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的晚饭,小童子觉得自己胃口特别好,吃了一大碗米饭之后,又去盛了半碗,师傅微笑着看他再吃,知道他白天一定喝过那陶釜里的汤汁,但就是不说。而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对江小渔村里,申君和屠君这顿晚饭,也是吃得狼吞虎咽,把他们的家人都看呆了——不同的是,家人们并不知道他俩白天吃了喝了些什么。
数天之后,申君和屠君划着筏子过江,又来到了东山。这次,师徒俩都在。申君和屠君问起师傅尊姓大名,他呵呵一笑,望了望参天高的桐树说:“山野之人哪有什么大名,不介意的话,就叫我‘桐君’吧。”
通过申君和屠君的“中介”,这以后桐君师徒和小渔村往来日多,渐渐地,渔村的人但凡有些头痛脑热的,都过来找桐君抓药。桐君见小渔村的人纯朴善良,而这里虫蝇甚多,温疫时发,也非常需要有人为他们治病解难,就一直住下了,再也没有离开过东山桐树下的这个家。在与小渔村人的往来中,他也进一步了解到畔水而居的人的许多特殊病因和病情,通过专研和施药,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医术精进,享誉远近。再渐渐地,小渔村不少人跟着桐君习医采药,后来还有人居然把桐君的治病案例编成了一卷简书,叫作《桐君采药录》。此书后来广为流传,甚至传到了远在长江中下游的地方。唐朝陆羽《茶经》引用了《桐君采药录》中的一段文字说:“酉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浡,饮之宜人。”
《茶经》中引述到的酉阳、武昌、庐江、晋陵都是当时长江边上的城市,这些地方的人好喝茶,大概都是受“东人”制作清茶、饮茶有益的影响吧。“东人”,或许是指“东山之人”,这是世人对小渔村人最初的称谓。只是,小渔村的人疫病渐少,神清气爽,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渔村后,他们觉得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有一个更为文雅的名称。大家一想,又想到桐君了,于是一致赞成,就叫“桐庐”吧,听来像一名健康强壮的人一样,多正气啊!那个东山,就叫“桐君山”,就这么定了——这一定,桐庐和桐君山的名字就叫了数千年,一直到现在还这么称呼。
杭州先民们喝茶的历史一直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至于说桐君先生煮茶施药,那在典籍中比比皆是。因此,学者们都认为,我们今天的饮料茶,即是来自于先前的药物茶,跟中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饮料之茶后来才渐渐地从药物中分离了出来,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最为抽离物质的一种“物质”,因为它有精神属性,有文化和审美的性质,于是也就有了那么多关于茶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西山兰若试茶歌》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意即神农氏虽首尝茶叶,但还不懂得煎茶,而桐君虽然著有《桐君采药录》,记录了茶叶的产地、功效等,但未必知道如今茶中的真味。事实真是如此吗?至少在这个故事中,小童子在偷喝了师傅的茶之后,已经品到了茶之真味,这真味能是虚构出来的吗?
所以我们说,仅凭陆羽《茶经》引述的这一段,桐君不仅是中草药的鼻祖,更是中国知茶懂茶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