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收藏的门类 最初的文物藏品收藏范围、途径和办法,以及其它物品的使用规章,西泠印社另制《社约》,广而告之: 本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玺泉刀,无不博采旁搜,借资证经考古。 本社以清初黄山诸家及西泠八逸为最备,同仁各有所藏,兹合议于每年春秋时,分别陈列社中,以资眼福而助清兴。 本社收藏各印,均分门别类,附拓旁款,精印成谱,如有同好尽可到社索阅,藉获观摩之益。 本社收藏各种印谱及金石书画,专供同志参观,惟宜加意爱惜,倘有污损应即如值赔偿或酌量修费。 本社收藏品物,无论何人,只准到社展览,不得携取出社。 本社各种花木,培植匪易,到社诸君,幸勿攀折。 本社定章,同志入社,由社友五人介绍。社中杂用及社僮工食,均由社友量力分任,倘荷慨助钜资及捐赠陈列品物、适用器皿,尤佩诵无量。 本社同人集会之日,各携所藏相与传观,凡吉金、乐石、法书、名画、雕刻、陶冶、图籍、文玩皆属之。 本社藏书处曰:福连精舍,专收两浙图经志乘、乡邦掌故、先贤著述及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收藏止此范围,取其易于求备。如有海内同志捐赠书籍,则不拘是何门类,一概敬谨拜登,慎重存贮并载入本社藏书目录,以志勿谖。 本社立有《金石书画所见录》,见有名迹当即详载,并加盖本社审定印章。 本社为商略雅故而设,如有骚人逸士,假座清谈,弦诗诵酒,在所勿禁。想惠然肯来者,大都微尚清远,必无杂玩伤雅,致费本社踌躇也。 甫一开始,西泠印社文物收藏的起点就与众不同,凸现大家之气。从山川雨露图书室建成后补记的一份捐赠清册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创始者们不吝家私的信息和答案。捐赠册中除收到221册印谱外,还有“字画类:丁辅之赠咸康鬼灶拓本立幅、汉寿亭侯印屏、岳武穆王印屏、绫心汪讱庵手印图书立幅各1张;王维季赠王同伯小象镜屏1扇,石印散氏盘曶鼎2张;吴石潜赠石印毛公鼎2张,拓款(魏植、邓完白、吴让之、赵撝叔)印屏4张;叶叶舟赠墨拓说又统系图、汉铜印拓本立幅各1张,墨拓印人小像屏4张;丁竹孙赠丁上左撰写高敷书十二言对1幅,魏稼孙丁松生丁修甫小像镜屏2扇;扬序东赠永和九年晋砖拓本横披1张;朱关镜赠绢本折枝春花镜屏1扇;胡卓哉赠朱墨拓印屏1张;童心安赠童大年七言篆字对1副;王竹人赠绢本王羲之小象1幅;徐新华赠徐女史书揆八言北魏对1幅;苏硕人赠摹古钟鼎挂屏1张;吴小冈赠朱墨拓八家印屏16张;唐吉生赠吴淑娟女史山水立轴1幅。”据吴隐夫人时孙锦说:时“藏印自周秦至赵悲庵[1]最数千纽”之多,并据此陆续拓印成谱,可见其数量之可观。这些古印、印谱、字画、碑帖,最初收藏在山川雨露图书室,后来分别移藏宝印山房和福连精舍。 宝印山房专集古印玉玺。宝印山房在仰贤亭左后,因先有赵之琛[2]书额,而沿袭其名。赵之琛乃西泠八家之一,精研金石文字,史载:阮元[3]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所摹写古器文字,多出自其手。西泠印社以其书额作室名,意在承传浙派篆刻衣钵,设想举凡金石书画以及与古文字相关的碑碣、碑帖、金属、石器,无不罗致门下。 福连精舍作为印社的藏书处,存贮印谱(古籍)、书画。“福连”[4]乃珍贵书籍之谓,它的用意企图藏尽天下与印学相关的珍贵秘籍,并以“东壁图书府”[5]分别名以书橱。专门设立藏书处所,意在拥有和保存文化遗产,方便同好品鉴,传播篆刻艺术,推动学术研究,集庋藏、拓谱、教学、交流为一体,有利于构建浓郁的印学文化氛围,以社藏文物举办的展览,又不断让西泠印社成为印学讨论的活跃场。 福连精舍的第一批藏书来自创始者的捐献,共39种223册印谱,或家藏或自编,其中吴石潜赠《周秦古玺》等31函145册,丁辅之赠《西泠八家印选》等7函62册,王福庵赠《福庵藏印》1函16册,共计39函223册。藏书处专门为此作了收藏前言,言其“聚拓历年所得旧印成谱,庋置社中,供人观摩。”并编目存庋。 《陈列历代各家名人印谱小启》(西泠印社藏社印谱目) 尝闻人杰地灵端赖山川明秀,联镳结社籍资风雨摩挲。同人世居两浙家比西泠,承龙泓之后余韵孔长,慕讱庵[6]之风嗜印成癖,才固惭夫扪虱技却喜乎雕虫。爰取历年所得旧印聚拓成谱,庋置社中,以供浏览。凡属交游至止欲求寓目者,可向社僮索阅惟是。雪中鸿迹胥前哲之精神,架上云编。愿朋齐之珍护,搜辑匪易,损污勿施,所深幸焉。兹将各种印谱列左:(略)。 稍后,叶为铭也捐其编辑《广印人传》十六卷补一卷,这是一部研究篆刻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说这是西冷泠印社图书收藏的第一桶金,他们的带头行为使得捐献者接踵而来,蔚然成风。为了更有效、更多地收集印学史书,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随后印社又专门发布了《西泠印社藏书处征书启》,进一步阐明了专事收藏印学图书的重要意义及其捐献者的荣誉所得,连同具体收藏保管措施、查阅规定等一并公布于众,并力图使它成为公共藏书的一部分,为社会服务,并报浙江省教育司存案,视为政府藏书之组成。 《西泠印社藏书处征书启》: 士之一艺成名,足以颉颃古人,铮佼并世,楷模后进,卓然专门名家而无闲然者,其人必有专壹之力、刻苦之功,非涉猎浅尝者比,乃能入于室而造其极。然苟非读书稽古、博闻多识,有以神明变化之,则所得卒拘于墟,而并不自知有未竟之量,识者病焉。盖亦曲艺而已,矧橅印之学,托始秦汉已上,导源篆籀之先,其为道甚尊而所系綦重者乎?西泠印社之设,集同志十数子,晨夕讲习,切磋琢磨,蕲于步丁黄之遗轨、挋元明之余习,又复搜罗古今名作,辑成谱帙,于兼收并蓄之中寓择善而从之意。凡我同人,未敢快然自足也,特于印社右偏构精室数楹,为藏书处,专收两浙古今志乘及乡邦掌故、先贤箸述与夫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若当代名流有所投赠,则又不敢以此为限。盖温故必先守约,而知新不妨极博。同人等管见所及,窃谓印中求印,不如印外求印,欲多读书,必先聚书。读书难,聚书亦不易。用是不揣冒昧而为同气之相求,非敢冀一艺成名,或亦庶乎得免拘墟之诮也。方今鸿儒辈出,朴学蔚兴,伏冀海内收藏大家、箸述巨子,勿吝珠玉,娄攽璆琳,必为什袭之藏,奚啻百朋之锡?所有本社征藏书籍简章,胪具如左,卬希荃鉴。 ——本社征存书籍,俟汇齐若干部若干卷,即具呈本省教育司存案,作为地方文献慎重藏弆,永无遗失。其呈词及批词并登报以示征信。 ——本社所藏书籍,俟卷帙稍富、门类稍备,即分别旧有新增,编辑书目,加以提要,以备稽考而免遗失。 ——海内同志慨然以书籍贻赠,本社于每月月杪登报一次,详载所赠书名及赠书者姓名,以志雅谊。傥系新镌家集、流传未广者,并为声叙著者姓名,藉以导扬盛美。 ——本社藏弆书籍,凡书厨书架等件,务求坚缴缜密,每年夏初秋末各抖晾一次,俾免蠹蚀潮湿等患,遇有残缺,随时修补。傥属难致善本,必尤加意珍袭。 ——本社所藏书籍,每月推社友一人轮直收掌,凡劬学耆古之士,皆可入社观赏。每日自辰正迄酉初为限,欲阅某书,可属收掌友检出,阅毕仍交收掌友归还原处,惟不得携出社外及加墨折角、任意污损等情。傥有污损,必须按照书值酌量赔偿。本社因慎重存贮起见,规则不得不严,尚希原谅为幸。 ——本社社友对于本社书籍,亦只能在社阅看,不能携出社外及转借与人,以符规则。 ——凡有惠赠本社书籍,除面交祗领敬谢外,或有托人转交者,本社出有加盖图章之收条为凭。或由邮局寄赠,必原班覆函,敬伸谢悃。 1921年,当丁辅之、叶为铭等人闻讯被称“浙东第一石”的“汉三老忌日碑”流落沪上,极有可能东渡的苗头,立即布告浙沪呼吁醵资赎回入浙,“不旬月而事集”,共有65人集资11270大洋,8000元赎回石碑,余下的选址孤山筑室庋藏。汉三老石室先后收集了数十块不同朝代的碑刻、仿石鼓等,成为专门存放可移动石器的地方。 立宗以传承,筑室以藏宝,而建立严谨的规章,则是为了彼此间的互信与胸襟,较好的保障实现收藏意图。有了它,捐献活动便是一次次自觉行为,激励社友同心向社。在《西泠印社小志》中,叶为铭记下当年的每一次捐赠的物品——印谱、古籍、志乘、印章、字画、古器,以及他们的谦谦君子之风。正是基于这些细化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遵循这些精神,理解与包容,自我约束,促进藏品数量不断增加。这是西泠印社藏品积累的最初基底,而最初形成的不私捐献风气,为后世树立了样板。 客观地说,西泠印社的前三十年,虽然世道乱局,却因守居孤山一隅影响并不大,相对的平稳,社址建设步伐未停,收藏、研究活动亦未停,“编著的各种有关金石篆刻的工具书及参考图谱等不下数百种,对篆刻艺术的发展,直接起到了承继和传播的作用”。[7]手工精钤古代铜玉印谱有数十种。应用照相制版印行的碑帖类书籍,自周秦以来的历代碑碣、墓志、造像、法帖等无所不包;以及金石著录及印学理论丛书、古今名人堂幅屏条书画册、精选历代孤本善本印谱达百余种,名目繁多,精制高雅,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价值,深为学术界重视。其中不少出版物今天已成为书画界收藏的珍品。如《吴让之印存》《西泠八家印选》《福庵藏印》《完白山人印谱》《金石家书画》等,身价不菲。 图书收藏的范围也从印谱类向与印学相关的书法、文史、金石鉴赏等内容拓展,想方设法去征集海内外的印学书籍,目标是设想建立一个突出金石印学专业特色、内容丰富广博的图书机构,力图多方面地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福连精舍建成后不久既雏形初现,图书插架趋增,藏书种类日渐丰富。 资料汇集是印学研究的基础,既可方便社员交流研讨,也可以较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用,以利书尽其用。西泠藏书润泽的学子无法统计,但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这种社会效用不可低估。 ☉ 1915年李叔同为乐石社社员参观西泠印社金石书画展览会致叶为铭的信函 著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8]有个学生叫邱志贞[9],平时喜欢古书画碑帖、刻石,李叔同便让他多到西泠印社请益。邱志贞在福连精舍读完“所藏自周秦以迄晚近诸名人印谱”,又常与社友来往切磋,见识大增。在西泠印社的影响下,萌发了组社之念,1914年,邱志贞借西泠印社之地发起成立“乐石社”,推举李叔同为主任,从事金石研究。李叔同在《乐石社社友小记》中说:“既耽染翰,尤耆印人,校秦量汉,笃志爱古,遂约同人,集为兹社,树之风声,颜之乐石。”“复假彼故宫为我社址,觥觥先进,勿弃葑菲,左提右挈,乐观厥成,滋可感也。”[10]乐石社之事成,缘自西泠印人和福连精舍里那些印谱图书给了邱志贞以更多的启迪和教益。 注释 [1]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所居曰二金蜨堂。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2]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浙江钱塘人。善字画,精研金石文字,西泠八家之一。 [3]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曾任浙江学政,湖南、浙江巡抚。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 [4]“福连”见道教首经《三十九章经》第七章曰:“太上有琼羽之门,合延为胎命之王,玄一为三气之尊,元老为上帝之宾,并扶兆身神台,刊名于福连之简也。太上金简玉札,名为福连之书。”太上金简玉札,指的是道教金质的仙简和玉刻的道书。 [5]东壁即壁宿:指星相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之第七宿,对应动物为壁水獐,有飞马座、仙女座二星组成。因壁宿在室宿的东边,很象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传说东壁二星主管天下文章,故东壁多形容为天上的图书库。 [6]汪启淑(1728-1799),字秀峰、慎义,号讱庵、悔堂、秀峰山人、退斋居士,自称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居杭。清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篆刻家。汇编有20多种印谱类图书。 [7]夏惠铭《西泠印社六十年》,1963年10月27日《浙江日报》第4版。 [8]李叔同(1880—1942),即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著名的佛教僧侣。1912年秋起,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9]邱志贞(1891—1949),字梅白,诸暨同山邱店人。寓杭州城头巷。擅长书法、篆刻。先后执教于诸暨、临海、上海等处中学。 [10]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第7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