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忠孝之间——宋代官员养亲方式探析(上)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  作者:马晓燕  日期:2018-08-30

本文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晓燕副教授,全文刊于《历史教学》2018年第5期,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640.webp.jpg

宋代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社会道德沦丧、伦理崩坏的局面,不断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以恢复、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在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家庭伦理秩序是宋代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宋代不仅从思想层面构建家庭养老的规范,而且从制度上为家庭养老的推行提供保障。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宋代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致仕、辞官养亲。以往的研究,在考察宋代官员回避制度时,提及官员在祖父母、父母高龄且患病的情况下可不受地区回避法的限制,采用近地差遣的方式养亲,1对于近地差遣外的方式较少涉及,有关宋代官员养亲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拟从家庭养老运行的角度专题讨论宋代官员的养亲方式,分析官方政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与制约,以深化宋代家庭史的研究。

 

一、迎侍尊亲

自汉代以来,官员便可将祖父母、父母迎接到任职地,移亲就养成为官员解决为官与养亲矛盾的重要途径,宋代依然如此。但北宋初年,迎养政策主要针对特定区域的官员家庭。至道元年(995),宋太宗诫谕文武百官,若父母“在川陕、漳泉、福建、岭南等处”,“并令迎侍就养”。不依法迎养者,由御史台弹劾,并“重寘其罪”。2在官方的支持与监督下,家乡在四川、福建、岭南等新收复地区的官员,可采用迎侍的方式赡养将祖父母、父母迎接至为官之地,以便奉养。 

 

640.webp (1).jpg

其后,宋朝迎养政策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咸平二年(1008),宋真宗在郊祀大赦之际,诏令“群臣迎养父母”,3家乡在川南、福建、岭南等地以外的官员,也可通过迎养的方式履行奉养义务。欧阳修的父亲在其三岁时亡故,寡母带他投奔叔父。二十年后,欧阳修考取进士,“得禄而养”。任官以来,欧阳修便携带寡母宦游,长达二十二年。在欧阳修以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时,其寡母郑氏“以疾卒于官舍”,4终年七十二岁。沈立与欧阳修有着相似的经历,其父亲沈平早逝,母亲胡氏独自一人将沈氏兄弟五人抚养成人。沈立入仕后,尽心侍奉寡母,“迎养三十余年”,5与其朝夕相处。

 

官员子孙任官后,他们也会将赋闲的父亲、祖父迎接到任职地。谢涛早年试写表章歌颂赵匡胤的统一功绩,考中进士后,累官至侍御史。明道元年(1032),“得请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分务洛下”。6其长子将其迎侍于京师,与其共同生活。江南旧臣刁衎的儿子刁湛,累官至刑部郎中,以分司西京归老。当时,刁湛之子“从官便郡,更相迎养”。在儿子的侍奉下,“澹乎自适,凡十六年”。7李恕的两个儿子相继中举,他们“迎君宦游”长达十五年,对父亲“奉养甚适”。8崇宁三年(1104),葛胜仲得知父亲致仕,立即“取告迎侍”,9将其父亲迎接到京师,以行孝道。

 

南宋高宗朝,官方加强对官员迎养父母行为的监督。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听从臣僚的建议,诏令监司、台谏官分别弹劾地方、中央“有亲年已高而不迎侍及归养”10的官员,提倡官员迎侍祖父母、父母。在官方的提倡与监督下,迎侍成为官员养亲的普遍方式。李发常被母亲彭氏训诫要尽职尽忠,以“图报效”皇恩。他“既奉教,益自策励,所至皆有声称”,受到多人举荐,“改右宣教郎知虔州兴国县”,将母亲彭氏“迎侍至官舍”,【11】尽心奉养。南宋名儒李侗的儿子李友直、李信甫均“举进士,试吏旁郡”,于是“更请迎养”,【12】以尽孝心。陆自高父亲早逝,寡母赵氏“惸然无依”,其兄弟二人“仕宦所至,必奉以行”,“迎养二十年犹一日”。[13]刘蕴的妻子董氏,长期跟随儿子宦游,“居处膳服之奉,燕游登览之胜”,子孙“扶床坐膝,朝夕笑语”,[14]尽享天伦之乐。

 

虽然政府提倡官员迎侍祖父母、父母,但这一方式在实施中也有很多限制。其中,最为主要的来自于祖父母、父母。对于年迈体衰之人而言,长途跋涉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有些老人即丧命于迎侍的途中。刘义仲在叔父、舍弟相继逝世后,“迎侍老母赴官湖外”,到湘北门户临湘时,“老母捐馆”,[15]让其伤痛不已。即使官员迎奉之心迫切,也不得不考虑迎养的风险,“双亲年尊,且奉晨昏为便。相距二千里,岂可命驾轻出耶”,[16]不敢贸然行事。官员任职地若距离家乡路途遥远,其祖父母、父母就更不愿意跟随子孙赴任。葛书思在父亲退老于家后,多次请求他“迎养之官”,“屡献诗什,叙‘白华’之意”,但其父亲“惮行,终弗许”,[17]最终也未前往官舍养老。年老之人之所以坚辞迎侍,主要是安土重迁的观念所致。张詠曾打算迎侍双亲,但他们“恋其本土”,[18]不愿离开家乡,前往一个遥远的陌生地方。余靖的父亲也“乐在乡土”,[19]不愿跟随他到吉州生活。南宋诗人方岳的父亲同样不愿意离开家乡跟随儿子到官所生活,但因邻里失火,“延及敝庐”,房屋被烧毁,“无所于居”,[20]才同意方岳迎侍。

 

640.webp (2).jpg


为解决祖父母、父母不愿远赴异乡就养的问题,宋代还出台一些变通政策,以便于官员通过迎侍这一方式履行奉养之责。具体来说,主要有三项政策:

 

第一,近地差遣以养亲。官员回避制度在宋代不仅更为完备,也更加严格,但祖父母、父母年高者有近地差遣的优遇。咸平四年(1001)二月,宋真宗下诏,“京朝官父母年七十以上,合入远官,无亲的兄弟者,并与近地”,[21]同年四月,再次下诏,“京朝官及吏部选人,亲老无兼侍者,特与近任”,[22]选人也获取近地差注以养亲的权利。其后,官员近地差遣以养亲的法令愈加宽松。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宋真宗应审官院奏请,允许父母年八十岁以上的京朝官,“不问有无兄弟,并与近地差遣”。[23]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政府下诏规定,“合入川、广、福建”的京朝官,即使其祖父母“年未及七十”,如果他们的确“笃疾无兼侍”,均可“召保官与家便差遣”,[24]不必再出任远地。祖父母、父母年高的官员“例得便地”,[25]成为“吏部条格”中的规定,宋代近地差遣以养亲的制度基本定型。

  

近地差遣,既不影响官员的政治前途,也便于迎侍祖父母、父母,尤为官员所青睐。益州华阳人彭乘,博学多才,进士及第后,被擢升为秘书省丞、集贤校理。但他极力推辞,“恳求便亲”,遂改“知普州”,26留在家乡做官。黄珪被人举荐,“改宣教郎,除汾州、卫州教授”,但他均“以亲老地远”为由婉言拒绝,希望“得一官稍近乡闾”,“不废甘旨之奉”,于是被任命为“福建路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当时黄珪的弟弟黄琳为邵武军司户参军,二人相距较近,“板舆往来,颇尽亲欢”。【27】施大任的长子“以学识议论蒙擢序”,先除“提举河北路学事”。在入对之时,“以亲春秋高,恳易近乡一官”,皇帝下诏“特改淮东路”。【28】于是,施坰将父亲迎接到官所奉养。

 

为便于官员履行养亲义务,宋政府还会主动将祖父母、父母高龄的官员调往近地为官。三班奉职张永德的祖母刘氏,“年一百八岁”,曾蒙召进入禁中,宋仁宗“矜其年高”,在天圣二年(1024)十月特诏“与永德近地官”,【29】以便其侍奉祖母。熙宁初年,殿中侍御史蒋之奇听信谗言,上书弹劾欧阳修,由此被贬将到道州监酒税。宋神宗在览阅其谢表时“知其有母”,遂诏令将其“移近地”,“改宣州”。【30】

 

第二,折资迎养。近地差遣固然是解决官员迎养尊亲问题较为理想的方式,但并非人人均能如愿。在无法获得近地差遣的情况下,官员为达到迎养的目的,可主动申请降低官资,即折资迎养。北宋时期的张詠“两任远官,皆非迎养”,以不能侍养双亲为憾,因此上表请求从相州通判改调濮州监当官:

臣之家属,近隶濮州,窃闻州城例有酒税,望回天眷,察臣愚衷,则臣乞纳升朝两官,换监濮州一务。臣非矫激,盖欲明危迫之志也。【31】

 监酒务,主要负责征收酒的专卖税。与通判相比,官资明显降低。尽管如此,张詠仍不惜“纳升朝两官”,改任濮州监酒务,以尽奉养责任。两宋时期,与张詠一样折资养亲的官员并不罕见。河北巨鹿的魏丞纶,被人举荐,“将擢其任”。但他“辞所举”,请求任“浔阳搉酤”,【32】以便亲养。名重一时的毕士安,也因侍奉母亲而不惜下迁。毕士安从饶州知州改任“殿中丞,归朝为监察御史,知乾州”。但此时毕士安的母亲祝夫人年龄已高,“从京师而走乾州,”路途遥远,“非祝夫人所便”,因此“辞乞下迁,改监汝州稻田务”。【33】范端也以“乞养太夫人”为由,放弃飞鸟县令及彭山县令,改任江宁府监盐税及云安军监盐井。治平四年(1067),王岳登进士乙科,本被除授“试秘书省校书郎”。但当时其母亲阎氏“年九十”,为照顾年迈的母亲,王岳“求为下邳尉”。【34】

 

对于官员来说,官资不仅关系着其俸禄的多寡,而且也意味着政治地位的高低。官员不惜降低官资,甘愿下迁,实属难能可贵,但也是无奈之举。从华镇寄给宰相的书信中,可探寻到官员折资养亲的原因:

偏亲在堂,年今八十,辍禄而归养,则家贫无以备菽水之奉;迎侍乎远方,则道途非老者之宜。在吏部条格,例得便地。然到阙数月,桂薪玉食,担石将罄,便家之地,曾未获见。使或值之,当见夺于前列,未可以日月计也。两地老弱踰二百指,咸仰哺于一身进退之势,无异乎饥溺沟中之人。【35】

由上可知,官员之所以愿意折资养亲,主要因为近地之阙不易谋取。官员为了谋取一近地之职,多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最为可怕的是,近地之阙竞争激烈,往往被与中央交往密切之人抢占。对于一般官员而言,近地差遣成为一种奢望。对于以俸禄为生的官员来说,他们在面临粮米将尽的时候,进退两难。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他们不得不放弃近地差遣的机会,采用折资的方式养亲。

 

640.webp (3).jpg

第三,对移、留任以养亲。对移是宋代管理官员的一项措施,指两个资序相当的官员对易差遣。以往的研究注重考察对移的惩戒功能与回避功能,【36】尚未重视其在解决官员养亲问题方面的作用。事实上,对移可使官员通过易任官职的方式实现迎养尊亲的目的,也是宋代官员养亲的方式之一。大名府元城县主簿郑暕以“母老家贫,寓一关右,难以迎侍”为理由奏乞“移官就养”。景德二年(1005)十一月,宋真宗诏令吏部流内铨,任斛州安邑县尉李献可与大名府元城县主簿郑暕“对易”。【37】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益州路转运使韩庶上书,以“母年八十,无兄弟供侍”【38】为由申请对易,宋真宗诏令他与京西转运副使赵贺对换。乾道元年(1165)七月十八日,新任命的饶州知州徐蒇上奏,“父老抱疾,义难远去”,39宋孝宗特允许其与新知江阴军蒋天祐两易。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十五日,权发遣池州戴达先以“母久抱疾,难以迎侍”为由,奏请“与见待次人两易”,40因此被批准与知江阴军赵彦俾两易其任。

 

若现任官职有利于迎侍,官员可申请留任,长年不调。熙宁五年(1072)正月,宋神宗下令召吕大防回京“判流内铨”。当时吕大防正在华州任内,距离家乡蓝田县较近,便于养亲,因此他“以父老乞终华州任,以便私养”,41宋神宗准予其继续留任华州。留任养亲,不仅仅是富有声望的高级官员的待遇,中下级官员也往往因为便养尊亲,常年不调。北宋末年,王元的父母“春秋高”,他为了侍奉双亲甘居“冷局二十年”。【42】左朝请郎冯山也因其母亲年高,不到京师为官,“连任乡国二十余年”。43处州通判任绅,将母亲从金人手中救出后,为尽孝子之心,“不磨勘三十余年”,尽心“侍养十七年”。【44】

 

 

[]本文所讨论的官员养亲,专指官员亲自侍奉祖父母、父母日常生活,不包含官员妻女、子孙、兄弟及近亲代为侍养。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至道元年四月庚寅”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2页。

[](元)脱脱等:《宋史》卷6《真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8页。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25《泷冈阡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97页。

[](宋)蔡襄著,吴以宁点校:《蔡襄集》卷40《赠光禄少卿沈君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23页。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范仲淹全集》卷12《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宋)佚名:《京口耆旧传》卷1《刁衎》,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宋)邹浩:《道乡集》卷34《李府君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255页。

[](宋)葛胜仲:《丹阳集》卷15《朝奉郎累赠少师特谥清孝葛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第643页。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77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156页。

[11](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12《彭氏太孺人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8页。

[12](元)脱脱等:《宋史》卷428《李侗传》,第12748页。

[13](宋)刘宰:《漫堂集》卷28《故知和州陆秘书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72册,第456页。

[14](宋)杨万里著,辛更儒笺校:《杨万里笺校》卷131《太恭人董氏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64页。

[15](宋)刘元高辑:《三刘家集》卷1《家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5册,第553页。

[16](宋)吕颐浩:《忠穆集》卷6《与马永卿书》,宋集珍本丛刊,第9册,第789页。

[17](宋)葛胜仲:《丹阳集》卷15《朝奉郎累赠少师特谥清孝葛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第641页。

[18](宋)张詠著,张其凡点校:《张乖崖集》卷9《通判相州请养亲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3页。

[19](宋)余靖:《武溪集》卷14《让南班第一状》,宋集珍本丛刊,第3册,第278页。

[20](宋)方岳:《秋崖集》卷26《回吴提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2册,第462页。

[2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11,第3303页。

[2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咸平四年四月壬子”条,第1057页。

[2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12,第3304页。

[2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庚辰”条,第5309页。

[25](宋)华镇:《云溪居士集》卷23《上宰相书》,宋集珍本丛刊,第28册,第291页。

[26](元)脱脱等:《宋史》卷298《彭乘传》,第9899页。

[27](宋)张九成撰,杨新勋整理:《张九成集·横浦集》卷20《黄吏部墓志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39页。

[28](宋)葛胜忠:《丹阳集》卷12《朝议大夫施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第618页。

[2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2“天圣二年十月戊辰”条,第2368页。

[3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丁丑”条,第5306页。

[31](宋)张詠著,张其凡点校:《张乖崖集》卷9《通判相州求养亲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3-94页。

[32](宋)杨杰:《无为集》卷10《养志堂记》,宋集珍本丛刊,第15册,第319页。

[33](宋)毕仲游撰,陈斌校点:《西台集》卷16《丞相文简公行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6257页。

[34](宋)沈辽:《云巢编》卷9《东安县尉王君墓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