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顶峰称净土山,山麓古有寺,号净土寺。寺很小,但今天已杳无踪迹,志书留下一副楹联:“千家郭外西天竺,万顷湖边小普陀。”是一副好联、名联,写得十分贴切,既不夸张,也无虚言,实实在在。作者乃为明代文人徐渭。 徐渭《牡丹蕉石图》 图片来源网络 出身绍兴官宦之家的徐渭(1521-1593),字文长。自幼聪颖、好学的他,20岁就中秀才。当时,明朝已日显颓势,卖官鬻爵,徐文长“视世事无可当意者”,更不会趋炎附势,因而虽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其间,徐文长荡漾于山水间,来到萧山的他对这片山水巧生情意,续而写下不少触景生情的诗文。
在萧山期间,徐文长还参与过钱塘江岸的龛山(今坎山)一带抗击倭寇之战。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一位抗倭将领,就曾邀徐文长任其幕僚,并深得胡宗宪的信任,“一切疏计,皆出其手”。他随胡部亲临龛山前线并设计谋,将敌围于龛山脚下,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最终将入侵的倭寇,除小部跳海逃窜外,余者悉数歼灭。 湘湖山水 徐文长曾以诗文的形式,叙述了战斗的经过。其中《龛山凯歌》九首赠给了胡宗宪的部下吴成器,其中第四首是描述吴成器奋力杀敌的形象: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旧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刀光剑影对一位文弱书生来讲是很不容易的,由此也足见徐文长的爱国热情。 又: 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凭将老译传番话,此地他生敢再来? 此诗既有敌败的惨景,更有警告敌人的豪情壮志。徐文长在萧山也有写景诗,有两首既是赠答之作也是叙景之言。一是《赠吕山人》,地点应该是在西陵渡口。 西陵渡头秋水寒,年年岁岁走儒冠。 不知天姥山中客,十载关门傲长官。 不难看出前两句写渡口的“秋水寒”和“走儒冠”。可谓触景生情,西陵渡口一直是吴越要津,其繁忙情景是必然的。若心情不错,即便是秋天照样能写得繁华如锦。可惜徐文长与这位吕山人此时却没有这番情趣,流露的是对儒冠和官僚们的一种傲气。 湘湖风光 另一首《仲春有客登西兴镇海楼观潮寄诗答此》,不看诗文,光看题就与上篇截然有别。一个是“秋”,一个是“春”;一个是送别,一个是观潮,当然是两番情趣两种情了: 尔眺西陵展妙裁,我依南郭嗒如灰。 徐娘洵老多情去,枚叔观涛七发来。 片锸任埋偿酒业,双鱼长跽正花开。 比莱庄上门如水,碧草茸茸抱鹿孩。 满篇生活气息,勃勃生机,兴高采烈,徐文长那天真烂漫的个性尽在纸上。 徐文长不仅诗文出奇,书、画、戏曲都是明代后期的出类拔萃者。但他一生坎坷,晚景悲惨,“忍饥月中独徘徊”“笔底明珠无处卖”,在形同乞丐的景况下结束了72岁的人生。但那副“千家郭外西天竺,万顷湖边小普陀”的楹联,其真、其实、其妙,为湘湖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本文选自《湘湖人物》之《徐渭题联称普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