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9月25日下午,西湖上的雷峰塔在一片轰隆声中倒塌了,当时在西湖上居住或游玩的人都被惊恐了……此后,也就引发了如下一些事情。
陈庄主人的雷峰塔经卷 1995年6月,我到北京拜访赵朴初先生的夫人陈邦织女士时,她说自己是杭州人,她的家就在苏堤六桥边的陈庄(现今花港观鱼)。她是1918年在陈庄出生的,她的祖父陈曾寿是湖北人,曾做过宣统皇帝的老师。辛亥革命后,举家搬迁到杭州,选花港观鱼这块地方,盖了几间平房,安定地生活下来。她小时侯曾哼过:“西湖风景六条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儿歌,至今未忘。当谈起1924年9月25日下午,雷峰塔倒塌的景况时,她说当年她还是个七岁的小丫儿!在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后,只看到一蓬巨大的灰烟飞上天……她父亲陈诒先,快步从陈庄出来,翻过映波桥,直奔雷峰塔坍塌处,想寻找到雷峰塔里的《经卷》,由于乱嘈嘈的人太多,没有找到。后来,她父亲出钱从找到雷峰塔《经卷》的人手中买了一幅回来,他们全家人如获至宝地作跋题词珍藏起来。岂料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局起了变化, 大家庭分散,之后她也不知道这《经卷》到哪里去了。 2005年,我从某报上看到了《雷峰塔经卷现内蒙古》一文,并提及《经卷》上钤有陈邦直的印章。我猛然想到陈邦织与陈邦直当是同辈之人。后从陈邦织女士处得知,陈邦直是她的堂弟,也是个有学问的人。 据悉,上海“一二八事变”陈家大家庭分散后,陈邦直前往东北沈阳就职,赴任前,他将家藏的雷峰塔《经卷》随身带上。在其任职的处所有一个名叫杉村勇造的日本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陈邦直居然将雷峰塔《经卷》赠给了杉村勇造。 历经抗战、内战,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这幅雷峰塔《经卷》不知怎地竟然现身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华书店的柜台上。当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雷峰塔《经卷》,已破烂不堪。然而,“雨伞虽破骨子好”,雷峰塔《经卷》自有识宝人。内蒙古图书馆的张万仁先生在书店看到后,花了五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五块钱)买到手,但对雷峰塔《经卷》的真伪未做过鉴定,他也不知道陈邦直是何方人士,更不知道这雷峰塔《经卷》是杭州陈庄的旧物! 当年陈邦织女士获悉此事后认为:《经卷》上有陈邦直之印,可以断定现藏于内蒙古图书馆的这幅雷峰塔《经卷》应是陈庄旧物。 王映霞所藏雷峰塔扇子 王映霞在自传中写道:她父亲(在杭州)上班后,一家子经常外出游玩,1924年9月25日这天,王映霞与外祖父、父母亲和弟弟到西湖坐船游玩,本想在雷峰塔下附近的汪庄上岸,就在准备靠岸的时候,看见雷峰塔下冒出一蓬烟,大家都惊呆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烟消云散,才发现是雷峰塔倒了。 雷峰塔倒后,王映霞的外祖父王二南先生,取出一柄折扇,在折扇的一面,以正书和行书体,写下雷峰塔的来历和倾圮的时间:“钱忠懿王俶之妃黄氏,于南屏山雷峰显严道院建塔,奉藏佛螺髻发,并以石刻《华严经》,鳞甃其下,用形家者言,高止五级,成于宋开宝八年八月。民国甲子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圮,塔基尚存。不须老人纪事。”尔后,王二南先生请当时流寓六桥三竺间的南社诗人楼辛壶画一幅“雷峰夕照图”。楼澹澹着笔,塔以浅绛出之,杂草丛茁塔砖之隙,益形荒芜寥落,与远岭相衬映,颇具元人笔意。楼还在“图”上题词:“去年羁旅吴淞畔,倏据浮屠陷。可怜西子堕云环,几点飞鸦哀怨总关情。 夕阳无语红衰草,那个心如捣。湖居怎不管闲愁,一任晚钟凄咽六桥头。”楼的词意谓,雷峰夕照与南屏晚钟是湖上十景中的两景,而雷峰塔倒掉了,南屏传来的晚钟声也是凄咽的了。 这柄富有诗情画意和记述雷峰塔史事的扇子,几十年来,一直在王映霞的身边珍藏着。1988年,时在上海文史馆供职的王映霞,将这柄雷峰塔扇,赠给上海掌故大家、时年93岁的郑逸梅先生。郑得此扇,心中大悦。为此,郑逸梅先生专门写了篇“塔圮雷峰忆昔年”的文章——60多年前,郑先生在西湖荡舟,曾领略雷峰夕照的绝妙景观。厥后再度游西湖,舟行至此,总觉得眼前空宕宕,缺少了一个点缀品,不但失掉了物质上的美,并心灵上的美感也付诸乌有了,引为莫大的遗憾。 在文章中的最后,他写道,听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希望能早日施工重建,使这风铃云级,恢复旧时的观瞻,以补这个遗憾。仅过了两年,1990年郑逸梅老人以95岁高龄辞世了。 2002年11月1日,雷峰塔重建开放后,我想若能将这柄有意义的雷峰塔扇子请回杭州那该多好。于是曾冒昧地与上海市政协文史委联系,想从他们那里联系上郑逸梅的后人。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联系上。 俞平伯捡拾雷峰塔砖 据俞平伯年谱载:1924年9月25日下午,在湖楼(俞楼)寓所望见了雷峰塔全圮的过程,随即舣舟往观。 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曾与陈从周先生谈起:雷峰塔未倒的前几天,她们夫妻俩在俞楼凭栏远眺,见塔上宿乌惊飞。塔倒的这天下午一时四十分许,突然听到轰隆一声,见雷峰塔处黑烟升起……于是人群蜂拥塔下捡砖觅宝。 当年的许引之先生(俞平伯的舅舅兼岳父)由于身体原因,辞去了中国银行浙江分行行长的职务,时常到俞楼长女、女婿家客居。塔塌的这天,许引之亦在俞楼。舅舅(岳父)与外甥(女婿)兴致相投,为了捡拾雷峰塔的塔砖,他们两人雇了只小舟摇到雷峰塔下。上岸后,就往塔倒处去捡拾塔砖。这样一天、二天、三天,来来回回捡拾了几天,终于捡拾到了两块有字的塔砖。一块砖上刻有“西关”;一块砖上刻有“王官”。俞平伯与舅舅(岳父)商议后,就命名为“西关砖”和“王官砖”。由于几天的来回,许引之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不久就病逝,时年才49岁。 许引之在病重之时,嘱俞平伯写篇有关“西关塔砖”的文字,俞平伯不负舅舅(岳父)的病中之嘱,1925年3月10日俞平伯在北京写下了“西关砖塔塔砖歌”。该《歌》中有“秋风戒寒苇瑟瑟,丈人初现维摩疾。欣然示我‘西关砖’,诸品还推斯第一。摩挲老眼与评量,鞠有黄花盈几席。光景疑从眼底来,不意闲踪为永忆。萧条回首世缘轻,仰视晓风残月白,从今怕踏南屏山,忍弄轻桡点寒碧。落叶微呻若有思,明波乍睹疑无色。斋头青甓付尘封,恨不当年轻一掷”的诗句。又过了几年,俞平伯整理出版了“燕知草”的文学集子,把“西关砖塔塔砖歌”也编入集中,并请当年在西湖艺专任教的林风眠先生画了一幅彩色的“雷峰记忆”图刊入集中。 黄炎培咏雷峰塔诗 黄炎培先生是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23岁时中举人,29岁(1906)第一次来杭州,住在孤山。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5月,来杭州考察教学情况时,游览了美丽的西湖,拍下了“雷峰夕照”等西湖的照片,留存于世。他对西湖山水中的雷峰塔,情有独钟。特别是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后,他心里感到非常惋惜。在后来几十年的游西湖咏西湖的诗中,都流露出他对雷峰塔的眷怀之情和在西湖上能重建雷峰塔的盼望。 1926年,黄炎培在“湖楼坐雨,翌晨吊雷峰塔”的诗中写道:“梦里雷峰我欲扶,烟云终古此明湖。颠狂花市闲蜂蝶,收拾春声老鹧鸪。”“人外逢君一慨慷,吟边坐雨百模糊。天涯何地无芳草,剖取冰心共玉壶。” 1929年9月16日,黄炎培游杭州西湖,写下《杭州杂咏》四首,第一首就是写雷峰塔:“一水沈沈数劫灰,几番金碧几蒿莱。梦回苦忆雷峰塔,谁是湖山再造才?”诗中提出了谁是重建雷峰塔的人才! 1932年9月15日适逢中秋,是夜黄炎培携家人在西湖泛舟,想起了一轮圆月映照下的雷峰塔景色,随即吟了:“一抹云罗束两峰,一声哀雁散秋空。更无人识雷峰塔,只在诗翁想象中”的诗句。 1933年黄炎培游西湖时,写下了“湖吟十二绝”,其中有一首“入梦雷峰怆十霜,秋塍云锦不成章。南屏山下无人到,深巷严扃卧二汪”,记录了雷峰塔倒塌十年后,南屏山下已无人来游玩的景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11月17日,他再次来游西湖时,本想拜访故友,岂知有的避难未归,有的已九泉作古。秋风萧瑟下的西湖,游人甚少,塌后雷峰遗址更无人迹。他在塔基边踱步徘徊良久,回想起从第一次游西湖至今已整整四十年了……悲伤地写下“四十年前始此湖,宣公祠后读书楼”、“南屏山下无人过,那许雷峰入梦来”的诗句。 1949年全国解放,黄炎培先生已是古稀之人了。1952年12月他游览西湖时说:“现在的西湖,是人民的西湖。”游湖之后,他又写了一首《想象中的雷峰塔》。诗前还专门记述雷峰塔的沿革:雷峰塔相传为吴越王妃黄氏建,又名黄妃塔,是一千年前劳工们高度艺术性作品。后被毁去塔之外廓,塔经火成红色。一说是明末倭寇所毁。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塔自沉。恰值同时孙传芳率兵抵杭,于是浮言四起。而不知塔毁原因,乃一般游人香客迷信传说,每人取塔根一砖以归,谓可镇压邪魔,掘者日多,塔根即空,全塔自沉。黄炎培写下了“谁成谁坏究何方?入梦黄妃三十霜。论出唯心堪一笑,渡江匹马值孙郎”的诗句。 黄炎培自1906年至1952年46年间游西湖28次,写了西湖诗51首,其间咏雷峰塔的诗有近十首,真可谓是一位倾情题咏雷峰塔的诗人。 陈从周的雷峰塔情结 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是杭州人,故居在拱墅区卖鱼桥附近。1995年春,我到上海同济大学拜访过他,他告诉我:雷峰塔塌的这年,他才7岁,在家里忽然听到从远处传来的轰然一声,亦不知何事。当时,他的父亲正患重病,后来在下午稍晚时,听到了雷峰塔倒塌的消息。尔后,他父亲对陈从周说了一些有关雷峰塔塌与军阀孙传芳入杭州城的事情,第二年,陈从周的父亲就辞世了。 西湖上的雷峰塔倒塌,给幼年陈从周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上世纪70年代,陈从周已是上海同济大学著名的园林建筑大师。 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雷峰塔倒塌56个年头的时侯,他在建筑界的学术研讨会上,就呼吁要重建西湖上的雷峰塔。同时,他又提出了“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的观点。他说,现在北山一带游人太多,夕照山上若能复建雷峰塔——那么有了“雷峰夕照”一景,就可起到引景的作用,西湖南线亦会热起来了,彻底改变“北线热、南线冷”的现象,对西湖游客集散是有好处的,也够得上说是“古为今用”吧。 为了雷峰塔重建事,后来我又多次拜访过陈从周先生,原杭州市园文局施奠东局长,曾托我将他的亲笔信捎给陈从周先生。征求他的意见:重建的雷峰塔是按倒塌前的“老衲”形象造,还是恢复宋代的楼阁式塔?陈从周先生说,要按宋代楼阁式塔建。一则恢复宋代雷峰塔的式样,二则游人可以登塔观景,三则可知塔是在盛世所修。 1999年11月,陈从周教授82岁生日之际,我又专程赴上海向他庆贺,还告诉他有关重建雷峰塔的一些讯息。此时的陈从周先生已病入膏肓,但他听了要重建雷峰塔的好消息后,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并招呼我到他床边,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我说了“高兴”二字。殊不知这是陈从周先生对我说的最后的话。2000年3月15日,陈从周先生终因肺癌转肝癌而告别人世。 2000年3月23日,雷峰塔筹建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重建雷峰塔一事答记者问。最后确定重建的雷峰塔,恢复宋代飞檐翘角的楼阁式塔。 陈从周先生辞世后,我曾在《杭州日报》上专门写了篇《悼念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文中有“雷峰塔建君却逝,塔影湖上有尔容”的诗句,以示对陈从周先生一生倾注雷峰塔情结的怀念。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的客座研究员)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