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
特别关注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来源:《6世纪以来杭州与亚洲各地文明交流互鉴课题成果汇编》  作者:斯彦莉 张敏  日期:2024-12-16

“西湖”这一名称的本义是指位于西边的湖,是以方位而得名的,并无特殊意味。而今人们提及“西湖”,往往想到的是杭州西湖,指的是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精致而又洒脱、婉约而又豪迈的文化风格,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成为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理想的寄托,这好像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约定。谈及对杭州西湖的自然面貌和文化品格影响最为重要的人物,无疑是北宋的苏轼。

苏轼营造了杭州西湖景观的雏形,并以超逸尘表的诗文,塑造了杭州西湖文化。在贬谪历程中,他又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后世则以杭州西湖为审美典范,仿照西湖建造出众多的湖泊景观。这种审美不仅仅限于国内,甚至影响到海外多个城市,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景观营造。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01

苏轼对西湖基本格局及文化内涵的奠定

苏轼对西湖文化内涵的奠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宋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表达了不同政治见解,激怒了王安石,御使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苏轼感到自身处境险恶,遂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再度避祸来杭,出任知州。他第二次来杭时,西湖淤塞过半,苏轼请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他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岛,则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至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轼对西湖的改造并不只是出于防淤等实用目的,而是有着清晰的审美需要。他认为西湖之于杭州,就好像眉目对于人的重要性,人如果没有了眉目,将是非常丑陋的,而杭州没有了西湖,也将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他对西湖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疏浚,并将挖出的葑泥修筑了一条长堤。自是以后,西湖分为两部分:西曰里湖,东曰外湖,这条长堤则被称为“苏堤”。苏轼不止建筑苏堤,还在上面建了六桥九亭。这既可以沟通苏堤两边的交通,也使西湖尽显婉约风致,成为古典审美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微信图片_20241216101104.jpg

▲苏堤

与此同时,苏轼还在全湖最深处立三座石塔,并禁止在此范围内种植菱藕,以防湖底淤浅。它们不仅有实用功能,也因为位置设计煞费苦心,很好地兼顾了审美与实用,三座石塔为后来“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的雏形,如今三潭已成为杭州西湖最经典的标志。

苏轼疏浚西湖、修筑长堤、设立三塔,奠定了西湖景观最初的格局。苏轼不仅从物质层面改造西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以如椽大笔,创作了丰富的西湖作品,使西湖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湖泊,而是赋予了其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品格,成为西湖文化的奠基人。

苏轼在西湖美景中以他特有的豁达超迈忘却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磨难,用优美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据统计,苏轼写有百余首西湖诗,包括西湖的春夏秋冬、早晚晴雨,对西湖的四季四景进行了全方位描绘。

苏轼对于西湖的描绘,附着了他自身的经历,从而确立了西湖文化的核心内涵。西湖文化包涵甚广,但核心层面的东西是苏轼所定下来的。西湖文化的内涵,一方面是江南景致的代表,西湖的美首先是自然景色的美,莺飞草长、杨柳依依、烟雨蒙蒙、水光潋滟,一幅婉约的江南美景;西湖文化的另一个内涵则是体现在苏轼的为人处世上,苏轼尽管政治上屡遭挫折,生活上诸多磨难,但他能置之度外,以豪迈的兴致,为官造福一方,同时又充分地感受西湖的美,用文辞展现西湖的美。西湖在自然风景之外,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蕴,不再只是一个自然湖泊,不再只是景致这一单向层面,从而成为中国景观文化一个方面的代表。

02

苏轼仿照杭州西湖

建造了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离杭,无论他羁旅何方,都对西湖念念不忘,写下了众多诗篇。他在《怀西湖寄晁美叔》中说:“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嗟我本强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送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杭州的美,所获得的也是“心知口难传”,梦里仍是杭州的美景。

此后,苏轼在羁旅行途中,对西湖是魂牵梦绕,西湖的景物时时出现在其脑海。他在《行香子·西湖怀旧》写道:“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西湖及周边景物,成为他常常追忆的对象,尽管苏轼生活颠沛坎坷,在他心里想念的是西湖之美,是“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一片云淡风轻的美景。

对于西湖,苏轼感悟至深、用情太浓,口中念叨的是:“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他甚至认为自己前生便与杭州有缘,“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也许是苏轼对西湖一往情深而成痴,以至于苏轼自认前世身在杭州,今生死后愿化身伽蓝驻守此地。这样的传说流传久远。1996年,高丽寺(旧称惠因寺)遗址发掘中,曾出土一尊守护西湖的东坡伽蓝神像,冥冥之中似可佐证此旧事。

也难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这样描述:苏轼居住于杭州,歌咏于杭州,已经一千余年。在你泛舟于西湖之上,或攀登上孤山岛或凤凰山上,或品茗于湖滨酒馆中,你会听到杭州本地的主人嘴边常挂着“苏东坡,苏东坡。”你若指出苏东坡是四川人,他会不高兴听。他心里认为苏东坡生于杭州,除去到京都之外,何尝离开过杭州?

苏轼与杭州的惺惺相惜,正是一种文化的共鸣。苏轼在《杭州故人信至齐安》里写道,“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西湖依然在他的梦里。在《和晁同年九日见寄》,他写道:“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苏轼心里“别后西湖付与谁?”的疑问始终围绕着他,使他决定对西湖的眷恋不只是停留在梦中和笔下,而是应该付诸实际行动。于是,他在离开杭州后的贬谪播迁中,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远贬惠州。惠州原来有个丰湖,苏轼初见丰湖,笔下写出的却仍是杭州西湖,他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诗中的前四句,把月色中的两个湖做了对比。涌金门是杭州城的西城门,面临西湖。东坡在惠州丰湖看到的圆月初升景象,想到的却是在杭州涌金门外的西湖上观看月出的情景,心中所思所念在笔端流出。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写《赠县秀》诗,他第一次将丰湖称作西湖。苏轼又写道:“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他的一生梦想尽付西湖。于是,苏轼在惠州三年多的时间里,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苏堤和东新桥、西新桥。苏轼改造后的惠州西湖极似杭州西湖,具有相类似的堤岛格局,亦有六桥、苏堤、孤山等与杭州西湖同名的景物,如今惠州西湖的“十景”中,有“平湖秋月”“花港观鱼”“苏堤玩月”“烟霞柳浪”等与杭州西湖十景相同或相关的景名。明代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从此丰湖便有了“西湖”之名。

微信图片_20241216101107.jpg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因苏轼而扬名天下。清末惠州人丘逢辰写道“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意思是历史上没有人把惠州看在眼里,可自从苏轼到过了,谁还敢小看我们惠州呢?因为苏轼曾经来过、品题过,所以惠州闻名天下,惠州西湖闻名天下。

可以说,苏轼改造的惠州西湖,正是以他心中的杭州西湖为模板,才会有这样的相似。“东坡到处有西湖”,此言不虚。或者说东坡到处寻西湖,造西湖。他寻的是曾经的美好,造的是以杭州西湖为模板的理想之梦和生活。杭州西湖也因苏轼,成为其他西湖文化的范本。

除了惠州西湖,苏轼还直接影响了颍州西湖的建造。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发动万余黄河工筑湖,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出汝阳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夹堤间种桃柳,阳春烟景,倒映湖底,宛如一条彩带直系城头。沿堤还修建了三座桥——飞盖桥、望佳桥、宜远桥,形成“三桥烟景”,这与杭州苏堤非常相似。苏轼在颍州西湖写诗作赋,脑海中想念的还是杭州西湖,处处拿杭州西湖做比较,先写:“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接下去的诗句完全在写杭州苏堤了,又写:“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究竟这是写颍州西湖的诗,还是怀念杭州西湖的诗?一目了然。他又夸赞颍州西湖:“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语句和“若把西湖比西子”一句似曾相识。身处颍州,苏轼心中挂念的,竟还是杭州西湖。

秦觏评价苏轼在各地修造西湖之事说:“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杨万里也说他“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不得休”。一句“西湖长”,确立了苏轼评定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清乾隆黄安澜在《西湖苏迹》中说得更直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相关内容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元代马哥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 2024-12-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