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萧山戴村镇(撤乡并镇前,这一带叫云石乡)的茶农翻山越岭,忙着采摘享誉省内外的名茶——云石三清茶。 戴村镇地处萧山西南部,境内有云门山、石牛山、狮山等大山。当地海拔在400-700米左右,群山起伏,林竹茂盛,山涧流水潺潺,云雾缭绕。“高山浓雾出名茶”,戴村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水文条件,适宜种植茶叶,因此成为萧山重点茶乡之一。 戴村产茶历史悠久,狮山云雾茶久负盛名。明末清初,云石茶被誉为“女娲殿茶”,列为贡品。晚清戴村诗人沈翔郛曾写下《乡居春兴》诗:“半林山鸟含烟语,几尾池鱼带月叉。采到春芽浓绿里,先吹活火试新茶。”写出了茶山良好生态环境和采新烹茗的闲适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集体经济。1958年,在云门山创建社办茶场,取名“戴村长潭红旗茶场”。20世纪60-70年代,多数生产大队辟有茶园。1976年,在石牛山兴办茶场,开发高山茶园100亩。虽然出产的炒青气味清香,质量尚高,但由于茶叶制作加工粗放,销路不广,卖不出价,“养在深闺无人识”。改革开放迎来戴村茶农的春天,青山绿水给了茶农不薄的馈赠。80年代初,云石家家辟建茶园,全乡共有茶园1393亩。许多村聘请高级龙井茶叶制作师傅传授炒制技术,茶叶品位提升,价格也相应提高,从此戴村的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云石三清茶正是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应运而生。 1990年,云石乡决定振兴茶叶生产,打造自己品牌。由乡农技站站长沈月辉担任石牛山林场场长,在100亩高山茶园上做文章。他走出去、请进来,根据市场所需,改进茶叶的制炒工艺,变炒青为扁茶。由于茶叶本质好,加上改变茶叶形状,茶叶的品位当然就提高了。好的茶叶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品牌。沈月辉根据石牛山有个“三清殿”的传说,就把这茶叶称为“三清茶”。1991年4月,正值国际茶文化节在杭州召开,“云石三清茶”样品送国际茶文化节参评,获“色、香、味、形”四个第一,被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名茶新秀”,被浙江省茶叶学会评为“名茶新秀”一等奖。因其“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滋味清醇”,取名“三清茶”真个是实至名归。 “三清茶”品牌创建后,戴村为提升品牌、发展品牌还在不断努力。1993年3月,创建杭州萧山云石农业综合发展公司,扩大茶园基地建设,从石牛山林场100亩茶园,逐步扩大到沈村、佛山等附近山村,现有茶园千余亩,以保证“三清茶”产出数量。产品靠质量取胜,“三清茶”实行标准化生产,从培育管理开始,采摘、炒制、包装等各个环节都按一等的标准生产,以保证质量。由于地处高山,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生物链”未遭破坏,害虫大多被鸟类等天敌所除,茶农从不施农药,茶叶不受污染。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长度在20毫米以内。炒制过程中,更讲究炒、摊、火候等功夫。不断改进炒制技术,培养炒制能手,聘请省内高级制茶人才传授炒制技艺,投资建造标准厂房,引进名茶炒制机械,降低炒制成本。严格控制茶叶干燥度,平均含水量低于国家标准3.1个百分点,确保茶叶品质。 
云石三清茶是茗苑中的奇葩,名牌创建成功了。1993年注册了“云石三清”“三清”两只商标。同时,每年参加省、市、国家及世界性的名茶评比,在西博会、农博会、茶文化节获得荣誉。在1993年中国农业博览会上,三清茶和“西湖龙井”并列为铜奖、获浙江省一类名茶。1999年被浙江省评为“浙江名茶”。2001-2003年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2002年被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茶王赛金奖。现在,三清茶销往全国各地,并外销至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受到海内外朋友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