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似水年华
 
余绍宋与杭州
来源:余昊  作者:  日期:2017-03-02

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号寒柯,浙江省龙游县人。1883年十月初六生于浙江省衢州化龙巷。


越园先生1906年赴日本,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1910年回国,以法律科举人授外务部主事。辛亥后南归,就任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兼教习。1912年秋北上赴京,任众议院秘书,旋任司法部佥事兼署参事,1914年任参事,1921年3月任司法部次长,同年12月辞次长职,任法律馆顾问、善后会议法制专门委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26年3月再次任司法次长,不久金佛郎案起,去官以表抗议。1927年司法储才馆成立,任学长(即副馆长,馆长梁启超)。1913年至1928年间兼任北大、清华、师大教授,法大、美专教授及校长。1928年辞去一切职务,南归定居杭州。从此结束宦游生涯,徜徉于湖山之间,以书画自娱、自给,过着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年46岁。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打破了他宁静的隐逸生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八年岁月。是年10月移居故乡龙游县沐尘村,旋又避居云和、永康等地。抗战期间曾被选为省参议员、副议长,又被任命为浙江通志馆馆长。1945年8月日寇投降,他于10月回到杭州。1949年元月被公推为浙江省人民促进和平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6月30日因败血症在杭寓病逝,享年67岁。


余绍宋作品


越园先生去世后不久,哲嗣余翼等将其所遗藏书、字画捐献给人民政府。逝世后第三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蒙冤30多年,直至1984年才得以平反。越园先生在方志学、书画理论、目录学、法学诸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在当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


        

 留学归来  任教杭州

 

清宣统二年(1910)秋,余绍宋学成回国,赴京做了外务部主事。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了,原本就不满清政府封建统治的余绍宋,收拾行李来到杭州,受聘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务主任兼教师(当时的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杭州城东的马坡巷,如今旧址已找不到了)。


浙江公立法政学堂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在该校先后任教的老师倒有不少知名人士,如陈叔通(敬第)、沈衡山(钧儒)、阮荀伯(性存)、许养颐(壬)、郁曼陀(华)、凌励琛(士钧)等人。曾在此校就读后来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有目录学家周子美、篆刻家武钟临等。阮毅成先生在《记余绍宋先生》一文中说:“旋三人(余绍宋、阮荀伯、许养颐)又共同发起创设浙江私立法政学堂,在杭州刀茅巷,自建新式校舍。先君(阮荀伯)任校长,许任教务主任,越老(余绍宋)任教员。清廷初不许私人讲授法政之学,经一再力争,始获核准。”事隔90年,如今谁也说不清刀茅巷这所私立法政学堂的旧址到底在什么方位。


民国二年(1913)余绍宋应邀赴北京,开始长达16年之久的宦海生涯。为官之余,他还兼了许多学校的课。余绍宋两次出任司法次长,凭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敬业精神,尽其所能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无奈当时军阀纷争,政治黑暗,空有报国理想却很难有所作为。1926年3月,余绍宋因抗议段祺瑞执政卫队枪杀学生而辞官,碾转天津、上海,最后还是回到了杭州。


 

交游广泛  众望所归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余绍宋自天津来到杭州,在北山街原82号赁屋而居。屋居西湖北岸,南望孤山,东南则白堤在目,因此他时常可以和友人荡舟湖上优哉游哉,这和他在北京官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杭10年,余绍宋先生以书画自娱自给,十分悠闲,无拘无束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1930年,他完成《画法要录》二编;1932年,他完成《书画书录解题》十二卷;1934年重修《龙游高阶余氏家谱》;1934年主编的《东南日报》特种副刊《金石书画》创刊,共出版87期。著书立说之外,便是写字作画,当时他书画的润格较高,为他经营字画的有北京的荣宝斋、韵古斋等名店,在上海有朵云轩、九华堂等,在杭州则有西泠印社、浣花斋等。


余绍宋回杭后,只是读书、作画和著述,而许多北京的老友屡屡邀他出山,尤其是罗文干(钧任)几次相邀,他都不答应。其中一位叫陈哲侯的写信责问他。他回信说出他的心愿,拒不出任任何职务。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辱爱具见尊注,弟自审拙劣,实非今世所宜,故宁习苦以自韬晦。钧任出任法曹,力求振作,固甚可慰。然大局如此,秋曹安能独善?犹以十六年冬过沪与兄相见,曾谈及党治之效,想犹记及,今果如何?若秉钧者不亟求所以刷新政治之道,恐祸患之来有不堪设想者矣!现闻郁堂(朱献文)、励琛(凌士钧)将连袂出山,为法曹尽力,其效必有可观,仅可容弟偷闲自放,亦使人知尚有不慕荣利之人,未始不可为秋曹生气也。”


余绍宋来杭定居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发起“东皋雅集”。因他久居北京,对杭州并不了解,经老友马叙伦的介绍,结识了杭州书画界的许多朋友,并在孙廑才家开了一个关于发起雅集活动的会议。余绍宋倡议成立书画雅集、聚集杭城书画高手,切磋书画艺术、交流所藏珍品。雅集活动地点是杭州城东的金衙庄浙江忠义祠和东皋别墅(明尚书金顺昌故居),均在东河之滨,故定名为“东皋雅集”。


“东皋雅集”成立后,社友不断增加,很快发展到30多人,最多时达到20人左右,杭城擅书画者几乎云集一堂,可谓人才济济。其时杭州的西泠印社成立已20余年,很多印社成员也都来参加“东皋雅集”活动。如叶为铭、丁辅之、高氏三兄弟、俞序文、陈伯衡、武曾保等人。作为一个纯艺术社团,“东皋雅集”之规模远不如西泠印社,但它活动频繁,每周一会,每月一餐会,社友只要没有特别的原因都会按时参加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雅集活动一般是在集社时社友各出所藏,展示给与会者观赏,观赏之余,或挥毫作书画,或聚首阔论。但凡入社者每次与会,必带自作书画一页,以四尺十开为标准,以便统一成册。成册后,分别由各社友收藏。10年下来,社友收藏的书画也十分丰富。集会时也允许非社员中,喜爱书画者参观。日本领事米内山也曾多次介绍日本画家来杭参加活动。


 时至1937年日寇侵华,社友云散,“东皋雅集”才被迫终止了活动。其前后持续了近10年,共集会460多次。在一般民间自发的艺术社团中,活动如此频繁、坚持如此之久者实属罕见。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东皋雅集”聚集省城书画高手,切磋技艺,观摩藏品,加深友谊,社友的书画技艺及鉴赏水平得以精进,并产生了一大批书画精品流传后世,对浙江书画艺术的推动意义可谓深远。1979年,仍在世的东皋社友徐行恭老先生时年八十有七,讲述当年集社情景时仍感怀万分,题《如梦令·怀东皋雅集》一首:“台榭亭泉竟爽,画帧诗囊飞响,裙屐漫相联,收得沧波珊网。凝想,凝想,云散风流人往。”

 


定居杭州享天伦


1931年,余绍宋在菩提寺路和孝女路之间买了一块约一亩二分的地,请人建了一座二层、前后两进共六开间的小楼,南北为平屋,左右两廊种竹,正屋前则种松、梅,通道两侧密植书带草,空地上广种木本、草本花木。当年建成,楼虽不大,但十分典雅。主人为它取名为“寒柯堂”。原来此处是块空地,不久何柱国、宋延华等人也在此地建屋,才形成了一条里弄。当时,杭州市建设部门请他命名,此时正逢其母亲七十大寿,于是起名为“萱寿里”,此名字一直延用至今。如今寒柯堂虽然面目全非,但仍然藏在萱寿里这条小巷之中。


余绍宋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长子,是母亲辛辛苦苦地把他和弟弟妹妹们抚养成人的,所以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早年在北京做官时,不论多忙,每年一定要回衢州省亲。现在他在杭州有了自己的房子,于是迎接母亲来杭州居住。母亲褚太夫人,字雪倌,祖籍山东,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后来随夫余延秋来到衢州定居,不久在化龙巷生下余绍宋。


1933年,余绍宋接母亲来杭居住,每天陪侍母亲身旁,同时不忘挥笔书画。他作画时母亲常在旁观看,这是他很难得到的天伦之乐。他画了一个春夏秋冬四景的长卷,高34.5厘米、长1521.9厘米,历时一个多月,母亲时时在旁观看。他一生在外奔波,这是十分难得的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把它取名为《归砚楼娱亲图卷》,北京和杭州诸书画界朋友30余人为此卷题名,马一浮为题引首曰《莱衣散彩》。



学者型的书画家


余绍宋所撰的《书画书录解题》,全书共收录东汉至近代评论书画之书863种,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历史上有关书画论述的重要著作。该书以收录丰富、考证翔实、评论精辟而著称于世。以《四库全书总目》收书之富,艺术类书画之属,收书仅71种,存目52种。所以后人凡研究书画或编制书画类目录的,多以此书为重要依据。


1934年,《杭州民国日报》改名为《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想借此机会创立一个副刊,来宣传国粹,于是来找余绍宋商量关于搜集、审订、编录等事宜。余绍宋在当时的学术界和书画界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富收藏、精鉴赏、广交游,所以由他来主持这项工作是最恰当不过了。胡健中社长请他创办《金石书画》并委以主编。《金石书画》作为《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每月出两期随报附送。于是有史以来浙江省第一份专门介绍金石书画的报刊诞生了。


《东南日报》特种副刊《金石书画》自发行以来,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半月一期,共出了87期,前72期有合订本,八开三大册。1937年因日寇侵华被迫停刊。20世纪80年代杭州古藉书店重新影印了《金石书画》合订本四大册。


 余绍宋生前一直不愿意开个人画展和出版个人书画集。他认为一个人的书画风格再变,面貌再多,总有他的局限性,也是因人的个性决定的。只有集众人所长,开画展、出画册才显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他当时虽然名气很大,但所作书画仅为自娱自赏。很多人劝他去上海开画展,以此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知名度,他都拒绝了,以致他生前没有开过一次个人书画展览,也没有出版过个人书画集。1958年老友陈叔通深恐他的作品被人遗忘,出资印了一册《黄宾虹、余越园、宣古愚书画合集》,每人选了20余幅作品,用珂罗版印刷,印量极少,如今已很难见到。


1929年,北平书画界征集时人书画作品,准备送往欧洲、美洲和日本等地巡回展出。余绍宋也送上了一二件作品,其中《秋晚》一幅,深受各界好评,得奖载誉归来。展读《晚秋》,秋高气爽,林树萧疏,有秋风扑面,神清气爽之感。寥寥数笔,秋林远岫,层次分明,不用设色而墨韵深沉。没有深厚功力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秋晚》展览后送还,某出版商借去印刷出版画册,后来一直放在家中。日寇侵华,杭州沦陷,不久友人发现此画已流落至沪,购得后寄归。因此余绍宋在上面还专门写了一段题跋:“此画昔经送往莫斯科、柏林、纽约、东京展览,谬得佳兴誉,且有影本流播人间。廿六年(1937年)随杭州以沦陷,越三岁,友人从上海购得寄归。是亦可谓曾经沧海者矣,虽曰敝帚,聊复珍之。越园自记。”


余绍宋生前曾对人说:“吾书第一,竹次之。”其实他画的竹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能以写字的方法描写不同自然环境下竹的风韵,不论风、霜、雨、雪,各尽其态。所说的竹次之,是和他自己的相对比较而言。


 古人说:“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必须先有法,才可能有个人的意。中国的楷书,在两晋和南北朝还是形成和进化阶段,到了隋唐已进入稳定时期,一切法度都已齐备。所以后人学楷书,必从唐代书家入门。余绍宋自幼从颜真卿书法入手,后来又遍学唐代其他各家书法。从他所遗留下的作品和日记中可以知道,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等人的书法,他几乎统统临习过。中年以前他也经常研习,凡著名的魏碑、魏墓志、魏造像也都有所涉猎。中年以后他对帖产生了兴趣,从此二王、赵子昂等人的风格也渗入了他的书法,于是形成了他自己兼蓄各家之长的书风,使他后来的书法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生前的书法作品很被人们重视,一生中所书碑刻、摩崖不下百种,而且遍布大江南北,可惜现今存世不多,我个人所见碑刻、摩崖拓片仅二三十种。现把他在杭州期间所书碑刻排列如下。


《蹇季常先生墓表》,1932年50岁时正书,林志钧撰文,石碑原在北京西直门外。《重修西溪厉樊榭先生祠堂记》,1932年50岁时行楷,马叙伦撰文,王褆篆额,石碑原在杭州西溪,后被砌入杭州蒋村一无名桥下,2004年被发现,并从桥墩下取出。据报载碑额至今仍下落不明。《重修绍兴大禹陵碑》,1933年51岁时正书,章炳麟撰文,高丰篆额,石在绍兴大禹陵。《张集遗赠菊种碑记》,1933年51岁时正书,程学銮撰文,石碑原在杭州孤山,今不知去向。《鄞县大咸乡澹灾记》,1934年52岁时正书,沙文若(沙孟海)撰文,高丰篆额,石碑原在鄞县,今不知去向。《重修杭州西湖岳忠武王庙碑》,1934年52岁时正书,王廷扬撰文,石碑在杭州岳庙。



 重修方志  学成就斐然


1942年冬,浙江省政府委员阮毅成、许绍棣议定成立浙江省征集史料委员会,并任命余绍宋为主任委员。余绍宋推荐叶左文、刘祝群、邵裴子、陈训慈、胡健中、查宽之等13人为委员。由于战时各种原因,一些委员未赴任。翌年8月1日,在征集史料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通志馆,馆址设在云和县大坪村,余绍宋任馆长,孙延剑任总篡。

相关内容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1984年:大运河首次迎来大型考察队 2024-10-2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