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银行 ——中山中路116号
中山中路116号(老门牌196号、198号),不是农民银行旧址(目前已出版的相关图书,都说是农民银行旧址),而是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旧址,占地面积为0.702亩,原来是劝工场基地,属官方土地。1930年3月,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向浙江省建设厅提出购买此地皮的意向。4月,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295次会议批准出售这块土地,并核准地价为1.2万元(银元)。当年12月,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就按此地价买下这块地皮,并于1933年2月建起包括临街三层洋楼在内的多座房屋,共计建筑面积为1002.42平方米。
最初叫大宛农工银行
民国7年(1918年),王丞、吕志琴等人在北京建立“全国农工银行筹备处”,并开始在大兴、宛平两县创建分行。当年12月4日,筹备处主任王丞呈送的建行申请报告,获得财政部批准,新银行的名称被确定为“大宛农工银行”。
1922年,大宛农工银行在北京买下地皮,建造总行大楼。当时,广东顺德人罗瘿公是相当出名的书法家,京城有“写字找罗瘿公,写诗找黄晦闻”的说法。于是,吕志琴便请罗瘿公题写了银行行名,并要求在“大宛农工银行”之前加上“中国”两字。总行大楼落成后,大楼门额上只出现罗瘿公书写的“大宛农工银行”六个大字。
1927年2月21日,大宛农工银行受命改组为“中国农工银行”,升格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银行。此时,罗瘿公早已去世,吕志琴拿出了罗瘿公当年所书的题额,随后,总行大楼门额上的“大宛”两字,就被换为“中国”两字。当时,许多人都对此感到诧异。吕志琴解释说:早在筹备时期,我们就已经确定了服务全国农工的宗旨,筹备组的名称就是“全国农工银行筹备组”。后来,批准建立的“大宛农工银行”,局限于地域,难以实现我们所原定的目标。所以,在请罗瘿公书写总行大楼门额时,我就提前为今后的改名作了预备,只是当时没有告诉大家。
大宛农工银行成立当年(1918年),资本仅为5万元(银元),是由财政部及京兆财政厅垫拨的,所以,大宛农工银行问世时的身份是官办银行。1920年,北洋政府收回了垫拨的5万银元,大宛农工银行变身为普通的商业银行。1927年,大宛农工银行受命改组为中国农工银行,资本总额定为银元500万元,其中的五分之二由政府垫拨,银行身份又改为官商合营。
抓机遇创办杭州分行
农工银行问世后,总行董事长一职曾长期虚位以待,王丞、吕志琴等筹建农工银行的功臣,都没有去争当这个董事长的职位,最后是请来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坐上董事长的座位。当然,请来李石曾并非只是叫他坐坐空位,领领工资,而是要他发挥其人脉广泛的重大作用。
“中国农工银行”招牌挂出之时,浙江省政府已在马寅初、庄菘甫等人的建议下,积极筹建浙江省农民银行,当时,省政府“以田赋项下、军事善后特捐,划出四分之一,又指定烟酒附加税等款为农民银行基金”,并已积累起农民银行基金80多万元。
那时,在浙江担任省主席的是张静江。李石曾早年在法国留学时就与张静江结为知交。李石曾便抓住机遇与张静江联系在杭州开设农工银行分行事宜,张静江自然买账。1929年初,浙江省政府与中国农工银行签定了一份有效期长达10年的《关于经济间权利义务之互约》,其中的第四条规定:“浙江省政府除按照中国农工银行章程认购股份银币50万元外,另交银币38万元,委托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以备放给省内农村合作社农民贷款之用。”如此一来,浙江筹备建设农民银行的基金,全部进了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
浙江的农民银行不建了,而农工银行杭州分行掌管的农贷资金仅为区区38万元,即使全部贷给一个县,也只是杯水车薪,更不要说贷款支持浙江全省农村。为此,马寅初、庄崧甫等人连续多年在省府召开的经济会议上提出质询。1934年5月16日至20日,浙江召开全省生产会议。马寅初在会上指责前浙江省府主席张静江顺从情面,将本省农民银行基金投资于农工银行杭州分行,马寅初说:“农民银行与农工银行,仅差一字,而性质却大不相同,深觉可惜。”马寅初眼中的农民银行应该是不谋商业利益、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政策性银行。
当时,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经理程振基也在会上,他则向与会人员算了另外一笔账:“当初,浙江省政府之所以将筹建农民银行的基金投资于农工银行,就是认识到,区区数十万元钱,远不敷救济农村之用,况且自己办银行,机构庞大,开支巨大,不出数年所有基金将消耗于无形,所以才决定与农工银行合作。浙江省与农工银行合作4年多时间,80多万元基金不但没有少一分钱,还获得了利润约20万元……”
显然,马寅初与程振基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前者重点关注农村经济有否获利,农民有否获利;后者重点关注投入农工银行的资金有否获利,股东有否获利。会上的交锋,虽然各有自己的重点,却使真相进一步显露:值此农村经济崩毁之际,浙江省政府的区区80多万元农业基金中的50万元,却在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吃利息,只有38万元才是真正的农贷资金。
银行需要伟丽的大楼
在1931年6月1日召开的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的行务会议上,有一项提案是“建筑杭州分行大楼”。这份提案为我们留下了前人对建造银行大楼的相关理念:
银行事业主要依靠信用,信用卓著,则基础稳固;欲求社会信赖,既要有悠久的历史、稳健的营业,更要有伟丽的行屋,这不光能用来壮观瞻,更能够引起社会人士的赞誉,无形之中可以推动营业的发展,究其效果极似伟大久远的广告。
当时,浙江典业银行刚迁入新建银行大楼,盐业银行杭州支行新楼即将竣工,所以,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的高层都认为,杭州分行租用的旧式楼屋已经相形见绌,“建筑行屋实属不克容缓之举”。
在行务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已经委托南洋建筑公司设计大楼图纸,并匡算造楼的预算资金为6万银元。当天的行务会议通过了此项提案。1932年8月,在工程招标中胜出的杭州新义记营造厂,派出施工人员进入太平坊劝业场基地,建造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大楼的工程就此启动。
1933年3月9日,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致函总行,称: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大楼全部工程均已次第完竣,定于本月14日举办新楼正式交付本行使用仪式,希望总行派员前来参加交付仪式。后来,总行派杨祗庵先生来杭出席新楼交付仪式。当年3月27日,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正式迁入新楼营业。
迁入新楼营业后,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经营业务立马红火,分行经理程振基曾于1933年3月31日致函总行,他说:“杭行自迁入新屋后,业务较繁,人手殊感不敷”,并已“添派练习生羊瑞华、钱琬二人分别在文书、会计两课服务”。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寇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战火很快临近杭州。当年11月,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决定撤往诸暨,并已派出人员前往诸暨打前站。此时,中国农工银行总经理齐致获悉此消息后,致函杭州分行说:“如果杭州不被日寇攻陷,一切自无问题,一旦杭州不幸,诸暨也难以期望安全,届时杭州分行又要转移,银行业务将长期陷于停顿”,为此,齐致在信函中说:“若能迁移来沪,似较安全,且必要时尚可办理收付,不致陷入困境。”当时,中国农工银行总行已经落户上海(中国农工银行总行于1929年从北京迁往天津,于1931年从天津迁到上海),随后,农工银行杭州分行便迁往上海,临时安身于总行大楼内,后来,觅得上海北京路190号房屋,于是,杭州分行就在北京路190号开张营业。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回到杭州,于1946年1月11日,在中山中路196号、198号原址复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工银行只经营了短暂一段时间。1950年2月22日,《浙江日报》发布了“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奉该行总管理处命令撤销”的消息。
同年6月,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以1500石大米(折合人民币2.775亿元)的价格,将这座分行大楼卖给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分行。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浙江分行营业汇兑课进驻这座“钢筋水泥、泰山面砖”的三层洋楼。今天,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大楼旧址,则是工商银行的一个经营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