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艺林文韵
 
那些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汉语
来源:汉典文化传播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8-05-29

1.jpg

静电场朔 -- 自由插画师、设计师、模特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早前知道很多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政治和经济用语,都是20世纪从日本逆输入而来的。近年来,随着很多日本亚文化在中国的蔓延,感觉很多出现在日剧和动画等作品里的词语,例如欧巴桑、声优、宅急便、写真、御宅族、萌、便当、达人、萝莉、正太、御姐、池面、案内人、暴走、人气、刺身、攻略、告白、逆袭等词语,也开始被广泛运用。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虽然日本总是在加强普及汉字的力度,但是近年来大家多用电脑和手机打字,导致很多人在书写的时候都不会写汉字了,再加上日文汉字比较复杂,所以很多人都忘记了汉字的写法。与中国全篇使用汉字不同,日语文书中很多都是假名,所以很多人都直接用假名代替了复杂的汉字。有时,在日本写东西的时候大量运用汉字,还会被称赞厉害呢(笑)。

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这是历史的必然现象。我家里的长辈们很多是研究外语的学者,因此无聊时我总会翻看他们使用的各种词典,外来语词典里面,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词汇都是和制汉语,它们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细节。明治时期,日本的确吸收了较多西方先进文化的﹁硬货﹂,他们将西方词汇系统翻译,而这些汉语词汇对于亚洲人来说很好理解,且自成系统,我认为这是对亚洲文化发展的一种贡献,谈不上什么文化侵略,而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的一种知识的交流。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了?

现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有文章的地方,就会有和制汉语的存在,特别是有关政治文化的专业用语,其渗透极其广泛。它们已经同原本的中国汉语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汉语体系。

 

竺家荣 -- 翻译家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从日本引进的汉字词大致有三大类:

1)日本固有的词汇。如场合、场所、舞台、道具、服务、副食 、复习、表现、身份、交通等。

219世纪末,日本人将欧美的词语译成新词,再翻译为汉语的词语。如主动、肯定、否定、文学、路线、铅笔、保险、分析等。

380年代以后进入中国的新造词。如人气、料理、寿司、新干线、慰安妇、新人类等。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日本政府于1946年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即应当使用的汉字。「当用」之外的汉字改为假名。1981年又修订为1945个「常用汉字」,不再强制国民使用汉字。

感觉日本人是在最低限度地使用汉字,能不用就不用。

例如邮件签收,都要求用假名,公司、店铺、地名等专有名词也常常使用假名等。

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对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来说意义重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了?

可以这么说。有些和制汉语由于言简意赅,且无法准确翻译,直接拿来使用人们也能够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但离不开现有的这些和制汉语,而且会有新的不断被引进。如御宅族、便当、过劳死等。粤语引入的和制汉语更多,如欧巴桑等。

 

笈川幸司 -- 清华大学日语外教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我没有读过相关论文,所以不太好回答。不过听朋友说,明治时代,经济、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很多词汇都从日本传入了中国。不知道这是否正确。还有像「人气」这个词,感觉以前使用它的人并不多,最近才被人熟知。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我觉得汉字很伟大,但是如今由于不爱读书或常使用电脑而不会写字的人慢慢增多,汉字的使用也渐渐变少了。我自己也是如此。虽然有必要构建一个能够轻松书写汉字的社会环境,但如今来看似乎有些困难……

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其实在我2001年开始从事日语教师工作之前,我一直认为日本所有的汉字都是从中国传来的。当听说明治时期之后有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同时又心生自豪。我想这种喜悦其他的日本人也都能体会。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了?

这个并没有注意。哪些汉字是和制汉字,哪些汉字是中国原有的,我听别人谈话和自己说话时从不会注意这些。我认为会思考这些的人应该只有学者。

 

程璧  --  旅日音乐人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最开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知道了「哲学」这个词来自日本,当时的日本学者根据英文翻译和选择了这两个汉字。在我们古代是从来没有「哲学」这个说法的。我当时感到很惊讶,然后慢慢地了解到很多类似的词汇,比如物理、化学、医学、生物。那个时候正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大量西洋学问进入岛国,他们用汉字进行翻译和解释。随后,我国留日学生,如孙中山、鲁迅等中国新时代知识分子直接从日语中将这些词汇「拿来」,它们便顺利进入了汉语语境。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汉字在日本是非常常见的,在日语里面,表达非常准确或者书面性质的词汇都是汉语。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个汉字组成,极少使用假名。在正式的情况下,尤其是文书契约、严肃书籍里面,汉字会占据很大的篇幅。可以说,日本离不开汉字。最初,日语就是直接使用或者拆解汉字为假名而落地成了书面文字的。

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明治维新,日本政府敞开国门,大量学习西方现代科技文化,而当时的清政府还在闭关锁国。既然日本学者已经下了很大功夫把西洋词汇用汉字来体现,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再重新整理。也许有人有过尝试,但是发现日本学者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步。于是他们直接使用这些和制汉语词汇,将其引入汉语语境。这就是当时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注定一环吧。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了?

其实不知不觉已经有很多渗透,比如正解、初心、违和感、花道、剑道这些词汇就是。另外,日本动漫文化里面的宅、御姐、颜控等词汇也都是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日常对话里面和制汉语的增加,一方面是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可见岛国文化始终在直接或间接与我们交流,反映在日常对话里,和制汉语的出现正是这种频繁交流的产物。

 

Gabrielle  --  摄影师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我知道经济、科学、政治、自然等很多常用词汇都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赴日留学后感觉汉字在日本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生活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日文的汉字词汇也都会用平假名、片假名注音。但有时在歌词或者一些广告文案中,标注的汉字的音标假名是词义相近的英语的假名或是有微妙差异的另一个词的假名,这是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好像国内也渐渐有了类似的风气……)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汉文化影响古日本,再从日本文化返回的一种「反哺」。我觉得有趣的是,这些和制汉语是日本在明治时期先于同期的中国,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翻译英文著作时产生的。这不禁令人想到,如果先「维新」,先对西方文化打开国门的是同时代的清政府或更早时期的中国政府,如今的语言又将会是怎样的体系呢?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了?

是的。甚至还在源源不断地有新生代的和制汉语词汇,或者日本文化中的一些语言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对话。

 

薛豹  --  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编委会主任

你知道哪些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汉语?

据我所知,以下词汇在现代语义上所使用的意义都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哲学、自然、思想、理论、数学、物理、化学、科学、手续、干部、资本、资本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阶级、阶级斗争、生产、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唯物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矛盾、对立、辩证法、实践意识、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无产者、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等。

你觉得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情况如何?

虽然说在日本年轻人中有「漢字離れ」(远离汉字)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日本的汉字普及率算是高的了,越南和朝鲜在古代都曾大量使用汉字,但现在基本不用了,韩国还用一些。不过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韩国人对孩子们的汉字教育又重视起来了。

你对明治时期以后大量和制汉语传入中国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日本接触西方文明比我们国家早,在译介西方著作时创造了大量汉字词,即「和制汉语」。因为中国人看到汉字词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所以大量和制汉语被近代中国的留日学生传回中国是很自然的现象,这让我们中国在译介西方著作时省了不少事,这也算是「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吧。

我们现在的日常对话是否已经离不开和制汉语?

我们不是天天提到思想、理论、资本和社会主义这些词吗?怎么离得了呢?

 

——摘自 苏静主编《知日·和制汉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上泗山歌 2024-04-19
德寿岁时 | 今日花朝,请收下这份临安赏花图 2024-03-27
吴山明笔下的黄宾虹像 2024-03-25
游记文学里的杭州 2024-03-21
清代才女林以宁的西湖情缘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