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特别关注
 
我的技术成长之路(上)
来源:《八级工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李裕银/口述 杨韵仪/整理  日期:2018-07-09


【口述者简介】李裕银,男,1925年生,1940年当学徒,1952年进入浙江铁工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六级钳工。

 

1925年,我出生在温州瑞安。那时候家里很穷,8岁的时候,我就 去地主家里当长工放牛,后来还给富农家种过田。15岁的时候,我就 去一个资本家开的铁工厂里做工了。在工厂里做工是很苦的。每天早 6点起床,吃过早饭,7点就开始干活,一直要做到深夜12点。除了 做工,我还要帮资本家烧饭、挑水。

 

我在厂里做的是翻砂工。翻砂铸造是当时铸造工艺中常见的一种 方法:用沙子做原材料,把它铲到四四方方的砂箱里,填到模具周围 压实。再把模具拿出来,把化成水的金属浇进模具留下的空间,冷却 之后就铸造成了金属零件。

 

做翻砂工要跟沙子打交道,又苦又脏,手是永远洗不干净的。有 时候手指划破了,也没有人管。那时候的车间里,夏天很热,冬天很 冷。夏天,浑身又是油又是汗,脱下衣服都能拧出一把水;冬天,穿 着帆布工作衣干活,冰冷的油和汗混在一起,贴在身上非常难受。

 

我们受的苦还不止这些。有一次,资本家发现厂里的一把螺丝刀 不见了,就呵斥我们,问是谁把它偷走了。我们怎么会去偷一把小小的螺丝刀?因为这件事,我们无缘无故被泼了“污水”,本来做到晚 12点就能吃到一碗面的,但那天晚上没有了。连续干了六七个小时 的体力活,连一碗面都没吃上,饿得我前胸贴后背。在厂里,我们不 但吃不饱、穿不暖,资本家还拖欠了我们几个月的工资,那时候的生 活真的太苦了。

 

新中国成立了,工人阶级做了国家的主人,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1950年,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荣誉称号——温州市劳 动模范。那个时候,我在由许多私营企业合股经营的温州市第二联营 厂当钳工。当时,国家要修建从温州到丽水的公路,而造桥所需的螺 钉供不应求,质量不过关。于是,我动脑筋发明了螺钉机,提高了螺 钉的产量与质量。温州市因此授予我劳动模范的称号。记得那天,周 围的人们敲锣打鼓,我戴着大红花,真是高兴得不得了。1952年,杭 州的浙江铁工厂招工,也就是现在的杭氧集团的前身。当时,我想去 离家乡远一点的地方闯一闯,就报了名,结果被铁工厂录取了。

 

克服学习难题

 

一进厂,就有个500人的集训班,但是我没有参加。因为我从小没 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要给家里写信,也由别人代写。集训班 的课,我就是去上了也听不懂。但我还是被留在了厂里。我虽然没文 化,但是活干得好,大家都很认可我。我想,和旧社会相比,现在的 生活这么好,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所以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现在, 不像在资本家厂里一干就是十七八个小时,上早班工作8小时,上中班 工作7小时,上夜班工作6个半小时,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我们 的工作是计件制,多劳多得,做多了就有奖金。每个车间都配备了医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工作服、鞋子、手套。

 

那时厂里有黑板报,上面用“千里马”的标志表示每个人完成的 工作量。我的“千里马”贴得最高,超额完成工作量也是最多的。虽然我的“千里马”总是比人家高,但我也犯过一个错误。1953年, 我把厂里的12只油轮圈全部做成了废品。车间主任找到我,他问我: “这么简单的零件,你怎么会做成废品呢?”那时我非常羞愧,不是 技术原因做不好油轮圈,而是因为我进厂之后才认识了阿拉伯数字, 对“6”和“9”这两个数字,有时候就会搞混了。油轮圈的直径应该 190毫米,我却看成了160毫米。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文化和 技术难关。平时工作忙,我就利用空隙时间学习文化,订了一份《机 械工人》杂志,还经常到俱乐部去看其他技术书籍。虽然那个时候看 书还有点困难,但是看看书里的插图,再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也能 解决一些问题。

 

有一次,我在《机械工人》上看到一篇介绍铰刀的文章,心里就 想,如果按照这个原理设计一种刀具,就能解决我们当前生产上的薄弱环节了。于是,我马上在俱乐部里用铅笔画了图样。后来,用这种 刀具加工零件,我们的工效提高了5倍,而且省去了一道工序,节约了 大量油料,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1_副本.jpg

杭氧旧厂区

 

除了自学,我还获得了一个去在职干部技术训练班学习的机会。 这个班,只有几个月的学习时间,是个速成班。我学了代数、三角、 制图,还有工程力学、机械零件、金属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我们的 老师都是从当时的杭州第四中学来的,他们上课“好得没话说”,无 论什么课程都教得很仔细。

 

在这个班里,我的文化程度算是最低的,刚开学几天,功课就掉 队了:别人半小时就做好一道算术题,我却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我心 里着急:这样的进度怎么行?所以,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学习,日子一 长,就被大家知道了,一位从金华车辆厂来的同学主动做我的义务辅 导员。同时,我自己也研究了各种方法,把上课时老师说的东西记下 来。有的字写不出来,比如“磷”“硫”,我就用“令”“六”来代 替,“MU”的读音我就标注“爱母由”。我觉得,在学习上也要像生 产上一样动脑筋搞革新,才能一个一个突破关键难题。现在想起来, 真的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我后来能成为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离不 开他们帮助我打下的基础。

 

 


相关内容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2024-05-16
白沙桥建设纪事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