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简介】杨文熙,男,1936年生,1951年进入浙江 麻纺织厂,七级铣工。
我的父母亲是从江苏无锡一个偏远农村出来的,算上我,家中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父亲为养活全家总是四处奔波,十分辛苦。记忆中我一年也见不上我父亲几回。 父亲见证了浙麻的开头 我父亲名叫杨叔禹,是搞机械设备的技术工人,吃了一辈子的机械饭,做了一辈子的钳工。他的最后的一份工作是在浙江麻纺织厂。 可以说,他见证了浙麻的开头,我见证了浙麻的结尾。 父亲是浙麻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早年,他在南京闯荡的时候就和上海铁路局机务组的一位名叫罗高华的工程师比较要好,两人在抗战期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打到南京,我父亲和同在南京的罗工程师一起撤往西南,一路上互相支持照顾。所以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在西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都有交集。 1949年9月底,浙麻厂开始筹建,急需要人。作为筹建小组技术骨干的罗工程师,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的父亲,并向组织提出让我父亲来浙麻厂当技术工。当时我的父亲正值事业低谷期,在无锡老家待业,收到老友信件后便到了上海。 为什么去的是上海而不是杭州呢?因为浙麻厂最初是打算建在上海的,直到筹建前夕,有选址人员提出杭州萧山一带盛产黄麻,产量仅次于台湾,位居全国第二,且水运等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浙麻厂若建在杭州,既靠近原材料产地又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于是,后来的厂长翟翕武就向省里提议先在杭州建个黄麻纺织厂。不久,这一建议得到杭州市军管会主任谭震林的重视,他与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商量后向中央请示,毛主席批示:“全国尚未解放,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建厂,同意。” 1950年,浙麻厂正式成立。我父亲成了浙麻厂最早的技术工人之一。我说过,父亲一辈子吃的都是机械饭。他是八级工,技术非常不错,为浙麻厂做过很多贡献。建厂初期,浙麻厂的机器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但是,英国机子的离合器踩起来并不理想。我父亲就开始动脑筋了,自主将离合器改动组装,最终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时在整个厂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也正是此事之后,时任浙麻厂厂长翟翕武 对我父亲有了一个好印象。以至于我后来得以顺利进入浙麻厂,我想可能是父亲这件事的功劳。 工作了没多长时间,父亲就因为胃大出血不幸去世了。临走前,厂领导知道我家兄弟姊妹多,生活艰苦,便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他就说了五个字:让儿子进厂。厂里领导班子考虑到我父亲为厂子做出的种种贡献,商量后就决定把我带过来。 父亲去世时,我正在老家的无锡市立中学读初二。那个学校我印象很深的,都是男同学,所以也被大家叫作“和尚中学”。“和尚中学”非常人性化,因为我家庭困难,而且学习刻苦,成绩也好,就把我的食宿费都免掉了。我记得当时浙麻厂来了两个人,让我去杭州接我父亲的班。其实说实话,当时我是很想读书的,因为我知道读书是我们这些穷人家孩子的唯一出路。但是没办法,我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我肩上,虽然那个时候我只有16岁。
年轻时的杨文熙 进车间拿学徒最高工资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1年的6月10日,我到浙麻厂人事科报到。报到后,人事科科长将我送进了机电车间,也就是第七车间。 浙麻厂的制度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各方面都比较正规、严格。其他生产车间的人都是不能随意乱窜车间的,只有我们第七车间的可以到处跑。因为整个800亩的厂子里,电器、生产设备的装卸与维修都由我们车间的人负责。所以我们也戏称机电车间是一个“通运五洲”的车间。 刚进第七车间的时候,我是没有师傅的。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社会上的很多风俗还没有一下子转过来,学徒制也是一样,还是旧社会那套,遵循的原则是先进山门为师。也就是说进门之后,个个都是师傅,那我就跟在他们后面干。干了一段时间,可能是车间主任感觉我做事情还可以,就单叫我一人,跟着一位名叫吴耀景的老师傅干锉工去了。但学了没多久,比我先进师门的师兄弟们有点不高兴了,觉得我好像抢了他们风头。我记得当时有个记录工听到风声后就跑来,问了我一大堆专业问题,口气像考试一样。我倒也很争气,全部答上来了。 从那之后,师兄弟也没什么怨言了。我就一直在锉工的岗位上干。不过那时候我还是学徒,当时学徒分三种,分别是六角、八角和一元一天的学徒。我拿到了最高的学徒工资,一个月也有30块钱了。
杨文熙与工友合影(前排左一) 从锉工走上铣工之路 就这样干了近半年,1951年10月份,浙麻厂新一轮扩招。也就是在这次的招聘上,我见到了我后来的师傅姚春羲,是他带我走上了铣工的道路。 我是看着我师傅考进来的。当时一看我师傅考试,我就觉得这个人蛮厉害的。锉工考试,考的是锉螺丝。本来呢,锉螺丝的时候是有一个叫牙表的机器可以让工人“依赖”的,但是考试的时候牙表被拿掉了,就叫你手工锉,这对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因为锉的位置是很难拿捏的,稍微控制不好就容易出错。考试的时候,我看别人都是手忙脚乱、满头大汗的,再看我师傅,他坐下来之后,不紧不慢,先是喝了一口茶,然后把零件大致看了一遍,才开始动手。等到考试时间到,有的人螺丝还没锉出来,他却早已完成了,而且锉得非常漂亮。
工作中的浙麻工人
我师傅真的非常厉害,虽然比我后进厂,但是铣工活儿在全国来说都是排得上名号的。师傅进来的时候大概30岁不到,但技术工人的 “锉、钳、铣、刨”,样样都会,就连画图设计都会,所以进厂评级时直接被评为八级工了。他的画图设计是之前在一个学校里当实习老师时他的一位学生教的,他为人谦逊好学,所以很多学生和他都是亦师亦友相互学习,这些都是他后来告诉我的。 师傅进来主要是做铣工的活。那会儿,我们国家工业刚起步,铣工这种工种不要说在杭州,整个中国都是极少的,奇缺!因为铣工活儿很难,它不仅在技术难度上要比锉、钳、刨高,还要求工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因为技术好,又能设计,所以师傅一进我们车间就很受重用。在车间待了没多久,因为厂里的设计部门有一些设计任务,师傅就被调到设计岗位了。岗位调动前,我们车间主任让他选一人作为他的接班人,不管年长还是年少,只要他看中就行。他二话没说就选中了我。 其实我也不意外,因为我能感觉得到他还是蛮喜欢我的。当时我和师傅同住在一个宿舍,他就睡在我的斜下铺。因为他比我年长一些,所以他总是亲切地叫我“小鬼头”。那时候每天临睡前,他总是会“拷 问”我一番,经常问我说:“小鬼头,这个东西你说说看,要怎么做?”我就按照我想的回答他。他虽然嘴巴上不怎么夸奖我,但是对我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师傅选中我后,一个月不到就调走了,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也学不到什么,后来很多铣工的东西都是我自己通过看书,摸索、钻研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