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似水年华
 
我在杭锅做“铁裁缝”(上))
来源:《八级工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叶阿松/口述 赵鸿涛/整理  日期:2018-05-23

【口述者简介】叶阿松,男,1936年出生,1954年进入泰 鑫铁工厂(杭州锅炉厂前身),八级冷作工。

 

1936年出生,是浙江绍兴人,家在绍兴下方桥(现在的柯桥区 齐贤镇一带)。我父亲在杭州拉大板车谋生,母亲在绍兴老家给一家 做纸扇的小作坊劈竹削篾,用来制作折扇的扇骨,我上面还有一个哥 哥。我3岁时,母亲干活的小作坊关门了,在家没了收入来源,她就带 着我们兄弟二人到杭州找我父亲。那时杭州已被日本人占领,我们一 家团聚没多久,父亲就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被关在位于大学路的日 军营盘里。父亲被抓走很长时间都没回家,母亲实在放心不下,有一 天就冒险带着哥哥躲到营盘对面的小巷子去看父亲。说起来也巧,那 天早上天蒙蒙亮,父亲就被日军卡车载着出门,也许因为长久没见的 妻儿给了他巨大的勇气,他居然跳车下来,顺利逃脱了。

随着我慢慢长大,父母虽然有心想让我读书识字学点文化,但因 为战乱,这个愿望最终也没实现。我先在宝善桥附近的一个城隍庙里 读小学,只读了一年多,学校就停办了。后来转到王马巷的一个小 学,读了一个多学期,然后又到林司后一家私塾去读了一个多学期。 加起来一共读了2年多的小学,我就辍学去做小贩补贴家用了。

那时我十二三岁,开始走街串巷地贩卖吃食,西瓜、荸荠、番 薯,还有煮熟的玉米、芋头,我都卖过。一天下来赚个几毛钱,只够 给家里买些菜。我父亲在拉大板车,母亲帮别“摇丝”(从蚕茧中 抽出丝线),哥哥在一家铁工厂里做学徒。尽管一家人都在工作,但 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还要去“兜水粥”。那时,杭州的大户 人家行善,给没饭吃的人施粥,粥极稀,大半碗是水,去要这个粥 吃,就叫“兜水粥”。

 

18岁开始做学徒

 

1949年以后,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一下子改善,而且那个时 候自然灾害比较多,很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饭。国家就号召我们“生产 自救,以工代赈”。1951年,西湖边的海军疗养院刚开始建设,在玉 皇山开山炸石,我就到那里挑石头,把开出来的大石头砸成小块,再 挑到山下工地上,工钱极少但管吃管住,我就在那挑了一年。后来又 去一家专门生产挂面供应铁路系统的食品厂做工。陆陆续续换了几个 地方,一直到1954年进入位于东坡路的杭州泰鑫铁工厂,我才算安定 了下来。之所以能进这个厂,是因为我父亲给这个厂拉煤拉机器,与 厂里的老师傅周敖齐熟悉了,周师傅就介绍我进了工厂。

当时的泰鑫铁工厂是一家私营的马路工厂,厂里有3个老师傅,20 多个学徒,主要业务是修理各种锅炉,还不会自己生产。铁工厂的老 板叫周顺根,他是厂里技术最好的。我们进厂的学徒都是正式拜他为 师的,但他平时并不教我们,我进厂后一直是周敖齐师傅教我。

我进厂就做冷作工。冷作工又叫“铁裁缝”,简单来说就是把各 种材料,按照要求裁剪、拼接起来,做成产品。现在的冷作工都离不 开电焊了,但是我做学徒的时候,连电焊都没有,全靠手工打铆钉, 把材料拼起来,所以那时我干的最多的活就是敲榔头。用冲头在钢板 上打孔,冲头就靠我们拿榔头一下一下砸下去,甚至裁钢板也是靠榔

头一下一下打到专门的裁具上裁开。 我进厂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国家开展公私合营,泰鑫铁工厂就和其他十多家私营小厂合并成立了杭州锅炉厂,厂址还在东坡路。 泰鑫铁工厂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工人技术也是最好的,有些小厂的工 人甚至只会打打铁,一点技术都不懂,所以泰鑫铁工厂的员工在新厂 还是比较受重视的。1957年,我学徒3年满师,厂里给我开的工资是30 元一个月。1958年,杭锅厂迁到艮山门外打铁关,厂里的技术和生产 也越来越正规。

 

用心钻研解决技术难题

 

我虽然读书不多,但肯动脑筋,头脑活络,人缘也好,所以厂里 领导把我从生产一线调到厂办公室,做团组织的工作。我心里很不愿意,因为我文化程度不高,做这些工作觉得吃力,而且坐办公室是学 不到技术的。经过我多次申请,在办公室干了不到一年,领导还是把 我调回到一线继续做冷作工。

 

1.jpg

叶阿松(二排左三)与同事合影(摄于1966年)

 

2.jpg

专注工作的叶阿松

 

回到一线后,因为我冷作的技术出众,又肯钻研,干活也不惜力 气,厂里就让我做冷作组的小组长,这一下给了我很大压力。做小组 长管着下面十来个工人,工作任务都要我来安排,技术问题也都要我 解决。没办法,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我硬着头皮也要做下去。那时 候我还年轻,虽然白天工作很辛苦,但晚上总要留出时间来学习,主 要是学习看图纸。我一边看一边琢磨,各个部件是怎么切割,数据要 求是多少,怎么下料,怎么组装。一遍不会就看十遍,十遍还不会就 去请教厂里的老师傅、技术人员,一直到全部领会掌握为止。靠着这 样的慢慢钻研,我看图纸越来越快,脑子里面对各个工艺流程也越来 越清晰,基本上晚上看好图纸,第二天就能教别人怎么做。我当时就 觉得,做了这个行当,就要爱这个行当,要把自己这个行当做好。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