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场口镇场口村乃至周边村的时节,俗称“八月半”。时节,一般是庙会引起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等全民共同的节日,而只是村落自己拥有的。节俗文化,成了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值中秋,新谷已经入仓,农事也闲下来,从清明开始披星戴月辛勤耕作的农民,利用时节喜庆丰收,也是我国的风俗。村里请戏班子、电影队、龙灯队、狮子队、竹马队等,热热闹闹三天三夜。期间,场口镇上,大路小巷人流如潮。各家各户杀猪宰羊,大摆酒席,亲朋好友前来聚会,各家都以客人多而自豪。晚辈利用这个时候,为50岁及以上逢九的长辈做寿。时节的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的过年。 相传,场口八月半过时节,和朱元璋有关。元朝末年,朱元璋打了败仗,和兵士失散,只身来到场口,元兵紧追不舍,朝他围来。见大势已去,朱元璋仰天长叹:“天灭朱也!”准备拔剑自刎。就在这时,闪出一位白袍小将,从腰间抽出盘龙鞭,挥了三鞭,顿时,平地卷起旋风,黄沙向元军盖去。又三鞭,朱元璋的马似长了翅膀,四蹄腾空,突出重围,来到江边龙潭。飞跃过江时,马身子一侧,朱元璋跌入龙潭老龙嘴中。元兵追来,关羽显灵,带了关平、周仓打败元兵,朱元璋才从老龙嘴中出来。朱元璋做皇帝后,降旨在场口龙潭边造一座楼,命名关英阁,纪念关羽。关英阁有三层,二层为戏台,底层一殿供奉一丈多高的关羽读《春秋》坐像,左关平,右周仓。朱元璋大难不死这天正是中秋节,场口人就把八月半作为关英阁的庙会。 ▲朱元璋
清乾隆四十五年,龙潭边建龙潭庙。抗日战争时期,场口商业一度畸形发展,主街草舍街长达一公里,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连隔江的叶盛村也建过江街,商号不下五六百家,人口5万。四乡商贾云集,货船从龙潭埠一直泊到青江口,有小上海之称。旧时,场口还是富阳四大县埠之一。因此,场口名声大振,时节也自然吸引更多的人。 龙潭庙正对面的关英阁,是个大戏台。八月半做戏时,整个场口六七副戏班通宵达旦地演出。龙潭庙的庙门全部打开,看戏的人站在里面,戏场已不能满足观众的所需。后来,每到八月半,在马山滩上搭起露天戏台。百里湖源山和邻近几十里的士农商贾都来赶庙会。 富阳各地虽有过中秋节的习俗,但作为时节和庙会的,除场口外,几乎没有。 场口八月半过时节的习俗,经过不断演变,逐步成为集商业、民俗、文化娱乐的综合节庆。在演戏及其他文娱活动的同时,善男信女到龙潭庙烧香拜佛,县内外的商贩都会赶来,老街、马山滩摆设临时摊位,营业5天。湖源、常安、上官、龙门、环山等乡镇的村民,也趁此机会走亲访友,购买一些生产、生活用品。使时节与经济接合在一起,成了重要的物资交换场所。 ▲庙会
作为镇政府所在地的场口村,处于全镇及场口地区的中心地段,人口众多,对外影响又大,加上有龙潭庙作平台,所以,在富阳各地的传统时节庙会中,参与人员是最多的。旧时,娱乐活动较少,通过时节,给群众带来文化生活的乐趣。 场口八月半,有着传统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孙权故里的人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繁荣,搞活了经济。近几年,还成了文化下乡的文化“集市”。 原时节期间主要活动场所在龙潭庙、老街、马山滩,随着居民离开老街移向新区,活动场所也随之转移,使传统特色有所减弱。何况现在任何地方都可买到所需商品,商业作用不如以前。再则,年青人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上过时节需接待大量的客人,加重村民的负担,传统的场口八月半,出现濒危现象。 为此,场口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投入5万元作龙潭庙维修,加强文化引导,打算挖掘本土艺人,开发乡土艺术,保持风俗特色。同时,加强商业活动,发展节日经济,使场口八月半得到传承。 《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富阳论坛对场口八月半作了大量报道。2009年,场口八月半被列入富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及杭州市第一批传统节日保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