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首多么欢快优美的汉乐府民歌!若将歌中的莲叶往小里缩,缩至一枚银圆或铜钱般大小,与此同时,将它们高擎的伞盖朝下降,让它们漂浮于水面,这时的“莲”,就完全可以替换成“莼”了——江南可采莼,莼叶何田田…… 莼是迷你版的莲,莲是巨人版的莼;莲是湖塘的大女儿,莼是莲的小妹妹。古往今来,莼这个水灵灵的江南小女子,令多少骚人墨客、帝王将相竞折腰!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录下了采莼欢乐的劳动场面。莼菜的食用,亦见之于同时代的《周礼》。自晋代始,莼菜与菰菜、鲈鱼一起,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入馔历史悠久。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没有一种蔬菜的名气能与莼菜匹敌,也没有一种蔬菜能像莼菜那样获得那么多古今骚人墨客、帝王将相的交口赞赏—— 羹煮秋莼滑,杯迎露菊新。——〔唐〕杜甫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唐〕白居易 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唐〕贺知章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唐〕张志和 此外,唐代陆龟蒙、顾况、皮日休、严维、李建勋、唐彦谦,宋代苏轼、梅尧臣、司马光、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张孝祥、徐似道、董嗣杲、李彭老、东城,元代黄复生,明代高濂、袁宏道、李流芳,清代王士祯、宋革、李长蘅、李渔、俞曲园,现代叶圣陶等一大批文豪诗杰,都留下过与莼菜相关的诗词文赋。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东坡居士口中虽言“不惟”,其实那千里莼田,早已漫卷他的心胸。在杏花春雨的旧江南时代,千里莼田与千里荷塘一起,氤氲出了锦绣江南一片诗风雅韵。 莼菜,别名马蹄草、水葵、湖菜、茆等,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素有“水中碧螺春”之美称。“叶春如碧莲,梗紫如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说的就是它的色、香、味、形。莼菜不仅营养价值高,富含碳水化合物、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且可入药,具有降压、补血、润肺、健脾、开胃、止泻、助消化、补虚弱、加速新陈代谢、抗衰老,以及清热、利水、消肿、解毒之功效,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对莼菜的这种药用价值,《医林纂要》《本草纲目》《齐民要术》《日华子本草》《本草汇言》等古代医典均有记载。 我国莼菜产地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主产区为江苏太湖,浙江杭州的西湖、湘湖和铜鉴湖流域,而以铜鉴湖为最盛。铜鉴湖是杭州西南部一个古老的湖泊,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载。湖面数平方公里,青山环抱,绿水盈盈,种植莼菜得天独厚。清代《钱塘志》说:“杭州盛行莼菜,西湖所产无多,皆由周边乡镇贩往。”这“周边乡镇”,指的就是湘湖和铜鉴湖地区,特别是铜鉴湖地区。 莼菜成为名扬天下的江南文化名蔬始于晋代。西晋时期,才高八斗、纵任不拘的江东才子张季鹰(张翰)在洛阳做官,自觉很不适应,时值“八王之乱”初起,他预感到齐王必败,洛阳不可久留。一日,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回到故乡,整日采莼垂钓,直至终老。自此以后,莼菜、鲈鱼和菰菜三者便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辛弃疾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提及的便是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关于莼菜,史传趣闻多矣。《晋书》录,陆机入洛见王济,王济指着羊酪问陆机曰:“吴中何以敌此?”陆机说:“千里莼羹,未下盐豉。”《齐书》记,齐高帝的两个文臣,竞夸家乡名产,一人说:“炰鳖脍鲤,似非句吴。”另一人则说:“千里羹莼,岂关鲁卫。”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梁书》载,沈顗“逢齐末兵荒,与家人并日而食。或有馈其粱肉者,闭门不受,唯采莼荇根供食,以樵采自资,怡怡然恒不改其乐”。《宋史》称,梅尧臣善做鲈脍莼羹,烹饪时配以橘、橙与熟粟黄,取其金黄之色,谓之“金齑”——这道菜成了他招待文友的看家菜。 莼菜到了清朝,声誉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据《太湖备考》记载,1699年康熙下江南,巡视到洞庭东山,时有乡民邹弘志将太湖莼菜进献,康熙吃后,龙颜大悦。邹弘志见皇上高兴,又进献祖传精绘《采莼图》和自己所作的《贡莼诗》二十首,外加莼菜十缸。康熙见了十分高兴,命太监把礼品收下,传旨将莼菜运送北京御花园种养,并把莼菜定为“贡莼”,年年岁岁,进贡京城。邹弘志也因献莼有功,赐岳阳县知事。邹弘志因莼得官,人称“莼官”。 乾隆六下江南,每到杭州,必以莼羹为食,并留下了“花满苏堤柳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的题咏。曾国藩于1862年5月巡视太湖形势,途经木渎,厨人进莼羹,喜曰:“此江东第一类品,不可不一尝风味。”俞曲园晚年居西湖,亦嗜莼羹,唯残牙零落,莼入口不可捉摸,更难咀嚼,遂口占七绝云:“尚堪大嚼猫头笋,无可如何雉尾莼。吾齿居然仲山甫,刚柔茹吐不同人。”不胜感喟。 由于张季鹰故事的广泛流传,一般人都误以为莼菜只为秋天食用。其实莼菜春食最嫩,口感最好。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一位叫韩奕的诗人曾写诗嘲笑张季鹰:“采莼春浦作羹尝,玉滑丝柔带露香。却笑张翰未知味,秋风起后却思乡。”指责季鹰根本不知莼菜真谛。另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清初有个大臣,听闻松江鲈鱼风味绝佳,有次他到苏州,便命随身厨师去购鱼来做,这个厨师非本地人,做成了糖醋鱼。大臣吃后大惑不解:张季鹰为食此等凡物,竟至弃官归乡,荒唐,荒唐!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张季鹰、菰菜、莼羹、鲈脍和秋风,慢慢发酵成为一坛融风物之美、怀乡之思与隐逸之情为一体的文化美酒与情感美酒,具有了别样的文化意义与情感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从外地或国外归来的游子,回到杭州,总要点食莼羹这道被称为“杭州第一汤”的名菜,一慰自己的乡思、乡愁。 铜鉴湖也经历着人间的沧海桑田。“我妈妈说抗战时期铜鉴湖到处野生着这个东西。”曾于1985—1994年担任铜鉴湖村村长、卸任后一直从事莼菜种植和经营的杨志来老人告诉笔者,“铜鉴湖在20世纪50年代末大搞农业时被放干,改作农田,当时我在当生产队长。那时我们村住着一个名叫吴金汉的杭州人,每天都要到湖里采摘新鲜莼菜,给西湖边的‘楼外楼’供货。” 杨志来接着说,铜鉴湖恢复莼菜生产是在1979年。那年有个日本客商到杭州市粮油进出口公司找莼菜,找到了铜鉴湖,据说这人抗战时期到过铜鉴湖。市、区政府抓住这个商机,当年就将莼菜开发纳入“星火计划”,为莼农们提供无息贷款、架设出口桥梁,引导村民们大力发展莼菜生产。 “当时的莼菜开发我也参与了,我们几乎是与‘娃哈哈’同时起步的!”杨志来自豪地说,“开始是集体搞,分田到户后,各家自己搞。我们的莼菜,内销到了上海、苏州、南京、北京、河北等地,外销到了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韩国人把莼菜叫作‘盾菜’,因为它的叶子很像盾牌。” 一片椭圆形的玉池碧叶,成了香飘历史、驰誉世界的中华文化名蔬,这是西湖莼菜的传奇,这是铜鉴湖的荣光!随着时代的变迁,根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未来两年内,西湖莼菜的重要主产地——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铜鉴湖村将面临整体搬迁,这一区域将恢复古铜鉴湖水域。铜鉴湖即将迎来新生!两年之后,这块被放干了近六十年的土地上,将重现一片碧波荡漾、百舸争流的景象。 西湖莼菜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现代旅游开发价值。笔者由衷地期盼,在未来重生的铜鉴湖水域,规划者能为西湖莼菜——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名蔬继续书写文化传奇,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保护西湖莼菜,留住文化乡愁! 江南可采莼,莼叶何田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