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蒙古史学会副会长、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应邀主讲第12期杭州文史小讲堂,题为“思想家眼中的历史:王夫之《读通鉴论》的价值和特点”,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教授主持讲座。部分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在校师生和文史工作者近百人聆听了讲座。 围绕讲座主题,张帆教授首先评述了王夫之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学界相关研究著述等。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王夫之是为数不多的且以思想家著称的史论作者,他的《读通鉴论》(及《宋论》)兼具思想性和系统性,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深厚的经学和子学功底、出众的思辨水平、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王夫之史论的深度明显超越古代其他类似著作。起初,王夫之独以考证功夫闻于世。及至晚清,在曾国藩等人推动下,王氏著作不断涌现,思想始为世人关注。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这一百年里,他的思想在不同方面受到世人追捧,先后有晚清理学家、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对其思想进行阐发和表扬。学术界对王夫之的研究著作十分丰富,涉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社会思想、史学思想等方面,有综述又有专门研究,主流是尊崇王氏思想,其中杜维运《王夫之与中国史学》一文对王氏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的总结较为恰当、全面。 其次,张帆教授对《读通鉴论》的价值和缺陷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该书的价值体现在宏观思维、问题意识、批判能力;缺陷表现为过度借题发挥、先入为主、持论过苛,具体而言,则是演绎为主,归纳不足;引经据典,语句晦涩;过度发挥,浮议离题;种族中心,持论偏激;后见之明,苛责古人;记忆疏误,妄下断语。尽管如此,作为一部史论著作,《读通鉴论》并未落入感性认识的窠臼,而胜于分析和解释史事;对事物的评价也未落入价值判断的俗套,泛泛而谈,而是基于事实做出判断。对于王氏历史观的特色,张帆教授认为他的本质是正统理学家:尊崇朱熹,反陆九渊、王阳明;反异端(李贽等);反神秘主义(汉儒、邵雍;不载天象);反佛老;反法家(酷吏,严格管理);反文人(白居易、苏轼)。王氏持历史进化论,反对复古主义;崇尚务实,反对虚假宣传;重农,轻视工商。 讲座结束后,包伟民教授也评价了王夫之。他认为,王夫之以文人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来评判历史,不免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他不囿于前人的说法,而是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和当下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 此外,关于历史研究中的立场问题、如何判断元代历史等问题,包伟民教授与张帆教授进行了探讨。张帆教授主张人们应当站在全人类立场上对历史进行客观研究,既要以历史上的主体民族为主要角度,又要适时稍稍偏向其他民族。他认为元代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对后世的影响存在差异。政治上,版图扩大、专制强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经济上,除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保持繁荣外,其他地区出现经济衰退,加之元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管理水平下降,最终制约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在包伟民教授的主持下,张帆教授还与多名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现场交流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涉及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观念及其论述“理”与“势”的角度、元朝政权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中国民族主义观念的起源及中西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