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顶两天用 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工作上我也没松懈。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 提倡发展生产,厂里开始实行工时考核模式,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 年要完成两年的生产任务,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接 下去的几年里,我每年都能完成两年以上的生产任务,到1983年底, 累计完成工时33238小时40分钟,定额工时15531小时40分钟,完成率214%,差不多相当于用6年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6年才能完成的生产 任务。 我每天坚持提前上班,通常要比别人提前至少半小时。可能很多 人不知道,在机械行业里,车工算是比较累的一个工种,哪怕是身强 力壮的小伙子,连续工作8个小时,也要累得腰酸背痛。当时我已经是 近50岁的人了,脊骨变形,患上了严重的腰痛病,和年轻人相比,一 天要完成两天的生产任务,确实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特别是病发时, 常常痛得直不起腰。为了能坚持生产,我想了很多办法减少痛苦。后 来就常年用15厘米宽的硬皮带绑在腰部,缓解疼痛。更严重的时候, 还要再加一条松紧带。 有一次,我工作的机床出了些故障,要进行大修。大修期间,车 间领导安排我去后方干一些轻便活。可我不想要这样的“照顾”,于 是就和领导商量,其他兄弟小组有一台机床是做单班制,我可以到那 台机床上做长夜班。这样一来,既能提高机床利用率,又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一举两得。在我的坚持下,领导同意了我的请求。就这样 我坚持上了两个多月夜班,直到有一天,由于劳累过度,突然头晕眼 花、心慌呕吐。周围同事们看到我这副模样,忙不迭地围拢过来,有 的扶我,有的劝我,你一言他一语地说:“陆师傅,别做了,快回去 休息吧。”我很感激大家对我的关心,就靠着机器平复了一会儿,最 后还是坚持完成了剩下的工作。第二天,尽管身体不适,我还是提前 半个小时到车间接班。 1983年度杭州市机械局劳模合影(前排左二为陆子川)
除了比别人多花时间,我还合理地安排8小时工作时间,争取在8 小时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生产效能。我能用6年9个月的时间完成16年 的工作量,除了不怕苦不怕累,就是通过精打细算,把8小时工作时间 都充分利用起来,每一分钟都合理安排。每天我都会提前上班,把一 天要做的工作逐一列出,然后做好生产前的一切准备。每一项工作, 都尽量做到提前熟悉各个零件的图纸,对于生产中要用到的毛坯件、 刀具、量具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任何时候操作起来都能做到有条不 紊。几年下来,我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习惯,可 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辅助工作,工序间的协调、衔接自然流畅。就这 样,一天天细水长流,积水成渠,为一年完成两年的工作量提供了重 要保证。 遇到问题多动脑 除了时间投入和合理利用外,我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向革新 要工时”。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技术薄弱的环节或者批量特 别大的生产任务,这种时候仍然依照老路子,虽然也能完成任务,但 是难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动点脑筋,想 点办法,尽自己所能搞些小改革、小创新。比如,在加工一种深孔钻 头时,我就靠着技术革新高质高效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生产这种深孔 钻头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麻烦的活,因为它的长度为600毫米,直径只有6.7毫米,这种又长又细的零件加工出来是多角形状,一开始车间里 是用一种机械刀具进行加工,效率比较低,每班只能加工四五根。遇 到批量大的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后来,我琢磨了很久后,尝试利用 原来加工其他零件时用的三脚夹具进行了改进试制,一下子将加工效 率提高了四五倍,一天可以加工20根左右,而且生产质量也不比原来 差。还有一次车间接到了一千只弹簧夹头打孔的任务,开始我像往常 一样用手摇方法钻孔,结果加工起来十分吃力,而且进度很慢。下班 回家后,我反复琢磨这个问题,想着能否在手动钻孔上找突破。第二 天一上班,我就试制了一只打孔夹具,又将夹具安装在刀架上,让它 自动打孔,实际操作起来不止打孔均匀,速度还快了不少。几次调试 后,新的技术就代替了手动钻孔。另外,我在工作过程中,对刀具、 夹具,以及在定位、测量等方面做的小改革、小创新不下十项,那时 大家还没有“专利”“知识产权”这种意识,常常是谁有了好点子, 就毫不保留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探讨。提高生产效率,为厂里发展贡献力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杭齿加工中心
谨守本分钻技术 凭着这股拼劲儿,我渐渐成了厂里的名人。同事们在生产中遇到 什么难题,都会找我拿主意想办法。我带的徒弟们渐渐成了各个岗位 的骨干力量,而我自己也获得不少荣誉,多次被评为杭齿厂先进工作 者、杭齿厂劳动模范、杭齿厂双文明标兵,还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工作 者、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等。当时我还在表彰大会上向 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能被认可、为厂里争光,这是我先前从 未想到的。 厂里的领导和车间主管都十分关心我。有一次,我正在上晚班, 当时在任的任书记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问我是不是陆子川,我 说是的。他问我是几级工,我说四级。他又说厂里都知道我工作做得好,技术高明,还给厂里争了不少荣誉,四级工太低了。后来每次厂 里评级,都有我的名额。很快我就升到了八级工,待遇也比原来好了 不少,一个月可以领到108元。在当时,八级工已经是最高级别了,不 少地方评上八级工是可以直接做领导的。厂里也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没读过多少书,只会干技术 活,不适合做领导,领导岗位还是要有知识有文化、见多识广的人才 做得好,我还是愿意在车间里扎扎实实地钻研技术。 岁月不饶人,过了50岁,常年工作落下的毛病越来越严重,视力 也大不如前了,厂领导得知了我的情况后,多次征求我的意见,希望 我从一线退下来,换一个轻松一些的岗位。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 的关心,坚持做到退休。时代变了,社会观念也变了,很多年轻人都 不愿意当工人了,尤其像干车工这种脏活累活。很多人下了车间没做几天就打退堂鼓,开始找门路想办法,调到其他岗位去,正因为这 样,我们这些老工人更要坚守岗位,以身作则,把青工带好。在我们 这一行,大多数人50岁左右就退休了,但我一直做到60岁,这在当时 的杭齿厂还是头一个。 在杭齿厂做了30多年车工,从建厂一直到它成为当地的知名企 业,这一路我都亲眼见证了,对它的感情当然很深。离开工作岗位 后,我仍然很关注厂里的发展,厂里每一次改革创新取得喜人成果, 我都感到很自豪。希望年轻一辈的工人,都能心怀工匠精神,认真钻 研技术,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
陆子川获得省、市劳模奖章
陆子川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