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讲座预告丨周东华:司徒雷登与…
讲座预告 | 运河遗韵:Ci…
 
特别关注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
似水年华
 
【围垦岁月】 我所经历的萧山围垦与撤市设区——虞荣仁口述(一)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7-26

围垦之前,

钱塘江潮水长期侵扰着萧山居民。

“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

是对当时萧山这片土地的真实描述。

正是萧山围垦,

“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让昔日的沙地滩涂,

蜕变成为今日的繁华城市。

而萧山围垦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则激励着一代代萧山人,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

微信图片_20240726113913.jpg

虞荣仁,1944年9月出生,浙江萧山人;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3月任萧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85年9月至1987年6月任中共萧山县委书记;1987年6月调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历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纪委委员;第七届、第八届杭州市政协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一、我所经历的萧山围垦

采访者:虞主席,您好!您是萧山改革开放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首先谈谈萧山围垦的相关历史。

虞荣仁:1987年5月,我于萧山县委书记任上奉调至杭州工作。离开萧山虽然30多年了,我心中抹之不去,感怀最深的就是萧山围垦。萧山围垦在浙江围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浙江围垦史上最为精彩的华章。它的围垦规模之大,举省无双;转型之快,成效显著;影响之大,蜚声中外。虽然萧山围垦从时代上讲已经是过去式,但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萧山围垦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就是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浙江精神。

近代以来,萧山人口增长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萧山人口是601350人。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加之萧山地理位置优越,是杭州的南大门,不少调不进杭州的人,很多都落户在萧山。这使历史上形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1964年7月,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达823352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萧山全县总人口为1061145人,成为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大县,也是浙江省的人口大县。由于萧山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造学校、工厂,建公路等,每年也要用去一些土地。同时,由于萧山北濒钱塘江,一日两潮,堤塘被冲坍是家常便饭,如1962年初,头蓬盐场坍江,108户受灾盐民只好迁址红山;1963年9月,受十二号、十三号台风袭击,九号坝东、西两侧新筑大堤决口,附近棉田被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江华等领导到九号坝视察险情。一方面是人口剧增;另一方面是土地渐减,萧山人与地的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初土地改革时,萧山人均占有耕地是1.36亩,至20世纪60年代初,人均耕地下降至0.8亩。怎么办?萧山人民想到的是围垦。萧山人民发扬勇立潮头、抢潮头鱼的精神,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在萧山县委的领导下,掀起了围垦的热潮。

 萧山围垦从解放初,从我的老家浦沿和长河、西兴三镇沿江村民的“小打小闹”开始,到1966年下半年揭开大规模围垦的序幕,再到以后的机械化围垦,共进行了33期大规模围垦,其中万亩以上的围垦17期,共围得土地54.61万亩。在这个过程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有三期围垦,即1968年的3.6万亩、1970年的军民联围10万亩和1986年的5.2万亩。

1968年的3.6万亩围垦是萧山历次围垦中最具攻坚性的一仗。这块滩涂西、北、东三面临江,需三面筑堤,围垦难度特别大,多次遇险。在大堤未及时加固的情况下,钱塘江大涌潮提前来临。暴风卷巨浪,瞬间将大堤冲开了三个大缺口,堤内顿时一片汪洋。但困难吓不倒萧山的干部群众,大家一举修复了缺口。指挥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住枯水期,重整旗鼓,再次鏖战,第三次振臂上阵,创下了钱塘江涌潮区一次围涂3.6万亩的历史壮举。该块滩涂的围成,犹如在该段南沙大堤外筑起一座巨大的“丁坝”,使其东面淤涨起大片滩涂,于是相继有了1969年的2.7万亩围垦、1970年的军民联围10万亩围垦和1986年的5.2万亩围垦等。

1970年的军民联围10万亩围垦,是萧山围垦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一次围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浙某部、原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萧山县三方联合围涂。它不仅围得土地9.7万亩,还是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胜利凯歌。

1986年的5.2万亩围垦在萧山围垦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是萧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首次用“劳动积累”办法进行的围垦;第一期每日出民工达15.4万人,第二期达8.13万人,不仅树立了萧山围垦史上出工最多的标杆,也是杭州湾河口围涂中出工最多的,更非浙江省其他地区的高滩围涂所能比拟的。

采访者:请您谈谈萧山围垦的成果及其意义。

虞荣仁:要说萧山围垦的成果,我的认识至少有以下五点。

一是增加了土地资源,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萧山历史上形成的一个重要县情是人多地少。解放初土地改革时人均占有可耕土地面积是1.36亩。随着人口的增加,各项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8亩,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正是依靠持续的大规模围垦,在人口逐渐增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萧山能始终做到土地动态平衡,这正如外国友人所说的“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这为改革开放40年来加快发展提供了首要的物质基础。

二是为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提供了空间,使杭州的跨江发展成为现实。萧山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钱江世纪城、益农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等都在萧山围垦地区兴建,这都是萧山围垦创造的基础。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围垦中,萧山人坚持当年围涂、当年开垦、当年生产,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萧山围垦区已建成重要工业基地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萧山人在享受围垦的成果中,一步步地富了起来。如今,南沙地区的老百姓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0元,世代居住的破草舍变成了高楼、别墅,家电设施一应俱全,吃讲绿色营养、穿求漂亮、用要高档成为时尚,农民开着轿车去种田去上班。

微信图片_20240726113950.png

今日萧山农村的欧式洋楼

四是萧山围垦密切了群众关系,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干部。萧山多次大规模的围垦工程,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艰难政治环境中展开的。萧山的各级干部顺应广大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一面接受批斗审查,一面带领群众搏浪斗潮,指挥工程,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各次围垦中,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都带着铺盖到工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思想,细谈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镇乡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为紧密,围垦前要进行出发前的动员工作,常与群众面对面,一起进行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开展工程时与群众居住在同样的草棚里,吃同样的缸灶饭,喝同样的苦咸水,同样赤脚上工地。正是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患难,才使得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各项围垦战役无往不胜,攻无不克。在历次重大围垦中,前后上工地的民工和后勤人员有几万到23万余人,沿河沿堤草棚连营十数里,做到了整个围垦期间无殴斗、无火灾、无偷盗、无重大伤亡事故发生,这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走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干部组织领导群众干大事、创新业的能力和水平。

微信图片_20240726113930.jpg

围垦人夜里睡的草棚


五是钱塘江得到有效治理,保障了沿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萧山南沙一带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是经常发生“坍江”。民国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余年里,萧山南沙大地以北坍失沙地44万亩,仅集镇就坍掉了三个,现在河庄、义蓬、新湾、南阳和益农一带的百姓,那时经常因为坍江而逃难。萧山围垦的前提是治江,完全按照科学治理钱塘江来围垦,因此土地围起来了,钱塘江道也稳定了走向,百姓也结束了坍江逃荒的苦难历史,使得沿江居民真正得以安居乐业。

萧山围垦意义深远。

 第一,通过围垦,萧山人民拥有了诸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围垦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萧山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萧山于20世纪80~90年代曾多次进入“十大财神县(市)”和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围垦功不可没。

第二,驯服了肆虐的江潮,治理了钱塘江河道,减少了洪潮灾害,提高了通航能力。钱塘江坍江,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为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以及拥江发展提供了空间,保证了跨江发展成为现实。没有萧山围垦,就没有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也就没有今天的杭州对杭州湾的规划和部署。

第四,萧山围垦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也吸引着国外的学者甚至外国的国家领导人。萧山围垦面积之大,转型之快,强烈地震撼了省市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受到他们的高度重视。许多省、市(杭州)主要领导亲临围垦工地视察,如1971年7月,水利电力部部长张文碧;1978年5月13日,财政部部长张劲夫;11月5日,商业部部长姚依林等。他们先后抵临萧山围垦现场视察。1978年12月8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在萧山举行“全国海涂资源考察和综合利用学术交流会”,旨在把萧山的经验推向全国。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在北京开幕,浙江省革命委员会选送的就是萧山围涂造田资料和南堡大队抗洪救灾的事迹。1986年5.2万亩围垦期间,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丰平,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厉德馨,副省长许行贯等均来视察工地,为萧山人民的围涂助推、加油。

萧山围垦也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亲临视察。1975年4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视察围垦六工段;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等都视察过萧山围垦。199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视察红山农场。当《萧山围垦志》“杀青”后,他欣然提笔为此志题签。

国外学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不断到垦区样板的红山农场考察。1984~1995年,前来参观、访问、考察的,共有471批、4247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斐济总理兰布卡等先后到访。他们夸誉“上帝造海,萧山人造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官员称萧山围垦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这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如此多的国外元首、政府首脑、贵宾参观、视察萧山围垦,这是在浙江围垦史上,乃至中国围垦史上绝无仅有的。

本文采访于2018年9月10日,节选自《我所经历的萧山围垦与撤市设区——虞荣仁口述》,收录于《春江水暖——萧山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把中国画传统传承下去——访谈朱颖人教授 2024-10-08
西湖申遗的“群众路线” 2024-08-23
“8.19”死里逃生记 2024-08-19
忆1988年抗台扶树 2024-08-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