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围垦岁月】 我所经历的萧山围垦——陈光裕口述(二)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8-01
二、萧山围垦工程的分期

采访者:请您概述萧山围垦工程的分期。

陈光裕:萧山围垦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65年至1974年,这10年中主要依靠发动群众,艰苦创业,土法上马,从被动抢险保堤,转为主动出击筑堤、治江围涂造堤。由于钱塘江河口主槽动荡多变,历史上频繁遭受溃堤、坍江之灾,虽年年抢险,但仍年年有灾。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决定从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出击,把抢险护堤的力用到围涂上去。1965年开始,我们抓住滩涂淤涨、冬季潮小和农闲的有利时机,日出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在5~7天的低潮位期间,把围涂大堤填筑到冬季最高潮位以上。同时,我们用人工肩挑的办法,将石碴抛在新堤迎潮面,待沿塘抢险河沟通后,船运石方,进行日夜抛石抢险御潮保堤。接着,我们再度发动几万人,提高堤塘的设计标准,并继续抛石护坡,同时抛筑盘头、丁坝,进一步巩固围堤,围一块、保一块、开发利用一块、保一块、再围一块,走出了一条人工围涂的成功之路,把治理钱塘江与围涂造田结合起来,达到了既控制主江道,又增加耕地面积的目的。但该阶段受条件和力量的限制,一般堤塘标准偏低,人工挑抬突击成堤,工程质量不高,在抢护力量不足时,出险可能性大。这10年时间里,我们共进行了16期围涂,围成面积34.77万亩(包括零星围垦)。

20世纪60年代萧山围垦场景(董光中 摄)


萧山的围垦工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并没有停下来,而且围垦的时间都是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围垦都选在冬天呢?因为钱塘江的水量在冬天相对少,潮汐也没有春夏秋季那么大,滩涂外露面积大了许多,又是农闲时期,可以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是围垦的有利时机。当然,冬季围垦和其他季节不同的是天气冷,水上结冻,人赤着脚踏进泥水里,从脚跟冷到四肢,冷到胸口,很辛苦啊!那时农民干农活,由于生活艰苦,都是脱光鞋袜赤着双脚,哪有什么“水田袜”“水田靴”!即使有,也不能穿。一脚踏进淤泥里,烂泥没到膝盖上甚至半腰段,什么袜子、靴子都没用,连人都弄不好陷进泥潭里了。

采访者:在萧山围垦史上,1974年13号强台风和异常天文大潮的破坏,是萧山围垦以来遭受损失最大的一次,经验教训也是最深刻的。据说您也曾经遇险?

陈光裕:1974年台风和异常天文大潮使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大概1米,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有点震惊。一种观点是要死保,因为外面刚刚围好3万亩地,原来已经坍掉了一部分,所以要死保,人在堤在。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去看,东线指挥是张长贵同志,我和他一起去,他提出来要保,他说:“老陈,你不会游泳,你进去,我在外边。”我说:“不行,我进去,你也一定要进去。另外,在外面的人都要进去,我认为今天的台风涌潮会非常大。”因为我经常在沿江地区跑,渔民会把一些经验告诉我:今天的潮水怎样,什么时候潮水大,什么时候要逃。还有一点,我曾去省里开过一次防汛会议,就是1956年台风的时候,象山港在台风暴潮来临时进行堤塘抢险,没成功,当地水利局只剩下一个人,其他人都在前线牺牲了,只有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省里曾经介绍,当特大台风真的来了,人力是不可阻挡的,一定要想办法躲避。所以我就和他们说一定要进去躲避,晚上在前线的人都要回来,在外面很危险。

回来之后,我们进行了一场讨论,他们同意我的意见,认为是对的。大家当天下午就把所有船只都撤掉,200多个民工都被拉回来。当晚我估计是台风暴潮来了,就去看,渔船都已经搁在老塘里面。总算领导是支持的,晚上留在那里参加抢险队伍的200多个人都被拉了回来,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全部撤回,包括围垦指挥部工作人员,都回来了,就是里面的居民也都从危险地段撤回到安全地段。果然,在晚上,第一次潮水来就把一线大堤冲断了,假如大家不进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后来我得到消息,绍兴那边牺牲了40~50个人,他们那天下午还冲出去到外面保一线围垦大堤。所以,我想这也是运气,他们如果在的话,我也不能回来。因为我是搞这项工作的人,拿国家工资,是国家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不能回来。虽然那边也有损失,后来发现还有两个人没回来。这两个人是在船里的,去检查的时候没有人发现,他们自己有条船开出去的,他们说睡在船里,躲掉了,我们一定要叫他们回来,他们可能想捕鱼,所以躲掉了,最后查了名单,这两个人也牺牲了。200多人的队伍,那一天真的是运气好,不然的话我们萧山会牺牲很多人。我当时在向内退的时候,刚通过桥,桥就被冲坍了。我回到工地的临时宿舍,发现宿舍也即将被北塘冲进的潮水淹没。后来,我爬到几根毛竹上,才保住性命。所以,到现在我也和我们的局长说,现在还是危险的。现在的围垦,真要是12级以上的台风来了,或者是遇到超强的风暴潮,还是要逃到第二线,不能在第一线。

我退休之后,到萧山区农机水利局开会,都经常会说这件事。大堤建好了之后,不要以为我们就安全了。台风来了之后,潮水差把塘上的电线杆都打断了,这么大的潮水,是防不胜防的,还要退到安全地段。我觉得第一线要加高、加固、力争保住,第二线也不能损坏,要保住,尽量减少损失。特别是东线,虽然现在比原来要好点,但还是很危险。石头原来是人抬的,那时候爬都爬不出来了,现在汽车开进去还可以。现在做的堤塘都标准了,比以前更高了,更大了,但是我估计11级以上台风大潮顶冲的地段还可能会出事。所以现在的围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第二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9年,是总结经验,按钱塘江治理规划,抓住钱塘江淤涨的有利时机继续发动群众围垦13.82万亩,同时重点突破筑堤、保堤中几项关键技术的阶段。我们在战略上继续贯彻“围一块,巩固一块,配套一块,开发利用一块”的方针。我们在技术上以提高堤塘的标准和内在质量为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提高大堤土方填筑密实度方面,采用在堤顶开挖纵沟灌水后填土密实的办法,解决人工突击筑粉沙土夯压、不实、土体中存在空洞,从而产生渗漏的问题。

第二,在提高水下防护能力方面,我们在成功地应用沉井保护丁坝坝头、在丁坝保护围堤的基础上,在江道突变、潮流顶冲地段设置钢筋混凝土组合沉井主力丁坝,大大提高了丁坝的可靠性和耐久程度。

第三,在增强堤塘抗潮能力方面,我们改变原有散抛块石的护面形式,采用浆砌石护坡或混凝土灌砌块石护坡,提高了防潮流和波浪的冲刷能力,减少了石方冲失。

第四,在保护堤脚、防止和减少堤脚冲刷方面,我们采用了低、短、密的小凸体和深套脚相配套的防冲体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五,在解决水闸防渗、消能技术方面,我们用整体式沉井基础代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基础,取得了成功,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排涝、排咸、引水和节制闸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至2007年,为全面提高筑堤技术水平,继续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和完善围区基础配套设施阶段:

第一,我们全面推行机械化施工。1993年冬季开始,我们采用水力机械化筑堤的施工方法,即用高压水枪将土体冲成泥浆,通过小型水力吸泥机(泥浆泵),将泥浆送到筑有子埝的堤身地段,经过振捣、沉淀、排水、固结成堤。我们发现,用水力机械筑堤成本低、功效高、质量好。

第二,充泥袋截堵潮流沟。我们采用大型土工编织布作充泥袋,代替过去用草袋灌石碴或以石方作为堵口筑坝棱体。这种堵口截流方法可以克服人工堵口难度大、效率低,或其他重型机械无法在淤泥滩上作业的困难,而且能节约劳动力和降低工程造价,工程质量较好。

第三,固脚防冲,确保堤身稳固。为了保护海塘外坡脚不受强涌强潮冲刷淘空,确保堤塘安全,我们一般采取垂直防护与水平防护相结合的办法,就是抓住低潮位较低的有利施工时机,在原大方脚外侧,再增筑一道水下混凝土立墙,以加大护面支撑体的埋置深度,并在其外抛石碴、块石作垫层后,压放异形预制混凝土防护块体,形成一道柔性水平护坦;有的地段还曾在大方脚以下用钢筋混凝土板桩或护脚小沉井,同时辅以必要丁坝或小凸体挑流;在重点地段则采用整体式的大型沉井作为主力坝,坝头适量抛护石碴、块石和防冲块体,达到防冲挑流的目的。

第四,建设高标准海塘,巩固治江围涂成果。为了提高工程的安全度,巩固围涂成果,我们提高海堤设计标准,采用50年至100年一遇最高洪潮水位加相应的风浪爬高与安全超高决定塘顶高程。为防止浪潮越顶冲毁塘身,我们对盘头、丁坝等阻水建筑物的涌潮顶冲地段,浪潮跳跃高度可能超过塘顶处堤身则采用“三面光”圬工护面。我们在内坡脚设排水沟,达到越浪后不损坏海塘。一般地段堤顶均为泥结石公路路面,内坡则种植爬根草、茅草或芦竹进行保护。

第五,完善垦区基础配套设施,及早发挥工程效益,主要任务是建设好水旱两宜的高产稳产良田。

本文采访于2018年7月5日、8月17日,选自《我所经历的萧山围垦——陈光裕口述》,收录于《春江水暖——萧山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