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 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 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 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蕴味的地理区划 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 (部分古代地理分区,标注@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 只是这些古代区域名称 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 如西域、塞北 有的则从人人争相攀附的神坛上跌落 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 如中原、关中 唯有“江南”在经历千年起伏之后 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 此处的江南 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 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 其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 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 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江南范围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apbox) ▼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 却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 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 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塞上江南”的名号就给了宁夏平原 (隋代郎茂所著《隋州郡图经》记载:有一批江南士兵被迁到宁夏吴忠,他们将吴忠称为塞北江南) ▼ “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因谓之塞北江南” 时至今日 我们的地理视野已经极为扩大 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多认识 却仍有许多人将西藏林芝、新疆伊犁 这两个文化、地理与江南差异极大的地方 分别称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 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 甚至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实上 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 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 而是在一千余年间 五大城市轮番发力 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 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 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 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 Ⅰ 首先来临的是 长江时代 西晋末年 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重重打击下 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 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 成为重建晋廷的最佳选择 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 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 (南京段长江,自北向南视角,上方为南京城,摄影师@葛宏军) ▼ 再加上 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 一众山地丘陵横亘于前 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 (第1张为钟山,下方为玄武湖,图片源自@VCG;第2张为外秦淮河与石头城,摄影师@潘锐之) ▼ 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 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 诸葛亮曾评价南京的地理优势 (出自张勃《吴录》) ▼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公元317年 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即位 史称东晋 此后南朝的历代朝廷均接连在此定都 形成六朝古都 南京崛起 (六朝包括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下图为南京紫峰大厦周围建筑群,摄影师@陈国曦) ▼ 衣冠南渡的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 大量土地被开辟为农田 (南京高淳农田,摄影师@李玮) ▼ 农田的开辟增加了粮食产量 也促进了人口增长 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 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 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 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 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南京长江沿岸,摄影师@李毅恒) ▼ 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 后世的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言道 ▼ “(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南京内秦淮河,摄影师@刘承徭) ▼ 宗教也变得兴盛起来 在南朝统治阶层大力推行之下 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寺院林立 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感叹 (杜牧《江南春》)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京鸡鸣寺,摄影师@李文博) ▼ 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 重新定都北方 此后的南京再也没能 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 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 Ⅱ 但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 却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 勾通南北、消弥差距成为当务之急 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 大运河 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时代 运河时代 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 隋朝相继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 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五大水系被连为一体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apbox) ▼ 而江南地区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网交错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苕溪,摄影师@潘劲草) ▼ 运河的修建将这些天然河道 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它连接村落 (浙江南浔古镇,摄影师@王威) ▼ 串起城镇 (浙江湖州,摄影师@卢文) ▼ 江南的钱粮、物产 通过运河水系汇集到长江北岸的扬州 再通过扬州转运全国 北方的人才也经扬州直下江南 运河舟楫往来,穿行如梭 扬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扬州崛起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运河穿越扬州城,摄影师@杨奎) ▼ 到了唐代 朝廷继续疏浚运河 扬州经济、文化持续繁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当时文人骚客间广为流行 (扬州瘦西湖,摄影师@清溪) ▼ 中晚唐诗人尤爱扬州 曾在扬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诗作 写尽扬州的富庶、繁华 也写尽扬州的浪漫、多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张祜甚至感慨 (张祜《纵游淮南》) ▼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五亭桥,摄影师@清溪) ▼ 然而“烟花三月”的扬州 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 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 Ⅲ 当历史步入宋代 中国的经济开发持续向南推进 江南的中心也从长江沿岸向南转移 另一条大江出场了 江南随之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 钱塘江时代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境内 其杭州段河道蜿蜒曲折 故又称“浙江”“之江” (钱塘江大潮,摄影师@潘劲草) ▼ 一方面它通过浙东运河连接宁波、绍兴 另一方面又与大运河的最南端相交 将浙北城镇纳入大运河水网 而杭州便是其中的交点 (大运河与钱塘江在杭州的交汇处,摄影师@潘劲草) ▼ 拥有如此便利交通的杭州 日益成为钱塘江两岸的货物集散地 (语出自宋陶岳《五代史补·契楹属对》) ▼ “舟辑辐辏,望之不见首尾” 靖康之乱后 金兵的锋芒将南京和扬州变成前线 杭州既远离长江又有钱塘江的水运供给 开始进入南宋朝廷的视线 公元1138年 一度从逃往海上的宋高宗 最终下定决心定都杭州 杭州崛起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钱塘江沿岸的杭州,摄影师@朱剑栋) ▼ 随宋廷南下的“四方之民” “云集两浙,百倍于常” 人口的增加再次加速江南的垦殖 皇帝也亲自躬耕以劝农桑 (杭州八卦田,南宋皇家籍田遗址,摄影师@祝嘉琪) ▼ 人口 、经济的持续发展 使得钱塘江时代的江南 开始在经济、文化上彻底超越北方 古人曾这样感慨南北局面的翻转 (出自《永乐大典》残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及宋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维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相望” “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 杭州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人烟辐辏、车马喧嚣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更是让杭州超越了普通城市 成为中国文士心目中的理想国 (杭州,摄影师@朱露翔) ▼ 城市里最有才情的管理者 围绕杭州西部一个数平方千米的湖泊 兴修水利、铺设路桥 历经数代人的不断营建 最终打造出了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景观湖 西湖 (杭州西湖,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都对西湖的营建贡献极大,摄影师@朱剑栋) ▼ 正所谓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摄影师@张力) ▼ 然而 南宋后期蒙元入侵 杭州城遭到破坏,地位大不如前 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时代结束了 Ⅳ 但江南的整体崛起仍然不会终止 明清时期 江、河之后的“湖”开始发力 江南迎来第四个历史时期 太湖时代 太湖位于江南腹心、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 比深圳市面积还要大1/5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周围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均与它勾通相连 浩荡的太湖水将江南小桥流水的秀气一扫而空 变得辽阔、浩瀚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太湖,摄影师@赵永清) ▼ 太湖流域腹地的苏州 凭借丰富的物产、便捷的交通 以及稠密的人口 开始走上一条与之前几个城市 主要依靠行政因素驱动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便是以工商立城 苏州崛起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陈捷阳) ▼ 宋元之后 桑、棉的种植在江南日益普遍 加上区域交通优势 它们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镇经过粗加工行销全国 远高于粮食生产的收益又进一步刺激其扩张 至明清时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 丝绸、棉布生产居全国之首 各地的商贾竞相云集苏州 乾隆时苏州城东 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丝织业 全城纺机不少于1万张 染坊约300到400家 工匠们甚至开始仿制西方的眼镜、万花筒 其他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货、造纸印刷 珠宝、玉器、铁器加工等等 也都分门别类,日趋专业 (苏州山塘航拍,摄影师@赵雪屯) ▼ 苏州的繁盛也带动了周围市镇的快速发展 例如吴江的震泽镇 元代时仅为一小村落,居民不过几十家 到明末已然发展成为拥有五万人口的大镇 著名的周庄、同里也都是在明清时期壮大起来 江南形成了市镇、城市如众星拱月的局面 (周庄航拍,摄影师@石天金) ▼ 富裕之后的江南生活全面走向物质精致化 士大夫们建造起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 几乎成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理想模板 (拙政园航拍,摄影师@卢文) ▼ 物质精致化的同时是文化的精致 尤其是江南女性文化在太湖时代达到鼎盛 出现了柳如是、徐灿、贺双卿、陈端生、沈善宝等 数十名女性诗人、词人 并在全国形成一种江南“多才女”的形象 这些女性对江南在全国的“温婉”形象贡献巨大 在全国几乎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地方 (清代吴焯所绘柳如是画像,有争议,现藏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 ▼ 富庶、精致、才女就像三个标签 让太湖时代的江南进入了全盛时期 江南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 ▼ “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苏州金鸡湖,摄影师@曹志凌) ▼ 此后 清末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再次终结了江南的太湖时代 苏州城大部被焚毁 史书记载 (吴大澂《吴清卿太史日记》) ▼ “所烧房屋皆系昔日繁华之地······尽成焦土” Ⅴ 与此同时 江河湖海中的最后一个接过了接力棒 它就是东海 江南进入最新的一个历史时期 海洋时代 东海是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的最终归宿 位于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来时 便是整个水系的龙头 (黄浦江吴淞口,摄影师@吕威) ▼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 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崛起 (上海,摄影师@吕威) ▼ 之后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成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上海外滩,摄影师@袁博) ▼ 从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 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 从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 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 最后到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 江南渡尽劫波 却能在不同时代推动新的城市轮番崛起 带动整个区域再次获得新生 为中华文明输送无数精彩 中国人对江南的偏爱延续千年 也便不足为奇了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胡晓明《论江南认同之四要义》、葛剑雄《人口发展史》、胡阿祥等《南京通史·六朝卷》、林正秋《杭州古代城市史》、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