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速递 | 张凯:《“义与…
2025年“两浙名贤——浙江…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42周年…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
 
特别关注
 
蚕花趣谈——运河蚕桑文化
杭州城市燃气发展史话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特别关注
 
蚕花趣谈——运河蚕桑文化
来源:《流淌的文化(下)》  作者:顾希佳  日期:2025-04-17

拱墅一带的丝绸行业,历史上是很有些名气的。想当年,人人都知道杭嘉湖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色彩斑斓、质地经柔、飘飘欲仙的丝绸,曾经是中国人的骄傲。杭州的丝绸,诸如杭罗、杭纺、杭绸、杭缎、杭州织锦,也都是些响当当的名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杭丝联曾经是当时全国丝绸行业的龙头老大。上个世纪90年代,杭丝联年产各类绸缎1000万米,印染绸缎4500万米,服装50万件套,这是怎样一种规模,不难想见。

那么丝绸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拱墅一带的老人都知道,要有丝绸,还得先要种桑养蚕,养蚕是为了让蚕吐丝结茧,然后才能缫丝织绸。养蚕,这可是当年拱墅一带农村里的一件大事。昔日拱墅的乡下,到处都可以见到绿油油的桑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蚕。于是就又形成了有关蚕桑生产的一系列传统习俗。时至今日,拱墅已经城市化,纯粹的农民已经很少了。不过,作为拱墅文化的根,作为拱墅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我们还是要数说一番有关蚕桑生产的习俗。

四月,是养春蚕的季节,拱墅人称之为“蚕月”。俗话说:“识得四月天,困勒床里吃一年。”“蚕好全好。”“蚕好用一年,稻好吃一年。”据老人回忆,当年情形也确实如此:农家大田水稻生产所得,大概可以解决八个月的口粮;至于还有四个月的口粮,以及大田水稻生产的所需成本,乃至修缮房屋、添置器具衣物、婚嫁诸事、生老病死、节日开支、亲友往来等等不时之需,则无不仰仗于蚕丝生产的收入。蚕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说,养蚕又是一项细致入微的生产劳动,比起大田生产,比起养鸡养羊养牛来,都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何以见得?我们说一说拱墅人养蚕的有关称呼,你就可以感觉得到其中的差别了。

拱墅人历来把蚕叫做“宝宝”,又叫做“蚕宝宝”。须知江南人都把自家宠爱的小孩子叫做宝宝。而蚕这种动物居然也能获此昵称,可见它与人的亲密程度。

微信图片_20250417164359.jpg

▲蚕宝宝

拱墅人又把凡是参加养蚕生产的女子,不管她已婚未婚,一概称之为“蚕娘”,又把养蚕这种劳动称之为“看蚕”。“看”,是看护的意思。也就是说,养蚕,就好比是在哺育婴儿,看护婴儿,那自然是要全身心投入的,而且这中间又必定是充满着慈爱的感情。

当年这一带的老法养蚕,据说每个蚕室只有一个人被称为蚕娘。她还必须得有丰富的养蚕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感觉反应。当年蚕室里的种种操作也要依赖于这位蚕娘本人的身体感觉。比如说,旧时蚕室里要燃炭盆取暖,那时候还没有温度计,怎么掌握火候?这时候就得听蚕娘的。蚕娘觉得冷,就加火;蚕娘觉得热,就退火。蚕娘饿了,就得给蚕喂桑叶;蚕娘饱了,就停止喂叶。蚕娘和蚕宝宝之间的关系,与母子关系是多么地相像!晋代杨泉《蚕赋》里提到:“温室既调,蚕母入处。陈布说种,柔和得所。”

也许今天的年轻人会说,蚕娘身体的冷暖和饥饱感觉比较模糊而不够精确,怎么可以与科学养蚕的种种仪表相比拟!这话固然有道理,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了当年的实际情形。在这些科学仪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当年,蚕娘风俗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尤其要指出的是,这种情感和精神,则是冷冰冰的仪表所无法替代的。我们的祖先谆谆告诫:要把蚕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看护着他们成长,要用慈母一般体贴入微的情感,用自身的冷暖、饥饱去体会他们的生活需求。试想,用这样一种精神去养蚕,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时至今日,传统养蚕的种种做法大多已经被新法养蚕的一系列操作规程所替代,我们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不过有关“蚕娘”“蚕宝宝”“看蚕”这样一些习惯称呼,却依旧被保存了下来。这些温馨的称呼似乎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些悠远的岁月。

当年这一带的蚕娘都喜欢在自己的鬓发间戴一朵花,俗称“蚕花”。于是又有一种称呼,把养蚕女子叫做蚕花姑娘。

其实在这一带蚕乡,被叫作“蚕花”的事物还有许许多多。比如说,有人把刚刚孵出的幼蚕叫蚕花,因为幼蚕极小,形似小蚂蚁。有人把蚕茧的收成叫做蚕花。当年蚕娘养蚕,养到气温渐渐回暖,蚕室里已经不再需要用炭盆取暖的时候,俗称“出火”。一到“出火”,习俗要“捉眠头”,也就是要小心翼翼地把正在休眠的蚕一条条捉出来,放在一起称称看,再分别放入大蚕匾,好比今天所谓的“估产”。按当年收成,一斤出火眠头将来要是能收八斤茧子,就称之为蚕花八分。可见这时候人们所说的蚕花,指的是蚕茧生产的收成。按照20世纪上半叶的实际情形,这一带蚕农能达到蚕花八分,已经是很好的收成了。不过人们在相互祝愿的时候,却常常要说“蚕花廿四分”,这就好比是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往往会夸大其词,无非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微信图片_20250417164403.jpg

▲轧蚕花

再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则认为蚕花就是蚕神的代称。比如在许多地方,都把蚕神马头娘叫蚕花娘娘。蚕娘祭祀蚕花娘娘时,人人头上要戴一朵花,有的用彩纸做成,有的用茧子或绸帛做成,也有采一朵菜儿或野花戴在头上的,一概叫做蚕花。有的地方甚至还会进一步用这朵花来象征性地代表蚕花娘娘,在祭祀时直接朝着这朵蚕花顶礼膜拜。人们称这朵花为蚕花,而且进一步又把凡是与祭祀蚕花娘娘有关的各种风俗活动也都说成是什么蚕花,比如“接蚕花”“送蚕花”“谢蚕花”“唱蚕花”“轧蚕花”……由此可见,“蚕花”这个词的含义,实在是十分宽泛的。


相关内容
杭州城市燃气发展史话 2025-04-16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教学(下) 2025-04-15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教学(上) 2025-04-14
茶,就是我的乡愁 2025-04-11
补柳在西湖——林纾与西湖的一段佳话 2025-04-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