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沿海港口主要有润州城的东浦和西浦、黄泗浦、申浦、 福山浦、娄江浦、沪渎、白塔潭、澉浦、柳浦、西陵、邢浦(石 )、明州港 以及作为明州外港的浃口、海游镇、锯门山(崛门山)、海门山、温州东山浦、 青澳门、福州海口镇(闽安镇)、甘棠港(黄崎镇)、泉州港等。这些港口之间皆可通航,其航线主要有 :(1)由润州之东浦、西浦沿江东行,或由常州北出 申浦,或由苏州北经娄江出娄江浦,或由苏州东北行、经松江出沪渎,出长江 口之后,或沿海南行,至明州、台州,进而南下福建、广东 ;或由诸港出发, 溯江而行,经瓜洲浦入伊娄河,沿漕渠,沿淮而下,复入海北上。(2)嘉兴以 及苏州、湖州等地,亦可经运河,通过鲁浦出海盐白塔潭,或通过谷水(今胥浦) 出澉浦,进入杭州湾,横海渡过杭州湾,与越州外港邢浦、明州外港浃口相交 通。横渡杭州湾的航线,虽然路程较短,但也是一条重要的航海路线。(3)由明州城出发,沿甬江出浃口,东南行至翁浦,或抵锯门山、海游镇,以及台州 海门山、温州青澳门、东山浦、安固县、横阳县、江口镇以及长溪赤岸镇、甘 棠港、福州海口镇及福州,是明、台、温、福四州联系的重要航路,各港口之间皆可能有较频繁的往来。 关键词:港口 航路 江南沿海地区 唐代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沿海地区(唐江南东道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主要 有明州、杭州、福州等,前人对此已有较多研究,然相关研究亦多着意于这些 港口城市的发展及其在海外交通、对外贸易领域之地位与作用,而对于港口的 具体位置及其与治所城市间的关系,则甚少注意 ;不仅如此,除上述三个重要 港口外,此一时期江南沿海地区还存在众多的港口,研究者尚未给予充分关注, 其具体位置与使用情形更未能详悉。或正因为此故,也受到史料条件限制,研究者对于江南地区沿海航路,亦多概略言之,举其大略而已。所以,本文仍首 先尽可能考证隋唐五代时期江南沿海港口之位置,结合相关记载,略述其使用 情况与变化轨迹,然后寻绎港口之间联系、交通的踪迹,揣测江南地区近海航 路的大致走向与路径,形成对江南地区近海航路的概括性认识。 一、长江口南岸港口 长江口南岸诸港口,大多通过运河、内河,与江南地区各州县相联系,是江 南地区北部的出海口。在这些港口中,润州(京口)港联系长江、大运河两大内河水运体系,又可直接出海 ;娄江浦、沪渎则通过娄江、松江与苏州相联系,并与运河系统相联结,是苏州最重要的出海口。 (1)润州(京口)城外的东浦与西浦。京口本为长江南岸渡口,与北岸扬子 或瓜洲相对,“因山为垒,望海临江”[1],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港口。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黄武元年(222)十一月 :“曹休使臧霸以轻船 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 杀获数百。”[2]徐陵,即京口,吴于京口置京督,又称徐陵督[3]。其时魏、吴隔江对峙,魏将曹休、张辽、臧霸等进至长江北岸的洞口[4],孙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 军拒休等”。《三国志•吴书•全琮传》称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 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5]同书卷五十七《吴书•吾粲传》: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着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粲、 渊所活者百余人。”[6]又卷五十五《吴书•徐盛传》云 :“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余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 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 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7]知其时吕范所率全琮、吾粲、徐盛等五军多为水军,其大本营即设在京口,故可知京口乃是当时孙吴重要的军港。 京口经海路与浙东、福建乃至广东、越南相通。东晋隆安五年(401)六月, 孙恩率领徒众在沪渎攻破吴国内史袁山松之后,“乘胜浮海,奄至丹徒,战士十 余万”。其时负责征讨孙恩的北府将刘牢之仍在山阴,“京邑震动”;驻屯海盐的 刘裕领军“倍道兼行,与贼俱至”。“恩率众数万,鼓噪登蒜山,居民皆荷担而立”,刘裕率所领“奔击”,大破孙恩军,“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8]。蒜山,《元和郡县图志》谓:“在(丹徒)县西九里。山临江绝壁,晋安帝时,海贼孙恩至丹徒,战卒十万,率众登山,鼓噪动地,引阵南出,欲向京城。时宋武帝众无一旅,率所领横击,大破之。”[9]孙恩徒众由句章(在今浙江宁波,见下文)至海盐,复至沪渎(在松江入海口附近)、丹徒,当是行经海路(刘裕率部追击,则当从陆 路)。隋炀帝大业九年(613),余杭人刘元进围润州,炀帝命左屯卫大将军吐万 绪讨之,“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刘元进为吐万绪 所败后,退往会稽(隋会稽郡治会稽,在今浙江绍兴),复退据建安(隋建安郡 治闽县,在今福州);吐万绪进讨不力,被炀帝除名为民,配防建安,后又受征, 还至永嘉(当指永嘉县,在今浙江温州)而死。刘元进由润州走会稽、复走建安, 吐万绪率部跟踪追击,复由建安还至永嘉,其进退所由,皆当是海路[10]。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亳州言出圣水”,江南民众纷纷往取其水,“奔走塞路”。时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称:“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11]经蒜山渡过江、北上亳州取“圣水”的“福建百姓”及浙东百姓,很可能是从海路而来。润州丹阳人许浑(大和六年进士及第)《留别 赵端公》句云:“海门征棹赴龙泷,暂寄华筵倒玉缸。”[12]海门,指京口海门山[13];龙泷,指循州(龙川郡)和泷州(治泷水县)。许浑自江西赴岭南,经由润州 ,“征棹”远行,走的也是海路。僖宗咸通三年(862)五月,润州人陈磻石奏称 :“臣弟听思曾任雷州刺史,家人随海船至福建,往来大船一只,可致千石,自福建装 船,不一月至广州。得船数十艘,便可致三万石至广府矣。”又引刘裕海路进军 破卢循故事[14]。陈磻石弟陈听思家人自润州随海船到福州,转船到广州,再到雷州,说明这条海路比较安全通畅,已经成为经常性的海上航路。陈磻石因献此计而得任盐铁巡官,“往杨子院专督海运”,其海运之途当即此条海路。 晚唐诗人许棠(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题金山寺》句云 :“刹(一作塔)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15]其所说之“外国”,当主要指高丽、新罗、日本。《太平 寰宇记》卷八十九润州丹徒县记有“高骊山”,谓在县西南七十里,并引梁武帝《舆 驾东行记》说 :“传云 :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河湖,故曲阿酒美也。”[16]所记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仍然曲折 地反映出:至迟到南朝时期,京口地区已颇与海上人群来往,故其地有“东海神” 的传说 ;而高骊山因高骊女来居而得名,也曲折地说明其地与高丽(高句丽)当有交往。武则天时,李敬业在江都举兵失败,“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 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17]。敬业谋奔高丽,先至润 州蒜山,当是在蒜山下之西浦(见下文)乘海船入海。元和中,吴元济割据蔡州, 部将董重质献计“以精兵三千由寿之间道取扬州,东约李师道以舟师袭润州,据之”[18]。其时李师道割据淄青,董重质建议李师道自淄青出兵,以舟师袭润州,也说明润州与登、莱之间的海路较为通畅。 润州(京口)城外的港口,可能有二 :一称东浦,即在城东北北固山东侧的 润浦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总叙称 :“(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 置润州,城东有润浦口,因以为名。”其“北固山”条称:“北固山,在县北一里。 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宋)[梁]高祖云 :‘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固宜 为顾。’江今阔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魏文帝东征孙氏,临江叹曰 :‘固天 所以限南北也。’”其“东浦”条称 :“亦谓之润浦,在县东二里,北流入江。隋 置润州,取此浦为名也。”[19]据此可知:北固山在京口城东北,唐时江面宽达十八里, 海潮奔涛,东北望得见海口;北固山东麓即为润浦入江之口,其地当为天然良港。甘露寺即在北固山上。《太平寰宇记》谓:“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 晴明,轩槛上望见扬州历历。”[20]许浑《送无梦上人先归甘露寺》句云“:岸冻千船雪, 岩阴一寺云。夜灯江北见,寒磬浦西闻。”[21]则知北固山甘露寺在润浦(东浦)之西, 浦中停泊着众多的船只(千船)。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上》,北京 :中华书局,1972 年,第 246 页。 [2]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孙权传》,北京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126 页。 [3]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建安十二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句下胡三省注,北京 :中华书局,1956 年,第 2101—2102 页。又同书卷八十,咸宁五年秋八月,“吴主又遣徐陵督陶濬 将七千人”句下胡注引《南徐州记》曰 :“京口先为徐陵,其地盖丹徒县之西乡京口里也。” [4]洞口之所在,旧说以为在历阳江边(《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黄初三年九月,胡三省注。田余庆先生沿用此说, 他在《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一文中述及黄初三年攻吴之役说 :“曹休、张辽、臧霸率领的东路军,在历阳江边的 洞浦破吴水师。曹休使臧霸以轻舟五百,敢死万人,袭击长江南岸的徐陵。曹休、张辽则循江而下,径至海陵、江都。” 见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 :中华书局,2011 年,第 106—107 页),距濡须口甚近,当误。按此次 魏军三路攻吴,西路曹真、夏侯尚进军江陵,中路曹仁兵出濡须,东路曹休进屯洞口,洞口不当与濡须口相距甚近。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董昭传》:“(黄初)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 :‘愿将锐卒虎步江南, 因敌取资,事必克捷 ;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第 441 页)而同书卷十七《魏书•张 辽传》则称 :“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 江都。”(第 520 页)同书卷二十八《魏书•王凌传》:“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 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第 757 页)则知东路魏军之大本营实在广陵郡江都(《张 辽传》所说之“海陵”,或亦“广陵”之误),而洞口(洞浦口)应在广陵之南的长江北岸,其对岸就是京口。 [5]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全琮传》,第 1382 页。 [6]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吾粲传》,第 1339 页。 [7]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徐盛传》,第 1298—1299 页。 [8] 《宋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页。 [9]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丹徒县“蒜山”条,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591 页。 [10] 《隋书》卷六十五《吐万绪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3 年,第 1538 页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九年七月癸未、十月丁丑、十二月甲申条相关记事,分别见第 5786、5790、5792—5793、5794—5795 页。 [11]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516 页。 [12]许浑撰、罗时进笺证 :《丁卯集笺证》卷八,《留别赵端公》,北京 :中华书局,2012 年,第 530 页。 [13] 《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栏“焦山”条谓“:在江中。金、焦二山相去十五里。……山旁又有海门二山。” (北京 :中华书局,1992 年,影印本,第 403 页)则海门山在焦山之旁。《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三》记贞元 十四年(798),“润州有黑气如堤,自海门山横亘江中,与北固山相峙,又有白气如虹自金山出,与黑气交,将旦而没”。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946 页)则海门山与焦山相连,故或以海门山指称焦山。卢肇《题甘露寺》诗云“:北 固岩端寺,佳名自上台。地从京口断,山到海门回。曙色烟中灭,潮声日下来。”(见《全唐诗》卷五五一,北京 : 中华书局,1999 年,第 6441 页) [14] 《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第 652—653 页。 [15]见《全唐诗》卷六〇三,第 7031 页。 [16]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江南东道润州丹徒县,北京 :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759 页。 [17] 《新唐书》卷九十三《李 传》附“敬业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823 页。 [18]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吴元济传》,第 6005 页。 [19]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第 590—591 页。 [20]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润州丹徒县“甘露寺”条,第 1761 页。 [21] 《丁卯集笺证》卷二,第 11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