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照禅师是高丽人,晚唐入闽游方,投雪峰山参学,最终嗣法义存,后往浙江,相继在婺州、越州开法,晚年受吴越王钱氏家族之请,移锡杭州报慈、龙华弘法,最后终老于杭州。但有关灵照的记载极为简略,本文拟对灵照的弘法生涯进行考证,现陈述管见,敬请同行指正。 有关灵照俗家何处?有不同的记载。《祖堂集•齐云和尚》载: 齐云和尚……讳灵照,东国人也。([南唐]静、筠:《祖堂象》卷十一《齐云和尚》。(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影印本,2003年限量版。) 引文中的“东国”属泛指。在我国古籍中,“东国”既可指今朝鲜半岛的古代诸小国,也可指古代日本国,乃至泛称我国东方或东部地区。 《宋高僧传•附灵照》载: 杭州龙华寺释灵照,本高丽国人也。([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中华藏本第62册。) 《景德传灯录•灵照传》载: 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高丽人也。([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中华藏本第74册。《联灯会要》只载语录一则,且与《景德传灯录》所载语录同,本文论述中不再提《联灯会要》。) 《五灯会元•灵照传》载: 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高丽人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弟十九《龙华灵照禅师》。中华藏本第75册。) 可见,《宋高僧传》说:灵照禅师是“高丽国人”,《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说他是“高丽人”,二说实则一也。灵照当生于唐咸通十一年(辛卯,870)。(据卒年与享年推算。) 有关灵照参学入闽。《宋高僧传》说:灵照“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水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景德传灯录》说:灵照‘萍游闽越,升雪峰之堂,冥符玄旨”。([宋]道原:《量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闽越”一词,指先秦至汉代生活在今福建境内的古代族群“闽越人”及其所建立的闽越国。其后,因闽越王反,西汉王朝灭闽越国并将其余的闽越人迁往江淮。此后, “闽越”就被借指“福建之地”。“入乎闽越”也好,“萍游闽越”也好,都是说,灵照来福建禅宗丛林参学。史籍没有灵照在福建以外的任何地方参学游方的记载,他很可能是直接从朝鲜半岛乘船取海路抵福州的。因为唐末五代福州港兴盛,且为当时福建对外贸易港口。众所周知,福建于晚唐咸通年间禅宗兴盛,主要集中在闽城福州,也就是历史上闽越国的都城所在地。咸通七年,闽人大安禅师从湖南沩山率徒回闽,重兴闽城西怡山。中和三年(癸卯,883)十月卒于怡山丈室(王荣国:《唐大安禅师生平考》, 《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在闽都前后弘法达17年,使南禅宗在闽大兴并扬名于外。大安之后,还有芙蓉灵训、灵云志勤等。最有影响的禅师当推义存。当灵照出生之年,即唐咸通十一年(辛卯,870),49岁的义存到福州雪峰山开山。灵照6岁时,义存开创的雪峰山已扬名于世,“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唐黄御史公集》卷五。四部丛刊本。)这一年即唐乾符二年(乙未,875)。灵照出家、受具足戒以及参学的年代与年龄,史籍均无明确记载。假定灵照受具足戒是在25岁,这一年即唐乾宁元年(甲寅,894),他来华“萍游闽越”的时间大致在受具足戒后乾宁年间(894-897),即25岁-28岁间。灵照先是在福建各丛林参学,后投雪峰山,参义存禅师。灵照在雪峰山,据佛教史籍记载说他为人“恬澹自持”([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又说他“言语似涉岛夷”([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说明灵照参学期间与人沟通中还夹带“高丽国语言”。由此可知,灵照在参学中要克服语言沟通方面不少的困难。《宋高憎传》记载:灵照“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号照布纳焉”。([采]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景德传灯录》亦载:灵照“居唯一衲,服勤众务,闽中谓之照布衲”。([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其“苦志”参学与修持,在当时“干众畏服”。([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祖堂集》称其“嗣雪峰”,《宋高僧传》称其“得心于雪峰”,《景德传灯录》称其“升雪峰之堂,冥符玄旨”。其意相同,即在雪峰义存获得开悟并嗣其法。 据《祖堂集》记载,灵照“自传雪峰密旨,便住浙江”。([南唐]静、筠:《祖堂集》卷十一《齐云和尚》。)由此判断,灵照是在义存尚健在时出世浙江弘法的。灵照在浙江先后住持齐云、镜清、报慈、龙花(华)四处,以下依次分述。
一 婺州齐云山 婺州齐云山是灵照出世传法之地。据《祖堂集》记载,灵照“初居齐云”。([南唐]静、筠:《祖堂集》卷十一《齐云和尚》。)《宋高僧传》亦载“初住齐云山。”([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对比可知,《祖堂集》没有明言“齐云”是“齐云山”,还是“齐云院”或“齐云寺”,二书又都没有明言“齐云(山)”位于何处?《景德传灯录》载,灵照“初止婺州齐云山”。([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五灯会元》亦载:灵照“初住婺州齐云山”。([宋]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十九《龙华灵照禅师》。)所载与《景德传灯录》同。据《旧唐书》载:“婺州,隋东阳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婺州……天宝领县六……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成……浦阳,新置。”(《旧唐书》巷四〇《地理三•江南道》。百纳本。)可见,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在唐天宝年间领有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成六县,后又新置浦阳县,共七县。笔者披览地方志未能查到“齐云山”的记载,因此也就无法确定灵照开法地位于婺州何处。 前文述及,灵照应于义存健在时即出世浙江。他初住婺州齐云山(其出世开法之地),义存卒于梁开平元年(丁卯,907),那么,灵照最晚应在唐末哀帝天祐三年(丙寅,906)开法齐云山,其时灵照37岁。《祖堂集》《宋高僧传》均不载灵照住齐云山开法的机缘语句,《景德传灯录》与《五灯会元》([宋] 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十九《龙华灵照禅师》。)则作了记载。经过对比可知,《五灯会元》所载的与《景德传灯录》同,但不如《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详细。从《景德传灯录》所载的机缘语句(从略)可知,灵照开法齐云影响不小,丛林中稍其为“齐云和尚”。([南唐]静、筠:《祖堂集》卷十一《齐云和尚》。)
二 越州镜清院 越州镜清院是继婺州齐云山之后灵照又一弘法道场。对此,佛教史籍记载似有差别。《祖堂集》记载灵照“初居齐云”,接着是“后住镜清”。([南唐]赞、筠:《祖堂集》卷十一《齐云和尚》。)《宋高僧传》载:灵照“次居越州鉴清院”。([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水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景德传灯录》载:灵照“师次居越州镜清院”。([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师灵照》。)《五灯会元》载:“次迁越州镜清”。([宋]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十九《龙华灵照禅师》。)对比可知:《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五灯会元》应是相同的,“镜清”应是“镜清院”的省称,只是《祖堂集》没有明言属“越州”。据宋《会稽志》记载:“景德院,在府东南六里七十四步,唐天祐四年建镜清,开宝三年改福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有十六观堂…”([宋]施宿等:《会稽志》卷七《宫观寺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景德院”的前身是‘镜清院”,始创于唐“天祐四年”亦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丁卯,907)。《宋高僧传》称“鉴清院”,然而得不到志乘等史籍印证。《景德传灯录》记载灵照在镜清院语录: 一日,谓众曰:“尽令去也。”僧曰:“请师尽令。”师曰:“吽吽。”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师曰:“镜清不惜口。”……师曰:“还知镜清,生修理么?”……师曰:“镜湖水浅……”……师谓众曰: “诸方以毗卢法身为极则,镜清遮里即不然……”([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 《五灯会元》所载相同。([宋]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十九《龙华灵照禅师》。)由引文可知,“镜清院“濒临“镜湖”,这应是其得名的由来。据《舆地纪胜》载:“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后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所仓水,高丈余,周三百十里,灌田九千顷;或以为黄帝于此铸镜,因得名,非也。盖取其平如镜,又曰鉴湖,曰照湖。”([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十《两浙东路•绍兴府》。中华书局影印本。)由引文可知,“镜湖”也称“鉴湖”、“照湖”。《宋高僧传》所谓“鉴清院”可能与“鉴湖”之名相关。从《景德传灯录》与《五灯会元》所载语录可以判断,灵照住持镜清院时法席较盛,“海众悦随”([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灵照》。)。不过,灵照何时从婺州齐云山移锡越州镜清院,住持多长时间,史籍均无明确记载。 《宋高僧传》记载,灵照居越州鉴清院,“尝祗对副使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宋]赞宁:《宋高僧侍》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附灵照》。)但《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各灯录乃至其他史籍均不载此事。引文中的“龙兴”应即“龙兴寺”,在越州山阴县。据宋《会稽志》记载:山阴县“龙兴寺,宋太始元年建,号香严寺,唐神龙元年改为中兴寺,神龙二年改为龙兴寺。初,五王既诛张昌宗兄弟,中宗反正,复唐室,称中兴,故寺观有名中兴者。已而,武三思用事,五王及祸,遂以为母子相继,不得言中兴,凡名号有中兴者,皆改易,如此寺是也……会昌五年,毁废。大中二年,僧契真重建。今废为提举司”。([宋]施宿等:《会稽志》卷七《宫观寺院》。)引文揭示,此寺是一座始创于南朝刘宋时的古刹,唐会昌法难时毁废,大中二年重建,是一座比较重要的佛寺。与上引文称灵照因与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寺似乎不合,只能存疑。 灵照在越州镜清院弘法,受请于后唐长兴四至五年间移锡杭州西关报慈院。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