颖人教授 2024-10-08
西湖申遗的“群众路线” 2024-08-23
“8.19”死里逃生记 2024-08-19
忆1988年抗台扶树 2024-08-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