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禹杭履迹
 
中国知茶懂茶第一人与桐庐和桐君山的故事
来源:涂国文、孙昌建  作者:  日期:2017-04-06

桐君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有关记载桐君的文献最早见于约在春秋时代写成的古史——《世本》一书中。其后,在历代医籍中虽然不乏对桐君的追述,但由于桐君其人的时代早在周代以前,当时尚无有关桐君传记的文字可考,因而对于桐君所处的时代问题出现了4种异说。

 

“东山出了一桩怪事,你知道吗?”

“啥事?”

“你没看到啊,——东山冒烟啦!”



这个江边的小渔村近来哄传着这样一则消息。人们对此将信将疑,赶到村落东北角眺望江流对岸的那座小山,隐约中好像是有那么一层如纱似雾的物事,但是白烟还是江岚,却看不太真切。

 

桐君老人雕像

 

东山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但它的位置很是特别,西面过来的分水江与西南向东北而去的富春江就在东山东南边山脚下交汇在一起,双流相激,波涛乱涌,筏子木舟一般没事都不敢去那里冒险。是以东山其实就是一座树林茂密的野山,几株桐树那个遮天蔽日的,都长疯了,但绝无人烟。东山对岸西南那块鱼嘴状的三角洲上,渔耕皆宜,于是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聚落。


东山冒烟的事儿起初没有几个人相信,因为不少人专门去江边求证,却啥也没看到。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信誓旦旦地说,真的看到东山冒烟了。终于有一天,小渔村的两位年轻人申君和屠君趁江流平缓之时,仗着自己的水性,结伴泅渡过去了。


两人游到山脚江边,费了好大劲,才爬上了东山。山上没有路,两人披荆斩棘的往前搜寻。渐渐地,他们发现了人的脚印,循着脚印转过一个弯,在一株桐树的浓荫之下,竟然有一座简陋的茅屋,但空无一人。


原来如此!两人找到了谜底,也累了,就在茅屋旁一屁股坐了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申君忽然嗅到一股夹杂着一种清香味儿的烟气,两人闻香寻去,却在离茅庐不远处的一块岩石后面,看到一名童子蹲在地上,守着一堆火在一个陶釜中煮东西。接下来就是中国古诗的意境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申君和屠君终于搞清楚所谓东山冒烟的缘由了,知道小童子还有他的师傅来自北边异乡,至于这小童子的师傅叫啥名谁,小童子也说不明白。


申君和屠君向小童子讨水喝,他就把陶釜里的绿色汤汁用竹勺舀在木碗里,给他俩喝。两人面面相觑,不敢喝,但挡不住口渴还是啜了一小口,好苦!差一点把这汤倒了。但奇妙的是,这味道初始极苦,转眼之间却苦尽甘来,唇齿咽喉之间妙不可言。

 

桐君山药祖圣地

 

屠君说,既然你师傅是采药的,可否讨一些药回去?小童子问了他一些不适之状,取来一节竹管,也是一勺陶釜中的绿汤,捧给屠君。屠君和申君奇怪了,解渴用这汤,治病也用这汤?这行吗?小童子笑道,我看师傅听到你这种情况,也是用这汤药的,这样吧,你先拿去喝,然后师傅回来我跟他讲,如果有什么不妥,我让师傅再来找你们。屠君听了这话便放心了,正要接过竹管,一旁申君提醒说,咱们可是游过来的,这药你怎么带啊?屠君一想也是,只好将竹管还给小童子。小童子说,看来还是要我师傅过来找你们,他回来后我跟他说。两人说谢啦,和小童子又聊了一会儿,就回了,找到山脚原来上岸的地方,仍旧泅水过江。


两人一走,小童子也觉得口渴了,就把竹管中的汤汁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光了,感觉还不过瘾,又把陶釜中的汤汁舀在一只大木碗里,凉了一会儿,不等汤汁全凉,又喝将起来。喝完了,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接着又倒了一碗,像刚才那样凉会儿喝,只不过这次他放缓了喝汤的速度,一边喝一边品,其间还用舌头不时做出呷的动作……而这一切都是偷偷学师傅的“吃相”。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小童子连喝了三大碗,并且朝着远山大喊了一声“爽”!很快的,他就尿急了,他发现这一回自己的尿在风中飙得更高更远了。


等太阳落山时,师傅背着一担草药回来了,小童子便说起下午有两个年轻人上山了,他又是如何给了汤药,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最后说,只是忘了收费了。师傅听罢摸摸他的脑袋瓜子,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哈哈一笑。

 

陆羽《茶经》(宋刻本)所记《桐君录》

 

这天的晚饭,小童子觉得自己胃口特别好,吃了一大碗米饭之后,又去盛了半碗,师傅微笑着看他再吃,知道他白天一定喝过那陶釜里的汤汁,但就是不说。而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对江小渔村里,申君和屠君这顿晚饭,也是吃得狼吞虎咽,把他们的家人都看呆了——不同的是,家人们并不知道他俩白天吃了喝了些什么。


数天之后,申君和屠君划着筏子过江,又来到了东山。这次,师徒俩都在。申君和屠君问起师傅尊姓大名,他呵呵一笑,望了望参天高的桐树说:“山野之人哪有什么大名,不介意的话,就叫我‘桐君’吧。”


通过申君和屠君的“中介”,这以后桐君师徒和小渔村往来日多,渐渐地,渔村的人但凡有些头痛脑热的,都过来找桐君抓药。桐君见小渔村的人纯朴善良,而这里虫蝇甚多,温疫时发,也非常需要有人为他们治病解难,就一直住下了,再也没有离开过东山桐树下的这个家。在与小渔村人的往来中,他也进一步了解到畔水而居的人的许多特殊病因和病情,通过专研和施药,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医术精进,享誉远近。再渐渐地,小渔村不少人跟着桐君习医采药,后来还有人居然把桐君的治病案例编成了一卷简书,叫作《桐君采药录》。此书后来广为流传,甚至传到了远在长江中下游的地方。唐朝陆羽《茶经》引用了《桐君采药录》中的一段文字说:“酉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浡,饮之宜人。”


《茶经》中引述到的酉阳、武昌、庐江、晋陵都是当时长江边上的城市,这些地方的人好喝茶,大概都是受“东人”制作清茶、饮茶有益的影响吧。“东人”,或许是指“东山之人”,这是世人对小渔村人最初的称谓。只是,小渔村的人疫病渐少,神清气爽,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渔村后,他们觉得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有一个更为文雅的名称。大家一想,又想到桐君了,于是一致赞成,就叫“桐庐”吧,听来像一名健康强壮的人一样,多正气啊!那个东山,就叫“桐君山”,就这么定了——这一定,桐庐和桐君山的名字就叫了数千年,一直到现在还这么称呼。

 

杭州先民们喝茶的历史一直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至于说桐君先生煮茶施药,那在典籍中比比皆是。因此,学者们都认为,我们今天的饮料茶,即是来自于先前的药物茶,跟中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饮料之茶后来才渐渐地从药物中分离了出来,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最为抽离物质的一种“物质”,因为它有精神属性,有文化和审美的性质,于是也就有了那么多关于茶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西山兰若试茶歌》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意即神农氏虽首尝茶叶,但还不懂得煎茶,而桐君虽然著有《桐君采药录》,记录了茶叶的产地、功效等,但未必知道如今茶中的真味。事实真是如此吗?至少在这个故事中,小童子在偷喝了师傅的茶之后,已经品到了茶之真味,这真味能是虚构出来的吗?


所以我们说,仅凭陆羽《茶经》引述的这一段,桐君不仅是中草药的鼻祖,更是中国知茶懂茶的第一人。

相关内容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青溪出“圣公” 起义毁“佛国” 2025-01-14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风吹十里透“韩瓶” 2025-01-14
古今西湖名人缘|冷面寒铁城隍神 2025-01-08
漫话韩瓶 2025-01-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