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特别关注
 
追忆徐映璞先生(下)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  作者:胡国枢 霞影  日期:2018-06-15


孜孜以求知  谆谆以诲人

为谋生计,先生16岁开始在当地私塾任教,22岁任衢县第八初小校长兼教员。1916年,时年25岁的先生,去嘉兴南浔水师统领王济成家,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王济成夫妇见他敦厚朴实,欲以女相配,先生以家有妻子谢绝。后改就杭州张景星、徐泰来家。徐家环境清静,藏书较多,经、史、子、集、老、庄、荀、列均罗列书屋,任其阅读。先生欣喜万分,如鱼得水,稍闲即读,因此学识大长。此后写了《生死论》、《巽言》等著作。38岁开始读《道藏》、《释藏》,41岁再读《释氏频伽藏大乘三部》。数十年陆续购得图书一万余卷,可惜毁于“十年浩劫”。先生爱书成癖,博览群书而历尽艰辛,却心静如水,常说:“读书难,做人更不易,如读书做人合而为一,两难俱失。”并一再强调“读”与“思”是不可分的。这些话,在今天来看,仍是很有道理的。熟读、深思、明辨、立德、立功、立言是他的为人之道,治事之本。

“不想虚度年华,不想把所学所闻带归九泉。要写点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代。”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写作是先生第一心愿。除上述史、志、记等著作外,他还写过名人传记20余篇,如:马一浮、蒋百里、徐元白、海灯、虚云和尚等,另外还为亲朋好友100余人写过小传,辑成《旧雨录》。先生对戏曲亦颇有研究,曾写过《金、衢、严戏曲考》,剧本《翠微亭》、《素巾记》等。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从未停止过写作。“文革”中,他被遣送回乡,居住在一间破茅屋中,今日批斗,明日检查,后来老妻又不幸去世。在“文房四宝”全无的情况下,用铅笔(有时则用茅草芯醮用蓝粉泡成的“墨水”)在小学生的习字簿上写下《清平字说》、《东园记》、《钱塘旅乘》、《荆钗泪语》、《百哀诗》等8种著作。正是因为“毕生精力在图书”的信念,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活下来。老伴去世后,他孤苦一人,生活难以自理,1973年由女晓英接来杭州国货街朝阳里,居住在房后小天井内新搭的6平方米小棚内。当时晓英家有婆婆、师母(张味真夫人)及两个女儿,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他仍心平如水,继续写作不止,并辑成《清平诗集》23册。

“课子”(即授课)是先生第二心愿。抗战时期,他与乡间亲友避难于衢城北乡源口山中。大家“就地取材”搭成棚屋,他利用空隙开讲《贞元诗课》,听课者由五六人增至十余人。既安定了人心,又增长了大家的学识,可见其用心良苦。解放后他与友人在清平山麓的开元寺中开讲中医、针灸课。先生讲的是“中医理论”,先讲《脉诀》、《汤头歌》、《难经》等,最后讲《黄帝内经》。为学生编写了《难经图说》、《中医摘要》等教材。1963年春在梅花碑信余里居住时,开讲《清平诗课》,先从五言、七言绝句开始,再讲律诗、词、曲、赋、骈文,由浅入深,共授230余课,历时3年,直至“文革”开始时才终止,并辑成《清平诗课》甲、乙、丙、丁、戊、续编共六册。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货街朝阳里为学生们讲授《易经》,先从“二仪”、“四时”、“八卦”讲起,直讲到“卜卦”为止,并辑成《清平谈易》一书。

先生授课的要旨是“学诗文必须先立德,重实避虚”。他讲课不备课稿,均为边讲,边写,以上所辑课本都是课程终止后装订成册。可见其功底之深,故有“活辞典”之称。最可贵的是从不收取分毫学费,常说学生“能来学即不易矣”。

先生教学方法极其简洁,使人易懂、易学。如讲诗课,第一立意,第二辨平仄,第三押韵,第四分层次,第五修饰辞句。一诗作就,要多吟几遍,吟诗要吟准平仄,如有不畅,即细心修改。字面要畅通、平稳、连贯,用典要自然,意境要深远,声调要流畅,要有“抑、扬、顿、挫”。律诗不可轻作,应先学七绝,作律诗要先学“对仗”,对仗功夫深,律诗并不难。要有扎实的功底,必需多读书。宜先读晚唐,进而李杜,王维诗最得神韵,宋则陆放翁,并参阅清代嘉庆以前名家。史学为诗文之本,不读史,作诗无料,可先从《纲鉴易知录》着手。正史读《晋书》,以其有承前启后之功。正史外,兼读《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直至野史。他还给学生讲解《论语》、《尚书》、《维摩经》等。为增强学生们的对仗功夫,每次课后出一对课题,让学生们下次上课时带来,戏称“学费”。如:“丹桂飘香”、“细雨如丝”、“平分秋色”、“吴山远眺”、“月斜花影瘦”、“霜早芙蓉醉”、“书云横雁字”、“雨中黄叶树”、“夜静焚香吟意远”、“浣纱溪畔浣纱人”、“轻摇短艇过长桥”、“满山红叶雁归来”等等。再次上课时,大家抢着对答。有一次先生出“人月双圆节”时,他那会弹古琴的女儿晓英,以“风云际会时”的琴曲名相对,颇受好评。又如“平分秋色”,她答对“独占鳌头”;“书云横雁字”答对“划地作鸿图”等。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深受大家欢迎。当时远近诗友常寄来答联,辛亥老人张复贞,一次答60联,一时传为佳话。

真切的诗风  人生的写照

写诗不是先生的专业,只是余兴。他9岁即开始写诗,直至90岁。80余年中,先后写下各类诗篇7000余首。诗如其人,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他的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韵味及真挚的思想感情。先生先后将自己的诗作编成《衢州辑览》、《烂柯诗稿》、《鹿鸣社稿》、《九章诗草》、《行余吟社诗存》、《贞元诗课》、《青心社吟稿》、《群芳百咏》、《衲衣集》、《娱亲集》、《感旧集》、《清平诗课》、《明湖今雨集》、《徐陈唱和集》、《百哀诗》等30多个集子,其中部分油印分赠亲友。1992年先生百龄冥诞之际,其子傅亢、女晓英根据编年选得700余首,出版了一册《清平诗集》,以资纪念。

先生晚年与马一浮、钟毓龙、张宗祥、朱少滨、黄宾虹、马玺云、金息候、李鸿惠、徐翼存、朱孔阳、陈小翠、谭建丞、胡苹秋、陈瘦愚等文友长老常以诗代简,谈思想,谈生活,研讨切磋学问。这些书简汇集起来,可谓是一部“五花八门”的大辞典。他汇编的《明湖今雨集》曾寄赠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郭沫若等中央领导,均有亲笔复函,可惜均毁于十年浩劫。毛主席复函简洁,尚可记忆,是用毛笔8行中式信笺所写:“映璞先生:大作收到,谢谢。毛泽东。”

先生的诗,既真切又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而决不作无病呻吟。他的第一首诗,是9岁时应师命试咏,题为《闲话》:“雨落蓑衣重,风吹竹篮轻。多人门外坐,闲话等天晴。”13岁那年考试迟到,考官命其以诗自解时作的《纪事呈考官》:“今朝睡到太阳红,母命牵牛并采蓬。自有牧童牛背笛,惜无王勃马当风。随身只着棕裙去,赤脚方行荇带中。听说点名忙赶返,青蒿未剪小篮空。”考官读至第四句,笑曰:“好大的口气!”

先生出生于耕读之家,为长子。16岁时丧父,下有3个弟弟,2个妹妹,连老母一家老小7口,艰辛度日,他那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艰难地经受着漫长岁月的煎熬。因此,有关他的家境与家风,时时见于笔端:“菽水艰难奉母居,毕生眉宇未曾舒。两椽草舍半分地,昼出耘田夜读书。律己严于程四勿,惜阳勤过董三余。凿楹有幸留残帙,九世传经愿不虚”(《偶忆先严耕余草》)。贫穷多年,如影随形,“无心未厌贫吾分,且向僧厨乞素餐”(《秋早且寄诸友》)。穷得早已想“绝食”了,但不懂事的饥鸟却老是向人啼个不停:“我已频年思辟谷,饥鸟犹自向人啼”(《啼鸟》)。生活的压迫对他实在太沉重了,以致他在写景写物时都忘不了饥寒之苦:“天竺山中暖,云林谷里寒。一呼双猿来,端因吃饭难”(《饭猿台》);“朱桔红圆润,芳名号合欢。擘分十二瓣,瓣瓣是辛酸”(《桔》)。本来是甜甜的桔子,也变得辛酸不堪了!挨不尽的熬煎,道不完的艰辛,成为他的诗作经常性的主题之一。写实素描,富于生活气息,也就成为他诗作的一大特点。

先生写诗,不尚装饰,偶尔下笔,神赐天成,颇具自然韵味。这种特点尤见于他的山水诗中。如《北高峰》:“孔子登泰山,乃知天下小。我登北高峰,更觉西湖好。”《飞来峰》:“拳石分灵竺,孤峰且未孤。飞来不飞去,者莫恋西湖。”淡淡几笔,写景传神,读之如亲临其景;《韬光庵》:“门对浙江潮,楼观沧海日。潮声与日光,欲韬韬不得。”清平妙笔,美不胜收!又如吟于闽浙边界上的《风车隘》:“春风万里人千里,万里春归我未归。百道泉声喧客耳,一林花雨洒征衣。绕崖竹径人踪绝,叠石柴门尤影稀。历尽云程天际立,峰高不见雁南飞。”既写出了风车隘之景,又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再如《谢王伯卿赠瓶供二首》:“菊花未谢早梅开,逸韵幽香次第来。信手折枝成妙谛,胆瓶清供尽诗材。”诗情画意如清泉流水,道出了“清平诗”自然流畅的特色。

诗乃心声,先生的诗作淡雅中孕有真挚的感情。读他的诗如临清溪,可见其底。他胸境坦荡,喜怒哀乐毫不遮掩,一泄为快。如《九月望日与内子话旧》:“辛苦艰难五十年,青灯相对两凄然。我耽文史书千卷,君惜桑麻数亩田。离恨真成无底泪,余生愿补有情天。还期甲子重周后,桂子留香月倍圆。”情真意切,活现出老年夫妻互敬互爱之状。金婚弥月之日,有四对老友伉俪来贺,他高兴而自豪:“十人七百三十一,一样齐眉到白头。贱子喜叨弥月宴,群仙光降会宾楼。从知金石为夫妇,不向银河羡女牛。颇忆关睢诗教在,同赓敦厚与温柔”(《城东雅集纪事二首》)。先生耄耋之年,亲历十年“文革”,深受其害,使他心身两伤:“予一切皆空,苦实往古来今之创见”,悲愤至极,写下了《无告诗十五首》,其中,叙述自己一生心血写成的作品被“造反派”抢尽烧光:“八旬无告是真穷,文史图经四大空。片楮寸笺归劫火,五车不够一宵红。”诉说自己老病之躯被赶下乡,妻被迫害身亡,儿女离散:“八旬无告是真穷,儿女妻孥四大空。弱息远离妻死别,孑身独坐万缘空。”控诉“四害”横行,度日艰难:“八旬无告是真穷,柴米油盐四大空。百票俱全一票无,冥心自虚喝西风。”虽然时艰命蹇,老人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壮心不已:“愿与群贤同百岁”;迎接美好的时光:“朝晖和煦共冬青”(《告存吟》);他相信国运昌隆之日定会到来:“天意却如人意暖,岁寒先与报春来”(《梅》);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终于粉碎了“四人帮”,盼来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湖山解冻春光好,争取虞韶七字安”(《简答苏局仙老人》)。湖山解冻,老人心花开放,诗更春意盎然!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14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2025-01-13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