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郊坛遗址主要文物分布现状
天真院旧名登云台,后梁龙德元年(921)吴越王钱镠所置,为吴越国郊天之所。台侧有灵化洞,洞内曾有石刻“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据传,吴越钱武肃王曾以灵化洞内之土埋荆棘、护石台,又借松树围起龙旗,在鸾辂遮拥下,祀圆丘、庆六飞。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天真院“,院内有灵化洞、登云洞。宋时的灵化洞,深入百余步,下阔十余丈,岩石上有苏东坡和林和靖的题刻,今已不存。元代应多沿用旧有建筑,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到明代时仅存一庵,且已易名为“天真禅寺”。
明成化间(1465—1487),毒峰善禅师重建殿宇,更名“上天真寺”,毒峰善禅师圆寂后,其真身以缸龛覆盖,置于殿后石洞中,留有《毒峰语录》十卷行世。清时复名“天真禅寺”,亦称“天真寺“。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月,甘肃王明玉、四川陈诚祯和浙江杨宗元募化重修灵化洞及寺院,并于洞内石壁上题刻此事。1934年有善士捐造古登云台路石阶,并留题刻于路旁石壁上。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火焚,及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寺院建筑被毁殆尽。现存三层遗址上散布着多处历代遗迹,如灵化洞、登云洞、朱天庙、甘露井、午梦床及十余处摩崖题刻。
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灵化洞、甘露井、朱天庙洞位于一层平台。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位于第一层平台北侧石壁上,刻于后梁龙德元年(921),正书,共4行29字,字径9cm,题记全文为:“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书体工整,凿刻精良。
灵化洞位于第一层平台东端。由石壁相夹而成,属天然溶洞。洞内原有苏东坡、林和靖等名人题刻,今已不存。现存灵化洞为甘肃道人王玉明等人募化重修,近洞口处有题刻记录此事,龛高54cm、宽113cm,其题款为“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开”,落款为“道袖甘肃王明玉、四川陈诚祯、浙江杨宗元募化重修”。正文为正书,字径为11cm见方,题款、落款略小。
甘露井位于一层北侧石壁前,后梁武肃王郊台题记下方,井圈系水泥建造,为近现代改建,井壁为石砌,呈圆筒状,水质至今仍甘醇清洌。井壁上有“甘露井”摩崖石刻,竖列正书,字径18cm。
“民国甲戌岁……”题刻,位于一层平台东端,灵化洞右侧,靠近古登云台石阶。龛高70cm、宽40cm,全文为“民国甲戌岁大善士韩君子林重修古登云台路住持何月昶□石”,四行正书,正文字径10cm见方,题款、落款略小。民国甲戌岁当为公元1934年。
朱天庙位于一层平台北侧石壁的西端。清代由民间捐资修建,将明崇祯皇帝奉为朱天菩萨,何月昶是朱天庙最后一任住持。据《说杭州》记载:“是月(即四月)二十四日,为朱大王君生日,杭人崇奉之,茹素有经月之久者,名曰朱天素。亦有行会之事。庙宇不止一处,而以在下城之仓桥者香火为最盛,实则明之崇祯皇帝也。朱者其姓,君即皇帝也。手执一环,即自经时之环也。被发者,其自经时之状态也。崇祯尚非无道之君,而又能身殉社稷,故杭之遗黎哀而庙祀之。恐触清帝之忌,故只能隐约以为表示。四月二十四日,为崩后五七之日。年隔三百,遗黎都尽,数典忘祖,但以邀福而已。”民国时香火尚旺,至今香客仍络绎不绝。
二层平台有“午梦床”石刻及石床、建筑构件等遗迹、遗物。石床位于二层的北面岩壁下,有隆起处为石枕,似古代靠榻。石质细腻,年代久远。石床上方崖壁上有题刻“午梦床”三字,为清桐城书画派杰出代表——吴廷康所书。吴廷康,字元生,号康甫,又号赞甫,一作赞府,别号晋斋,晚号茹芝,安徽桐城人。官浙中数十年,精金石考据,篆、隶铁笔。题记当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 8 7 5),正文为庙篆,横书,字径2 5 c m见方,落款为行楷。二层右侧有通往三层平台的石阶,崖壁左侧旁有人工堆砌痕迹。
据《淳祐临安志》、《湖山便览》、《西湖游览志》等史籍记载,吴越郊坛遗址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在长达千余年的岁月中,常被作为古迹加以修缮,因而遗址的两处平台保存情况尚可,历代的摩崖题刻保存基本完整。
吴越郊坛遗址重新发现的重大价值
(一)吴越郊坛遗址是研究吴越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
后梁开平元年(9 0 7)五月,钱镠受封为吴越王,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经历了三世五王,有国七十二年。在此期间,吴越钱氏诸王在政治上推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政策,奉中原政权为正朔,称臣纳贡,在建立扩张霸权的同时,尽量减少境内的战争。在征得中原统治国的允许下,在境内实施“建国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