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特别关注
 
我所知道的杭州针织厂(一)
来源:《新中国杭州工业发展记忆》  作者:李之章  日期:2018-07-12

杭州针织厂,原为六一织造厂,创办于1924年冬,是浙江省针织行业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厂家之一,也是解放前全国12家全能厂之一。1958年,在全国5809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有530家企业首批进行技术改造,杭州市有9家,其中包括该厂。

六人办厂 创业维艰

1919年秋,在法国东部爱比那市的棉纺织学院里,有6位浙江籍的青年留学生,他们是胡海秋(绍兴)、陈浩(奉化)、杨雨田(奉化)、金赤文(上虞)、秦炳珠(嘉善)、何浩翔(诸暨),其中胡是公费留学,其余为勤工俭学。异国遇同乡,格外亲热,遂成莫逆之交。常谈论各自的抱负,六人都是“实业救国”论者。 

他们学的是纺织专业,想在回国后,用能筹集到的两万元资金, 在上海办一家小针织厂。所以毕业后,就请学院院长介绍到爱比那市的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去当实习生。该厂很想同中国做生意,就以优惠价格,供应他们一批针织机器。时值1923年冬。次年春天,除何浩翔继续留法深造外,其余5人学成回国。1925年冬,在上海闸北选址,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26年初,正式开机生产。

 他们在法国留学时,曾集资买来一些纺织技术书刊,曾加盖“六一藏书”印记,“六一”者,六人一心之谓也。即以此为厂名曰“六一织造厂”。推胡海秋为业务经理,秦、陈、杨、金分别担任正副厂长、车间主任。

 由于上海五方杂处,较难应付,所以各人从家乡物色工人,除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使用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一共只有20余人。当时主要生产汗衫、卫生衫,年产量只百余打。那时闸北区尚无自来水厂,漂染用井水,技术又没有过关,生产的坯布色泽暗淡,甚至发霉变脆,无法同英、日货和国产老牌货色相比。到1926年底,仓库里堆满了成品,资金枯竭,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大家看到,要打开出路,就不能再囿于“六人”的圈子了,必须向外吸收资金。

得人投资 迁厂杭州

胡海秋有个表兄叫徐宝琳,在杭州开设绸庄,资金雄厚,是杭州市大绸缎批发商。他虽是旧式商人,却很有见地。他说:“居间谋利的批发商业已不合潮流,但办工厂企业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愿意投放六一厂需要的全部资金。后来,他叫徒弟陈海珊也来投资。同时根据他的意见改组原来的管理机构。经六人商定,推陈浩任经理,陈海珊任副经理,徐宝琳为监理,胡、杨、金、秦四人,从旁协助。 

六一厂扩资后,添置设备,对漂染用水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改进了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有了提高,渐渐受到市场欢迎。

北伐战争后,在上海市的四大家族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工商业中大鱼吞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日益严重。像六一厂这样 一家新办的小厂,随时有被排挤、吞噬的危险。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徐宝琳提出迁往杭州的建议。杭州生活水平低于上海,工人工资也比上海低,兼以徐在杭州商界颇有声望,银钱界、工商界都很熟悉,是六一厂可以立足的地方。 

1927年冬,六一厂迁到了杭州中山中路643号。徐宝琳设宴招待当时的金融界领袖金润泉等人,并得到他们在贷款上给以方便的承诺。有了资金,就着手增添机器设备,铺设管道,引用西湖水来漂染。产品色泽顿时改观,产品质量可同上海各大厂产品媲美,销路很快打开了。

 经营有方 销路大开

徐宝琳绸庄的最大销路,是在东北各省和湖北、湖南等地,在这些地区都派有专人料理业务。六一厂也把推销产品的业务委托他 们办理。当时这些地区没有针织厂,因而不久都成为六一厂销售汗衫、卫生绒衫的主要市场。销路大开,产量逐步增长。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工厂派人前往两地区了解业务,研究当地消费者的需要。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他们设计的新款式“双鱼”牌双绒特厚中式卫生衫,有领、有袋、全开襟、大袖(不是罗纹袖),大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 武汉地区夏天炎热,他们设计的“双鱼”“铁锚”商标的大袖口短袖汗衫,穿脱方便,也很受欢迎。六一厂的这两种新产品,在东北和武汉两地区供不应求,销路甚好。至此,工厂转亏为盈,开始发展壮大。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一声炮响,摧毁了六一厂的东北市场。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恨,在全国掀起了以抵制日货为主的“抵制洋货、爱用自货”的浪潮。六一厂响应 这个运动,在产品的包装纸盒上都印有“牢记九•一八耻辱,请用六一国货”“毋忘五卅惨案,请用六一国货”等标语。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六一厂为北伐军赶制卫生衫绒衣,产量大幅度上升。“九•一八”后的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给一蹶不振的民族工业得以复苏的机会。六一厂产品在上海、武汉的销路,可以抵过在东北的损失还有余。当时,六一厂还参加了南洋地区的“华货博览会”,产品在南洋的华侨中也有声誉。种种因素促进了六一厂的扩大再生产,数次增添机器,增加工人,日夜开工,还是来不及交货。到1937年初,六一厂已有职工 300余人,机器150余台。新产品有条子衫、水手衫等。销售地区扩大到浙、闽、赣、两湖、京津等地,固定资产由2万元猛增至40万元。这是六一厂的黄金时代。

 


相关内容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2024-05-16
白沙桥建设纪事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