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年间及绍兴初期,南宋政权多次议论临时首都(行在)问题,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杭州为“行在所”。虽然历经战火,但宋室将杭州立为“行在”的事实却从长远上为洞霄宫带来巨大的好处。在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扫除宋金议和的最后障碍后,宋金两国终于在绍兴十一年(1141)签定和议。“绍兴和议”的历史细节姑且不谈,但它使久经战火的南宋政权得到喘息的机会。正是在定都杭州与绍兴和议两个因素的共同促进下,洞霄宫迎来了重建的高潮。宋高宗先是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出资重建被方腊烧毁的这座宫宇,进而又在退位后的孝宗乾道二年(1166)临幸宫观,奠定了洞霄宫在南宋的地位。
汪圣铎与卿希泰两位先生已经对宋高宗时期的道教政策做过研究,但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认为,二人的结论均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宋高宗并不是在绍兴二十五年突然对洞霄宫感兴趣,而是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即与洞霄宫的多位道士有过接触,并且对洞霄宫有了相当了解。早在建炎年间(1127—1130),宋高宗就已经对洞霄宫加以封赏。前文已提及,龙王仙官祠赐额于建炎年间,处于宋金战争最艰难的建炎年间得此赐额,实属不易。至迟到绍兴十七年(1147),龙王仙官祠第一次得到朝廷加封,《洞霄图志》记载:
初,以宋绍兴九年(1139)内旨诣洞,投铁简得雨,封“善应侯”。敕:朕惟山林川谷,出云气为风雨者,必加礼秩,以谨奉祠,矧兹洞天,神灵所宅,屈伸变化,呼吸风云,若时愆阳,旋施膏泽。有司言状,宠锡侯封,用孚恵于烝黎,以钦承于涣綍。可特封“善应侯”。
而清代学者徐松整理的《宋会要辑稿》则有《宋会要大条洞天龙神祠》条,其文曰:
大条(涤)洞天龙神祠,在临安府余杭县大(天)柱山洞霄宫,光尧皇帝(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七月封“善应侯”。
两则材料记载封侯的时间不同,一为绍兴九年,一为绍兴十七年,但记载的事情却是同一件,均是因投龙祈雨成功后,封洞霄宫龙神为“善应侯”一事。龙神封侯一事应当是宋高宗亲自批准的,加之洞霄宫位于杭州属县,又是宰辅提举的重要宫观,因此我们认为至迟在绍兴十七年,洞霄宫在宋高宗心中已经获得比较好的印象。
宋高宗不仅重视洞霄宫的龙神,而且与洞霄宫的多位道士有过交往。根据《洞霄图志》记载:
李洞神,字云友,杭之新城人。自幼不茹荤酒,嗜黄老学。七岁入洞霄受度,刻意道法,戒行严洁。中年走淮海,谒徐神翁,密有所得,归屏人事,宴坐林下。高宗赐号“明素”,俾主宁寿观。未几,乞还山(指洞霄),授右街道箓,主洞霄宫。孝宫践位(1163),召使拜章,旋即昭格。
李洞神这位洞霄宫道士早年得到两宋之际著名道士淮海徐神翁(徐守信)真传,而宋高宗可能与徐神翁早已相识。李洞神回到洞霄宫后,深得高宗与孝宗的宠幸。先得到高宗赐号“明素”,进而成为御前宫观之一的宁寿观主持;不久后被授予“右街道箓”这一南宋最高道教职务,并成为洞霄宫主持。宋孝宗继位后更进入“昭格署”这一国家用来专门举行道教斋醮活动的机构。李洞神的这一光鲜的履历,创造了南宋以来洞霄宫数个纪录,为南宋到元代众多洞霄宫道士多次得到皇帝“赐号”、任职朝廷“道官”、管理皇家的御前宫观创造了先例。
另一位洞霄宫道士陈希声,字震甫,临安人,“师凝妙大师金致一,以行业清高,际遇高宗,授右街鉴义,俾主洞霄宫。提纲严肃,奖拨后进,一时学者向风”。陈希声同样得到宋高宗的“际遇”,只是没有前举李洞神的地位高,他在朝廷的官职是“授右街鉴义”,是官方道教官职中的第二等级,但同样被任命为洞霄宫的主首。需要指出的是,高宗于乾道二年驾临洞霄宫时,担任洞霄宫知宫的正是陈希声,他全面负责了高宗来访前后的接待工作,“乾道二年三月,车驾临幸山中,(陈希声)扈从,登游东西岩洞,赐御书、度牒,号凝和大师,又书《度人经》赐焉”。由于“扈从”有功,他被赐“凝和大师”的师号。能够亲自接待宋高宗来访,成为洞霄宫住持陈希声人生的最高点。
洞霄宫在宋高宗时就已得到皇室宠幸的第三位道士是俞延禧。史载:
俞延禧,字德厚,临安人,受度于洞霄宫,自号竹林道人。襟韵洒落,善丹青,高宗赐御衣、象简,迁授道秩。后以《古涧松》进,孝宗御制诗,赐曰:“荦确奔流泻玉虹,凛然云干拟蟠空。红尘车马稠如织,梦入苍烟万壑风。”尝自写神,恩平郡王见之,赐赞曰:“日角月渊,天赐怡然。丹青妙笔,秉鉴自传。妙中之妙,元中之元。不知谁氏子,乃玉京之谪仙。”孝宗又赐以“怡然”二字,俾主宁寿观。未几,乞还山,复俾知洞霄宫。随亦退闲,住通明馆。
俞延禧得到皇室注意的原因与前两位洞霄宫道士不同,并非因其道术高超,而是因为其善丹青,即善画。他首先得到高宗的认可,被赐予“御衣、象简”,也被赐“迁授道秩”,只是未提及具体官职。他与宋高宗的接触当是高宗当政的晚期,不久进入孝宗时代,以一幅《古涧松》得到孝宗的宠幸,并得以赐御制诗一首,得到皇帝的御制诗可谓中国历史上道士中的极少数人,反映了其与宋孝宗不一般的关系。同时,他的自画像还得到恩平郡王的赐赞,称其为“谪仙”,当是将其与唐代李白相比拟。俞延禧后来被赐“怡然”就是从恩平郡王的赐赞中得来。这位恩平郡王就是宋孝宗潜邸时唯一的竞争者赵伯玖,其封恩平郡王在绍兴十五年(1145),因此赵伯玖与俞延禧的相识当不早于这一年。俞延禧得到宋高宗、宋孝宗两代皇帝宠信,也被授予皇家宫观“宁寿观”住持的职务,这与李洞神的经历比较接近,“宁寿观”成为与洞霄宫道士关系密切的御前宫观。俞延禧乞闲还山后同样被任命为知洞霄宫,这一职位是洞霄宫的副职,没有前两位道士地位高。其在洞霄宫退闲后,“住通明馆”。通明馆是宋高宗乾道二年来访居住的地方,宋高宗离开后,室内所有陈设被严格保持,并定期打扫,成为洞霄宫内最高级别的保护对象,南宋以降历代首席洞霄宫住持,都要带提点“通明馆”的职务,因此俞延禧“住通明馆”并非普通的居住通明馆的意思,应是管理“通明馆”之意。俞延禧作为一名画家道士,先后得到南宋两位皇帝、一位郡王的赏识,反映了南宋初期洞霄宫道士与皇室非同寻常的关系,也反映了洞霄宫在南宋王朝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