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叫天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他在戏曲舞台上辛勤劳动近70年,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尤其为武功程式的丰富和规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有幸与定居在杭州西湖畔金沙港的盖老结识,在前后20年间经常朝夕相处,受他的指教良多,对他的性格、人品和爱好有所了解。现将他在解放前的若干事迹介绍于后。 盖叫天扮演的武松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河北省高阳县西演村人。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1月,卒于1971年3月,终年83岁。他弟兄5人,大哥张英甫,是演武旦的,艺名“赛阵风”(有前辈武生艺名“一阵风”);二哥英泰和三哥英才,是种庄稼的。盖叫天排行第五,小名“小五子”(后来京剧界称他“老五”或“五爷”)。他出生在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穷佃户家里,父亲除了给财主扛活,还会吹唢呐,每逢村里红白喜事就给人串个“小堂茗”。盖叫天在9岁那年,随着逃荒的人群从家走120里来到天津,进了隆庆和科班当学徒。在12岁至13岁之际,为生活所迫,在天津一带唱“撂地戏”,过着半乞讨的生活。 起初,盖叫天没有以行当分科学艺,生净末丑都跟着学,尤其是扮演儿童的“娃娃戏”,他学得很快,因此起初被取中为“小紧斗子”。13岁始正式分行,改学老生。那年第一次到杭州,在拱宸桥的老天仙戏院演出《天水关》,饰诸葛亮,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他没有正式学这出戏,是跟着师兄们在旁边看老师教的。班里认为他个子较矮小,脸颊也比较窄,演老生戏“本钱”不够,对他并不寄以希望。这次恰巧一位老生演员因故未能赶到,前台已经贴出戏码,后台想临时改戏戏院不答应,引起争执。他就自告奋勇要求让他试一试,教师对他也有7分信任。班主把他提到一边问道:“小子,这不是闹着墼的,你能行吗?”他眨眨眼睛说:“你让我演吧?”有道是“救场如救火”,班主无奈就同意让他临时上场代演。谁知演完时,台下连连叫好,都说“这个小诸葛亮有点味道!”尽管后来他还是串演各种行当的戏,但却就此基本上定为学老生了。科班里要取艺名,旧时不少艺人都有个陋俗,就是跟着名演员的艺名来取自己的艺名,在前面加个“小”字或“盖”字。当时最有名的须生是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有人建议说:“叫小小叫天吧!”但是有人挖苦说:“他也能和叫天连在一起?不配!”盖叫天一生气,说:“我非得和叫天紧挨着不可!偏叫‘盖叫天’!”老师认真地对他说:“孩子,取个名字没啥大不了,主要看你有没有这股子劲儿。”盖叫天回答说:“老师,我有,我一辈子也有这股劲犯!” 令人遗憾的是,他15岁就“倒仓”(嗓子变声后嘶哑,不能再演唱功戏),只能再转学武生。好在他自练功打好基础的是武戏多,并没有走多大弯路,而几年演唱老生戏的实践,倒为他日后的武戏表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盖叫天老家西演村,姓张的是个大族,祖上的堂名叫“百忍堂”。这对盖叫天印象很深,他说:“从穷孩子学艺这种事来说,这个‘忍’字很有好处。那时候,为了活命,为了学艺,再苦再难,我都含着泪‘忍’。别人能忍我能忍,别人难忍我也忍。”他就是忍受了世上许多难忍的苦楚,终于学了艺,练出了功夫。他自己编了两句顺口溜:“百事百难有百忍,熬到头来苦也甜!”这是他对“锲而不舍”形象化的解说。为此,他在实践中为自己立下了不少格言,诸如:“凡事开头难,闯过头关就不难”;“不怕学不来,只怕化不开”等等。他提倡“笨鸟先飞”。他说:“笨鸟承认自己不聪明,所以起得很早,而那些贪睡、懒惰的‘伶俐鸟’,总是年年月月喊着‘悔不该,悔不该!’” 盖叫天不仅用丰富而生动的语汇勉励年轻人,而且以自身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志气,为后辈作了榜样。他17岁(1904年)断臂,47岁(1934年)断腿,经受了一般人所不易经受的打击和考验。 1904年春天,他在杭州仁和路、延龄路口(今延安路、群英路口)的天香楼戏院演出《花蝴蝶》时,跌断了左臂,接着又生了一场大病。病刚好,还没有复原,他随着大哥去灵隐,走到洪春桥和桃源岭之间有座叫做“学到老”的牌坊下,他乏力了,就坐在牌坊下休息。遇到一个50开外的草药郎中,见他左臂有布绑着,人又很虚弱,就主动给他一些草药。盖叫天问道:’您看我的手臂会不会好?身体能复原吗?”草药郎中说:“你是做什么的?”盖叫天说:“我是唱武戏的。”郎中笑着说:“你的病是会好的,手臂也能接好,但是究竟有没有吃戏饭的本钱,就看你有没有决心!”盖叫天忙答:“只要演戏,决心我有。”郎中指着牌坊说:“你看这上面三个字?”盖叫天说:“学到老。”郎中就说:“对,只要肯活到老,学到老,什么事不能做?”盖叫天听了草药郎中一番话,恍然大悟,说:“我在活到老,学到老!”说完就在牌坊下练起功来。 以后,盖叫天的病好了,伤也好了,他经常到“学到老”牌坊下去练功,但是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草药郎中了。 盖叫天故居燕南寄庐 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和陈鹤峰合演《狮子楼》,在3张桌子高的地方翻下来,不慎跌断了左腿,断骨戳出皮外。经过治疗,腿骨接上了,但只能走路,却未能复原。医生很惋惜地说:“你左腿骨折厉害,接好能走路就算了,再要继续登台,恐怕有困难。”盖叫天十分沉重地要求说:“如果不能上台,我要这条腿又有何用?”当他听说只有重新折断后才能接好时,他就当场在病床上把已接上的断骨重又砸断。他这种为了艺术生命而英勇无畏的精神,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盖叫天从小没读书,学戏都靠硬记。小时候天没亮就起身,一边练功,一边背戏词,还要把配戏角色的台词也背出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虽因在“文革”浩劫中遭受残酷迫害,伤重致残,下半身基本瘫痪,他仍躺在竹椅上,运转双臂做“云手”、“山榜”等基本功。这种生命不息、练功不止的毅力,是常人所不能具备,也很难想象的。 盖叫天近70年的舞台生活,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大多是正面人物,如武松、石秀、朱仝、穆玉矶(十一郎)、谢虎、任堂惠、赵云、陆文龙、沉香、哪吒、伏虎罗汉等。也有一些反面人物,如黄天霸、史文恭、花蝴蝶、年羹尧、张嘉祥等。他都通过迥然不同的艺术处理,形神兼备地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绝无雷同和重复之处。他的表演,精美机巧,但无故弄玄虚之处。因为他不从概念出发,因此艺术上要求很高。由于生活基础厚实,所以又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弊病,即使扮演反面人物也是入木三分的。 武松戏是盖叫天的拿手戏。他从14岁演《打店》起,整整演了60多年。经过不断的修改,逐步提炼了《打虎》、《会兄》、《拒嫂》、《灵堂》、《访何》、《狮子楼》、《杀嫂》、《十字坡》、《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和《蜈蚣岭》这12出折子戏。 陈毅同志看过盖老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武松》以后,曾经随周总理到杭州金沙港访问过盖老,后来赠他一副对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周恩来、贺龙在杭州看望盖叫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