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公,恭寿、老曼,别号种榆道人、夹谷亭长、胥溪鱼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六年拔贡,官淮安同知。他性格豪爽,多才多艺。文才倍受阮元激赏。好摩崖碑版之学,研究精深。诗文书画,皆以天资胜人一筹。书法四体都很擅长,尤其是隶书,结字奇崛简古,笔法劲爽恣肆,超脱窠臼,是清隶中一株奇葩。兼善花卉山水,潇洒气概,脱尽画史习气。他在溧阳任时,与宜兴名匠杨彭年合作制作紫砂壶,创制十八种新样式,并亲自撰铭刻款,称为“曼生壶”,一直为世人所珍爱,视同拱璧。有《桑连理馆诗集》《种榆仙馆印谱》等著述行世。 陈曼生篆刻跌宕自然、苍茫浑厚,豪迈英爽,一如其人。创作中自我意识强,吉利主张要有天趣、有个性,虽然与陈豫钟并称“二陈”,其实他要率意自如得多。他能够在西泠前贤的格局下,开出新的面目,十分可贵。 他明确地举起“尚意”的旗帜,声称“古人不我欺,我用我法,何必急索解人。”(“南芗书画”印款)又说“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这些观点,如果出自像“扬州八家”这样一些反叛精神比较强的艺术家之口,不足为怪。而能为陈曼生这样一位有明确宗派背景的后起者所提出,实属难能可贵。陈豫钟所求出“险绝”和“浑脱变化”目标。在陈鸿寿手上可以说是把玩自如。 当时有识见者已看出了陈曼生的这一特点,阮元从他的篆刻渊源剖析入手,与其他高手参比对照,说:“秋堂专宗丁龙泓,兼及秦汉;曼生则专宗秦汉,旁及龙泓,皆不苟作者也。”(《定香亭笔谈》)周三燮说:“龙泓善用钝,曼生间用利;小松善用浑,曼生兼用锐;秋堂善用正,曼生间用戏;媕有三家长,不受三家敝。……磊砢英多才,确乎见胸次。”(《种榆仙馆印谱》题词)“继两家(黄易、陈豫钟)而起,而能和合两家,兼其所长。而神理意趣,又于两家之外,别自有其可传者。”(郭麐《种榆仙馆印谱》序) 他不为师法所囿,博采众长,融会古今而出神入化,所以比秋堂的印风更丰富、更生动。 八家之中,对刀意的极度张扬,要数陈曼生。浙派刀法的特点在他的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能将汉铸印的漫漶天成之趣,与切刀法所能展现的丰富意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营造出雄健奔放、变幻莫测的印面效果和神韵。充分展示出切刀法的丰富魅力。“曼生擅书名,篆刻尤能事。用刀如用笔,刀手笔锋恣。写石如写纸,石胜纸质腻。”(周三燮《种榆仙馆印谱》题词)这是对他刀法的赞美,也是对他的篆刻性格的勾勒。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