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简介】叶阿松,男,1936年出生,1954年进入泰 鑫铁工厂(杭州锅炉厂前身),八级冷作工。 20世纪60年代,厂里提拔我当了锅炉车间的主任。锅炉车间是杭 锅最大的一个车间,好像有几百人,我已记不太清楚,其他还有结构车间、锻工车间、管子车间等。虽然当了车间主任,但我还是拿着榔 头和一线工人一起干,一起钻研新产品。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生产一个汽包。汽包是水管锅炉中的 一个筒形压力容器。生产汽包需要把一整块钢板卷成桶状,再进行焊 接加工。当时我们杭锅厂用来卷钢板的卷板机的能力最多只能卷30毫 米厚的钢板,而我们接到的一个任务需要制造一个36毫米壁厚的汽 包。车间的人都觉得没办法了,我也为此绞尽了脑汁。几天的苦思冥 想后,我忽然想到,是不是可以通过把钢板加热,让它的强度降低, 再用卷板机卷呢。与工友们一商量,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可以试试。 但是钢板怎么加热呢?要卷的钢板长5米、宽2米,没有这么大的炉子 啊!最后,我想了个土办法,用油喷嘴,把油点着后往钢板上喷,还 做了一个罩子把钢板罩起来,把钢板烧热了再放到卷板机上,成功把 36毫米的钢板卷起来了。 
运行中的卷板机(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 钢板虽然卷起来了,但这个汽包还是没有生产出来。不知道为什 么,这样卷起来的钢板,接口的裂缝一直很大,没办法焊接。我不服 输,对着钢板研究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卷起来的钢板内外 侧降温的速度不一样。外侧的先降温,内侧的后降温,金属热胀冷 缩,钢板自然就豁开了。找到原因就好想办法解决,我们拿排风扇往 重新卷好的钢板内吹风,加速内侧的钢板冷却,这样内外一起降温, 裂缝很小,焊接起来也就方便了,就这样成功攻克了这个难关。 另外,我还是杭锅最早会做高压容器的冷作工人。高压容器,简 单来说就是内部压力到达一定高指标的容器。做这样的容器,对容器壁的牢固度有很高的要求,最好是直接用很厚的钢板制造,比如现在 生产的200毫米厚钢板。但在20世纪60年代,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 生产不出这么厚的钢板,只能把钢板一层层包起来,焊接到一起再来 做,这样生产出来的高压容器叫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 
叶阿松(左)正在制造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

中年叶阿松
那时杭锅厂还没这样的技术,厂里就由厂长陈有生亲自带队,组 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到上海锅炉厂去学习这项技术,我也是其中一个。 我们在上海学习了几个月,还参加了考试,考试都合格以后才回来。 回到厂里,我们把学的技术传授给车间的工人,然后再一起生产高压 容器。那个时候我真的是一点私心都没有,对工友也是毫无保留,一 心只想把产品生产出来。人多力量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成功生 产了高压容器。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化工厂到杭锅下订单,购买高压 容器,我们做了很长时间才把订单完成。由此我也练成了一项独门手 艺,用榔头在高压容器外壁上敲一敲,就能听出多层钢板的焊接和捆 扎有没有到位,松动面积是不是超标。因此,之后锅炉车间生产的产品一律要经过我检查才能出去。 我成了“工农兵大学生” 因为工作上的良好表现,陈有生厂长有意提拔我。但是我文化程 度太低,小学都没毕业。那是1970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大学里招“工农兵学员”,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直接由基层推荐就 能读大学。杭锅厂有一个浙江大学的读书名额,经过厂里领导班子商 量,把这个珍贵的名额给了我。我当时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 我可以进大学读书,学习文化,担心的是我底子太差怕跟不上,还担 心我去读书了家里没经济收入了。厂里领导知道我的担心以后,来给 我做工作,告诉我读大学期间,我的工资是照发的,买书本、买学习 资料的钱都可以回厂里报销。领导对我这样看重,我只有好好学习, 学好了知识再来回报杭锅。

叶阿松的毕业证书复印件
进了浙大,我读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学的内容却是要从小学知识 学起。经过3年的培养,我于1973年12月毕业。虽然不可能真的有大 学生的水平,但经过3年的全脱产学习,我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是提升 了一大截。 毕业后,我回到杭锅做了厂里计划科的负责人。1975年杭锅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招收本厂的工人入学,培养毕业后还回到厂里工作。我是这个学校的负责人,大家喊我校长。我印象中这个学校好像办了3年还是4年就停了。再后来我做杭锅管生产的总调度、副厂长,一直到1996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