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观潮祭祀“九皇斗”
来源:《古道心传录——三江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夏雪勤  日期:2024-09-23

“九皇斗”是民间音乐合奏曲,流行在钱塘江南岸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一带。南阳镇紧靠钱塘江,旧时沿江民众以捕鱼、晒盐为生,钱塘江的大潮及江道变幻无常,不仅危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引起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清雍正十三年(1735)曾连下13道圣旨治理涌潮,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亲临海塘,察看建造情况。因为限于当时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除进行工程建设治理外,还希望借助于神的力量,求得太平。“九皇斗”就是在祭神活动中出现的音乐,“九”并非确数,泛指多。据史载,历代治理钱塘江的皇帝达到14位。

微信图片_20240923152657.jpg

▲钱塘江大潮

“九皇斗”乐曲于隋朝开皇九年(569)南朝陈尚书左仆射徐陵之子徐仪隐居南阳赭山时流入,南宋乾道四年(1168)孝宗赵昚射猎赭山并观潮,“九皇斗”成为观潮时供皇帝助兴的曲目。

翰林院曾选赭山十景,其中“西院松琴”的西院即指赭山禅机庵,有诗云:“谁知万迭深院内,琴韵悠扬绻个中。”“九皇斗”当是“琴韵悠扬”之一,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明清时期潮患泛滥,“九皇斗”又成为祭祀潮神活动——“迎会”中不可或缺的演出曲目。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高本如带领“听涛馆坛场”坛务总理、药务总理等四人从杭州来南阳赭山龙华寺建“听涛馆分坛”,设坛主,建坛场,供道家祖师吕纯阳像,以“九皇斗”作为坛名,“九皇斗”乐曲作为设坛祭神音乐,“九皇斗”又逐渐演变成道教音乐。萧山沙地区一带死后习惯道士送丧,道士多是民间乐师,以后流入民间成为音乐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曲目。

“九皇斗”古谱已失,世代口耳相传,现有简谱记录。曲谱简洁,多四二拍,四四拍,容易学习掌握;既具有宗教音乐神秘、朦胧的色彩,又有江南丝竹和谐、舒婉的特点;既可祭祀先祖神灵,也可丰富业余群众文化,适合丝竹合奏。以“九皇斗”为主要乐谱,因民间演奏的随意性,常添加民间小调“柳青娘”“小开门”等。乐器有管弦乐器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琵琶、唢呐、笛子、洞萧及打击乐器小锣、板鼓、碰铃、木鱼等。一般在祭坛活动中作为主要背景音乐。设案供香烛,伴以唱词念白,同时扬神舞蹈,祈求一方平安。“九皇斗”也时常作为民间业余音乐爱好者演奏的曲目,进行自娱自乐式的合奏,此时仅存作品本身,宗教外壳全部剥离。

“九皇斗”乐曲从徐仪传入南阳赭山时起已有1400多年历史,为沙地区广大群众所喜爱,对活跃群众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前农村乐器爱好者日渐减少,“九皇斗”仅在以道士为生的小范围内流传。“九皇斗”因与道教设坛祭神有关,而忽视了它积极与自然抗争的一面。再者历年的口耳相传,及演奏目的变化,与潮神抗争的磅礴气势渐渐消磨,民间艺人多随意添加,长此以往,乐谱难免将面目全非。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