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談談怎樣學歷史(一)
来源:辛德勇自述微信公众号  作者:辛德勇  日期:2018-08-27

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來到這裏,和大家見面,和大家交流。

主辦者希望我來講一講怎樣學歷史的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有點難。難是難在我本來不是學習歷史學出身,是以自學爲主,一路“摸着石頭”走過來的,到現在還是稀里糊塗,根本就沒想明白歷史是怎麼回事兒,也就更說不清楚該怎樣學歷史了。

我說這話,各位朋友可能覺得我有些太矯情,因爲我畢竟是在中國最好的大學裏教書,在給學生講歷史,必然要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學歷史和怎樣研究歷史。然而我確實極少講這樣的問題。除了剛剛講過的原因之外,這還與歷史學學習和研究的一個特性有關。——這就是它的個性化特徵。

在學科一致認同的法則這一點上,歷史學不僅無法與理工科研究相提並論,它也遠遠不能與很多社會學科相比,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共同的法則可以遵循。這個學科的基本狀況就是這樣,德國人有德國人的想法,法國人有法國人的做法;趙家人有趙家人的認知,兩姓旁人有兩姓旁人的感覺。再說各路好漢往往還要不斷與時俱進,一天一個樣兒,花樣翻新,是層出不窮的。

不過既然來到這裏和大家交流,各位朋友又想聽聽我的想法,也衹能就我所想、盡我所知,和大家說說我很淺薄、同時也很片面的看法,供各位朋友參考。

按照我的理解,所謂學習,主要也就是讀書。過去老輩人管上學叫“唸書”,足見書本的作用是遠遠大於講台上的老師的。對任何知識的學習來說,自己找書讀,都是頭等重要的,學習歷史知識也是這樣。況且我們各位朋友都有自己的專業,是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歷史知識,也就更應該以自己讀書爲主。

但是書籍很多,驟然看上去會覺得眼花繚亂,不知道讀哪本書好,不知道從哪本書開始讀好。下面我就主要針對這一點,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需要明確一下基本的範圍。我是做中國史研究的,完全不懂外國史,所以,衹能談談怎樣學習中國歷史知識的問題。更具體地說,我主要從事的專業,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特別是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問題。後來出於教學的需要和業餘愛好,對歷史文獻學、古籍版本學,也花過一些功夫。不管是歷史地理學,還是歷史文獻學,關注的主要時段,都是古代。我個人這些情況,決定了我在這裏實際上衹能談談怎樣學習中國古代史知識的問題。其實即使是中國古代,嚴格地說,我對中國古代史的主體問題,諸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等,也是十足的外行(哪怕曾“橫通”過一些相關的問題,比如我前兩年寫的《製造漢武帝》和剛剛出版的《發現燕然山銘》),所以在這裏談怎樣學習中國古代史知識問題也是很勉強的,是不夠格的,講不好的。這是需要各位朋友能夠理解並且也給予諒解的。好在我和各位一樣,在歷史學方面,是自學出身,有一些自學者的體會,這和大家的需求,也許會稍微接近一些。

 

一、先讀哪些現代學者的書

不管是像各位朋友們這樣里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中國古代歷史,還是從事這一專業的學生,最初接觸或是剛剛入門的時候,最好是讀一本通貫的概述性書籍。但遺憾得很,至今好像還沒有看到一部這樣的書籍。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官府主持編纂這種性質的書籍,基本上都是教科書式的著述。這種書,現在仍然是重要的入門書,但並不十分理想,或者說是十分不理想。但沒有辦法,沒別的,你還得看。這類著述中的每一種書籍,其基本的結構、視角和觀點大體上都一模一樣,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隨便看哪一本都差不多。不過一定要選一種讀的話,我認爲,在這些書籍中,相對比較好的一種,是北京大學歷史系部分教員編著的《中國史綱要》。大家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時候,不妨先看看這部教科書,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總體狀況,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再讀其他的書籍。

640.webp.jpg

 北京大學歷史系

部分教員編著

《中國史綱要》

就史學著述的撰著而言,這類通論性著述的根本缺陷,不在於你對它所秉持的所謂“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否認同,也不在於作者僵化地用一個簡單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籠罩和闡釋變化多端的歷史現象的做法,而是由“不通”的作者來寫“通史”。這類書不是一大幫人集體編著,就是一個人來編錄另外更大一大幫人既有的成果。所以其形式上的“通”,實際衹是看起來好像挺“全”,挺“系統”,好像成了一個“體系”,在內在實質上,自然是無法通貫暢達的。

所謂“通史”,需要作者以一種通貫的眼光,貫穿古今,挖掘並把握歷史內在的脈絡。然而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一種主觀的觀察和判斷,每個人看到的歷史面貌都會有所不同,每個人對史事的評判也會有所差異,這就意味着由一批學者各司其職共同编寫的通史,是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功能的,因而也就失去了撰著通史最根本的意義,衹能淪落爲一種官樣的或者說八股文式的教材,雖然也有用,但沒有魂。就目前中國史學界的實際情況而言,還沒有什麼人具備通貫的學識,足以寫出像樣的中國通史,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有人能夠寫得出來。

在座的各位朋友,也都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有很豐富的社會閱歷,我相信大家不會以爲學術研究是高深莫測的事情。歷史學研究,實際上衹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其他行業存在的弊病和無奈,在歷史學研究中同樣存在,道理和芯片的研製是一樣的。我的國,就是這個樣子。作爲一個史學工作者,這麼講實在很尷尬,但我也衹能實話實說。

好了,話說回來。這類書,大家若是不看我剛纔說的《中國史綱要》,同類的國產“通史”性著述,另外看哪一種也都行,實際上差不了多少。附帶說一下,這類書有個源頭,都是由1941年在延安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由范文瀾等多位先生合編)中脫胎而出的,因此一直帶有同樣的血液和基因。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1948年修訂

重版本

《中國通史簡編》

若是再回過頭去向後看,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是有一些學者個人撰著的、真正的通史性著述的。

在這裏,我想向大家推薦的,首先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這部書內容簡明扼要,著述的水平也很高,現在有新印本,是很容易找到的。

640.webp (3).jpg

民國商務印書館本

《國史大綱》

    錢穆先生學問很好,用現在學術“市井”流行的話講,當然是“大師”級的學者。這部書寫得很好,主要好在書中充滿了錢先生個人的學術見解,處處透露出他的學識和智慧,而且這些見解大多還都很深刻,眼光相當通貫,非徒纂錄排比史事者可比,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不過在向各位積極推薦這部佳作的同時,我也在這裏談一點對這部書的消極評價,供各位朋友參考。

所謂“對這部書的消極評價”,當然不是指它成書已久,無法體現學術界後來的新進展,特別是考古學的新發現,我是指錢穆先生看待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基本立場。當時,面對洶湧而來的西方文化和社會上很多人對西方文化的追求與崇尚,錢穆先生特別強調中國文化的優越性,後來也始終以中國傳統文化衛道士的面目,著書立說,講學佈道。他的著作,近年在我的國大多都已重印發售,追捧的人很多,甚至可以用“風行於世”這句成語來形容。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對錢穆先生這種觀點和態度,一定是很認同的。

我在這裏想向各位談一下我的看法,也正基於這一情況;是因爲錢穆先生這種觀點和態度時下在中國很受歡迎,所以纔覺得有必要和各位談談我的看法。

總的來說,我是認同五四運動奠定的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的,這就是大力闡揚來自西歐北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這就是要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傳統文化。理性的思考,應該能夠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而這些傳統文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自近代以來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既然近代以來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較諸以往的傳統社會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按照歷史的發展規律,社會文化形態的主體內容,也必然要有與之匹配。顯而易見,中國傳統的文化,不管是先秦的孔孟儒學,還是宋明時期朱熹、王陽明的理學和心學,都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非但不能成爲救世、治世的良方,還早已成爲社會前進的桎梏。我們大家在充分享受西方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西方現代文明也是一個整體,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無法剝離開的,不能衹挑一項享用而把另一項扔到路邊的垃圾堆裏。

錢穆先生這樣的歷史觀,當然有它的合理性,而且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必須性,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很多珍貴內容,讓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包括矯正西方文明的很多弊病。但是錢穆先生的基本觀點和態度,在現代社會中不能成爲社會文化的主流,衹能是眾多文化構成要素中的很小一部分內容。

我們學習歷史知識,除了豐富文化生活,使生活更加充實,更加多姿多彩之外,還會通過瞭解歷史,來更好地體會生活的意義,認識社會的發展趨向。歷史合理的發展方向,總是向前的,就像前朝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那樣:“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這樣的趨勢,既不能以國家機器的暴力來阻止,更不能用落伍的傳統文化來攔截。這樣的潮流,即使暫時被某種強力堰塞,終究也是要一潰千里的。因此,我建議各位朋友,不要受到錢穆先生這些觀念太多的影響,以便在閱讀他的《國史大綱》等著作時能夠得到更多積極的收穫。

另外各位朋友在閱讀這部通史時還要適當注意,錢穆先生這部書的高明,就高明在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但這些見解,在這樣的通史中講一講雖然很好,若是作爲比較確定的學術觀點,往往還需要做很多具體的論證,而在具體、深入的論證過程中,就會發現許多需要訂正的地方。儘管這是學術研究中的必然現象,但錢穆先生的這部《國史大綱》,這一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錢穆先生其他一些著述,除了早年的成名作《先秦諸子繫年》和《劉向歆父子年譜》之外,這方面的特點也都比較突出。因爲現在他的書在中國大陸比較通行,所以我建議大家適當注意這一點。

我想向大家推薦的另一本民國時期的通史書,是呂思勉先生撰著的《呂著中國通史》。

640.webp (4).jpg

1982年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重印本

《呂著中國通史》

呂思勉先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學者,也是我個人特別特別景仰的近代史學大師之一。在我們熟知的諸位近代史學大師之中,呂思勉先生是唯一一位逐字通讀、並且動筆點讀過《二十四史》的學者。有人說他讀過七遍《二十四史》,這或許多少有些誇張,但據我的老師黃永年先生說,至少應讀過四遍或四遍以上(黃永年《回憶我的老師呂誠之(思勉)先生》)。他主張專門治史的學者,對歷代正史“最好能讀兩遍”(呂思勉《怎樣讀中國歷史》),但實際上衹有他自己,肯花這樣的苦功夫,而衹有花過這樣的功夫,纔有可能真正具備通貫的史識,寫成地道的“通史”。

讀《呂著中國通史》,有一個學術史的背景,需要適當予以注意。清代的學術,是中國現代學術起步的重要基礎,而清代的學術,大體可以劃分爲兩個大的派別,分別被稱作“宋學”與“漢學”。在治學實踐過程中,宋學家對待歷史,強調通貫的整體認識,注重認識歷史事實背後所蘊涵的“義理”,而漢學家則更加側重具體史事的考訂,着重復原歷史的真實形態。其中後一派是清代學術的主流,前一派人數相對很少。按照我個人很不成熟的看法,現在學術界很多人推崇的漢學大師顧炎武,做的實際上是宋學,而趙翼是清代中期宋學在治史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民國時歷史學的主流,更多地繼承的是清代漢學家的路數,而呂思勉是當時爲數不多的能夠直接上承於顧炎武、趙翼這一學統的歷史學家。我覺得瞭解這一學術譜系,對準確認識呂思勉的學術思想,讀好《呂著中國通史》,或許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的寫法頗有獨到之處。全書由上編和下編兩大部分構成。上編是分門別類地講文化史;或者說是文化史、社會史和制度史,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這十六個門目。下編是按照歷史的前後發展階段講政治史。這樣縱橫交錯,作爲一部入門的通史,內容是相當完備的。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呂著中國通史》

目錄

需要注意的是,這部書撰成並出版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除了很多內容後來都有新的研究成果之外,書中有一些內容,是爲抵抗日本軍隊對中國的侵略有爲而發,而今在時過境遷之後,對這些內容,是應該給予更加客觀的認識的。

640.webp (7).jpg

1926年第4版印

《白話本國史》

呂思勉先生在撰寫這部《呂著中國通史》之前,還出版過一部《白話本國史》,先分時代,再在各個時代下分論政治史與文化、制度史。這部書在出版時標示云“自修適用”,可見當時是認爲適於自學的。這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有新印本,雖出版時間更早(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今天仍可以參考,現在年輕的讀者對它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640.webp (8).jpg

日本岩波書店

1978年原版

宮崎市定著《中國史》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本外國學者寫的中國通史著作,這就是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先生撰著的《中國史》。這書是1978年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的,中国有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焦堃、瞿柘如翻译本。宮崎市定先生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去世的,像他那樣的對中國歷史的通貫研究,在現在世界各國還活着的中國史學者中,都再也看不到了。知道這一點,大家就能明白這樣的中國通史所具有的分量和價值。

640.webp (9).jpg

敝人所藏宮崎市定

先生手批

《四部備要》本《陳書》

 

看慣了中國大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通史教科書的中國人,讀宮崎市定先生這部《中國史》,會有很強的新鮮感,諸如大的歷史分期和世界性的視角等等,都與中國學者的傳統看法有很大區別。除了深厚的積累之外,宮崎市定先生還是一位很有情趣的學者,在撰著的過程中,他還特別強調寫入個人對歷史的感覺。這些都會讓朋友們體味到一種中國學者同類著作所沒有的味道,有一種很特別的體驗。不過我沒有讀過中文本,原文中頗有一些違礙的內容,估計都做了“必要”的處理了。好好一部書,弄成這樣,實在讓人不舒服,懂日文的朋友最好是去看日文原本。

上面我向各位介紹的這些書,衹是最一般的入門書,各位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部分先看看。但學歷史,即使是搞專業,也沒有必要都記住不可;大家是業餘愛好,更不必給自己提硬性的要求,盡量放鬆心情隨便看好了,記住什麼算什麼,什麼都記不住也沒有關係。看了,你就會有個印象,這種印象,就是收穫,而且是很重要的收穫。

在大致翻過一兩種上面講過的通史性論著以後,可以對什麼問題、什麼時代感興趣,就隨意去看一些相關的現代史學著述(比如人物傳記,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歷史讀物)。自己覺得有必要時,可以回過頭來,再重看相關的中國通史知識,這樣你會有不同的感覺,有更深入的認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