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似水年华
 
西湖申遗的“群众路线”
来源:《东方文化名湖——西湖申遗纪实》  作者:陈华胜  日期:2024-08-23

现代长诗《苏堤春晓》是杭州的女诗人卢文丽以“新西湖”为抒情对象,创作的“西湖印象诗”100 首里的一首。卢文丽给这100首的诗集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我对美看得太久》。

《苏堤春晓》

卢文丽

有人说,倘若两个人能够手牵手

从苏堤这头走到那头

便能一世在一起

期待在春天与你牵手

走过六桥与烟柳

满堤翠绿烟云一般弥漫

满堤桃红水雾一般洇开

锦带横卧,十里柳丝垂

一端系住了南屏

一端挽起了栖霞

湖畔春水似我的缠绵

湖畔飞花似你的柔情

桥上投来的目光

衬亮了迎春

这份全世界最美的艳羡

有着十指轻触的羞涩

燕子的翅膀斜斜的

心儿是枝头轻啼的黄鹂

我们将漫步长堤

闻一闻青草的气息

流苏飘曳丝路花雨

水鸟嘎的一声掠起

内心的宫殿跃上宣纸

脸颊腾起恰到好处的红云

我们将绕过草坪

拣临湖的石头小憩

透过桃红樱素

任游鱼一遍遍亲吻脚踝

眺望浑然天成的风景

成为湖上最美的胜迹

我们将闲眺湖水

看小舟荡出半世烟雨

看尽浮华世象

微风拂过,请闭上眼

聆听外西湖和里西湖

荡起欲言又止的涟漪

期待在春天与你牵手

走过心跳一般动人的

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在时间无涯的旷野

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卢文丽从小在西湖边长大,对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在西湖申遗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她怀着对西湖的真挚情感,实地探访了新西湖的100多处景点,业余创作了100首“西湖印象诗”。

这本为“新西湖”量身定制的现代抒情诗集,用了《诗经》里的诗句来命名章节,比如“月出皎兮”“在水之湄”“静女其姝”等,烘托出西湖的雅致和气氛,而在这些优美简约的名句下,是诗意的奔放和展现,是西湖风景的心灵再造。作者运用借景抒情、托物咏怀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诗一景,对“新西湖”进行了一次全新演绎,诠释了西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现了西湖摇曳多姿的风貌特征和审美意境,绘制了一幅当代“人与湖”和谐发展的诗意长卷。仔细品味的话,你会读出其中的韵味,像渐绿的柳丝,渐亮的晨曦,湖面渐渐变浓的晨雾……为热爱西湖的人们提供了抒情载体,带来了审美感受。

与其说卢文丽是把西湖著名的人文景点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还不如说她是在西湖的千年文脉中轻盈行走。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对这座城市、这个中国最美的湖泊的敬意。

其实,像卢文丽那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很多。在申遗的那些日子,在杭州的市民和游客人人都想着为西湖、为申遗作一份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823175820.jpg

“西湖申遗”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更与杭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西湖申遗”迫切需要全体杭州市民和广大游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2008年5月26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杭州日报》共同发起了向社会公开招募“西湖申遗”志愿者的活动。

27日上班时间一到,第一个报名电话就打进来了,是来自西湖志愿者假日旅游队的:“我们这里有400个人,学生,老师,医生,公司白领,公务员,各行各业的都有,最小的15岁,最大的84岁。虽然来自不同行业,又是不同的年龄段,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西湖的喜爱。西湖申遗招募志愿者,我们绝对要参加!呵呵,我们可以随时听候指令!”队长朱鸿说,队员们早就在关注西湖申遗了,“有位姓俞的老队员,还在写一本关于老底子西湖典故的书,很快就要出版”。

第一个电话刚刚搁下,第二个电话又打进来了……历史学会的老师们早已厉兵秣马,50人集体报名;建筑师、摄影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纷纷报名,热情如盛夏骄阳。有些人打不进电话,便冒着初夏的暑热赶到西湖博物馆门前的广场去现场报名。短短的两天时间,几百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市民就组成了一支西湖申遗志愿者队伍。在西湖博物馆广场上,大家身穿印有“保护西湖,申报世遗”和世界遗产标志的统一服装整齐列队,隆重举行建队仪式。志愿者的队旗在西湖边迎风飘扬,全体志愿者在大型签名墙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全力支持杭州西湖申报世界遗产。

刘禹佳是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二学生。她说自己虽然是黑龙江人,但绝对能成为合格的申遗志愿者:“我就是喜欢杭州西湖才不远千里考到传媒学院,大一时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和同学到西湖边溜一圈,各个景点的典故我都了然于心,后来还在花港观鱼做过志愿者。”小姑娘透露,她发动了几十个同学申请成为申遗志愿者。“西湖的盛事,我们当然要出一份力量!”

“十多年前我就认为西湖应该申遗了!”谭启晓老先生10年来搜集了整整5大本剪报,全是各地申遗的报章,其中,他特意整理出一本“西湖申遗”的专集,“到今天我们浙江省在申遗方面还是‘光头’,要抓紧啊!”

“我很想做申遗志愿者,苦于没有时间。”老谭退休前是从事铁路设计的,如今依然能者多劳,在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地图收藏协会等机构中身兼数职,眼下跑的差事,就是描画出南宋皇城的地理位置,“这个和西湖关系很深呢!每年西湖申遗的会议,专家们前来搭脉、会诊、研究套路,我也都关注着,时不时提点建议。记者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问我要;我手头的文献,也打算送给申遗办公室做参考。”

虽说没能加入志愿者队伍,但像谭启晓这样醉心于西湖申遗的人,在杭州城里可不止一个,就像谭启晓说的“把西湖的事当作自家的事”。

孔仲起、卓鹤君、王冬龄、孙永、何加林等15位艺术名家聚会唐云艺术馆,对话“西湖十景”。孔仲起无限唏嘘地说:“50年前,我到杭州,画的第一幅画,就是双峰插云,我在平湖秋月旁住了2年,在六和塔那一带住了7年,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啊!”卓鹤君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却感慨说:“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这一次应邀画一幅西湖十景,却困顿了很久,西湖,我居然画不出来!到现在我还找不到一个画西湖的办法。”

而在三潭印月、阮公墩,骆恒光、王征、戴云辉等二十多位在杭的知名画家来了一场西湖的集体写生。他们神情专注,一笔一画,西湖的山水草木跃然画布、宣纸之上。这次“我为西湖申遗添彩”——在杭画家西湖主题写生活动,是由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西湖申遗”志愿者、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王承武共同发起的。艺术家们表示,美丽的西湖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作为浙江省美术界的一员,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西湖申遗,为西湖申遗添彩,让西湖这一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典范进一步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尊重。

微信图片_20240823175823.png

西泠印社也发起了“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以新西湖景观和西湖文化为主题,一举贡献了250枚“中国印”。刘江、朱关田、韩天衡、陈振濂、金鉴才、童衍方、余正等大师级人物出任评委,250位作者中既有全国各地的治印高手,还有日本艺术家12人,韩国艺术家11人。建社以来,西泠印社还从未如此大规模、整齐地以金石艺术全面刻画西湖风貌。据社里的老专家回忆,20世纪80年代,西泠印社曾组织四五十名社员创作过一批关于西湖名胜的印谱:“那时候只有老西湖十景,连刻章的石头都是社员们自己提供的。”而如今,250枚“中国印”,几乎涵盖了围绕西湖产生的所有信息,几乎成为西湖的一部“中国印”大全!

为了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遗产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为西湖申遗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获得强有力的民意支持,2008年6月6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又与《杭州日报》共同举办“保护西湖明珠 申报世界遗产”西湖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知识竞答活动。短短一周内,就收到了1500封参赛答题的来信,而且准确率惊人地高,以至于主办方最后只能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优胜者。

尊重群众希望知道政府作为的权利和愿望,让群众在建设中有知情权、参与权,这是西湖申遗的一贯做法。虽然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的困难,但从最初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无论是初期规划、控制性详规,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大都进行了公示展览,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湖畔居、吴山广场、柳浪闻莺的展示厅,是三个展示各种方案最多的地方。一个方案出台,展示时往往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雷峰塔方案公开展示是在湖畔居进行的,参观人数多得让湖畔居的营业都一度停了下来。还有那个‘两堤三岛’的修缮方案是在北山街菩提精舍展出的,一共五天,我们一方面是展示方案听取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参观一下北山街改造后修复的菩提精舍,这个不太为人熟悉的民国优秀建筑。”有申遗专家说。

群众的意见可能会众说纷纭,比如在雷峰塔建造、西湖亮灯等问题上,大家往往莫衷一是,很多可能与专家、领导的想法不一致,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下决心走“群众路线”,问计于民,却是科学决策的最有力保障。决策之后,再由大众媒体作正面的解释和引导。尊重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理解群众的诉求,保护群众的热情,善于和群众沟通,尽可能多地让群众有获得感,确保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也是西湖申遗得以成功的一大法宝。

没有群众的热情参与,申遗也不可能成功。这其实也是另一种申遗的视角。


相关内容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2025-01-13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