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似水年华
 
安家记
来源:《难忘的记忆》  作者:王维铮  日期:2018-09-26


1969年,我到宁夏永宁县农场插队,到1972年10月我因专业变更离开为止,我在立强一队插队落户,生活了整整三年多。这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

我经历好长一段居无定所的日子,终于有了属于我名下的住处。我突然灵感上来,改了青藤居士徐文长的一副对联:“半间东倒西歪的土屋,一个南腔北调的洋人”,与朋友们调侃。

话说回来,有了住处就得安家。我到大队里去要了几张报纸,将窗户糊了糊,找了一领旧炕席铺在炕上,把铺盖卷从饲养房搬来往炕上一搁,就算把家安置停当了。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添置一些必要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民以食为天,炊具是首先要具备的,为此生产队很慷慨,主动地预支了10元人民币给我,供我添置家具杂物,这让我的安家落户有了一笔启动资金。   

按当地的自古流传至今的通例,生产队为我在屋里打了一口双眼灶,这是每个农家都有的,区别仅在于上面安的锅的大小。这是一个很科学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前锅做饭,后锅热水,省柴而且方便。我属于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类型,又住在牲口圈旁边,燃料根本不成问题。安置金额有限,考虑了再三,只买了一口铁锅,回家找了块炕坯将后面的灶眼堵住就成了。宁夏的铁锅与南方的不一样,比较厚实,锅壁厚了传热就均匀,烙饼时就不会出现中间糊了四周还不熟的现象。造型也不一样,比南方的锅深,与其说是锅,还不如称其为鼎——锅底有三个小脚,这样冬天屋里生火炉取暖时,可以很方便地搁置在炉台上使用。我还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瓦盆,淘米、洗菜、和面多用。碗筷就免了,我有一个铝合金的饭盆和饭勺,完全可以应付了。还买了盐,这是我唯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我还央求一个会木工的朋友,帮我做了一个柳木的锅盖,这也是个一物多用的东西,翻过来就可当切菜的案板。另外还搜罗了一把锅铲和一把用断柄镰刀改造的菜刀。就这样我完成了全部硬件配置,具备了开火做饭的条件,开始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的光棍生活。 

刚开始自己做饭时显得有点手忙脚乱,往往队长上工的哨子已经吹响,而我的饭尚未做好。我这时想到读书时学过的华罗庚的“优选法”,便活学活用,将每天从收工出到工这段时间的所有程序,都罗列出来进行优化,该删的删,该简的简,采取各种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方法,将时间进度赶了出来,便再也不会迟到了。    

经过一番科学的规划,中午吃饭虽赶趟了,但还少了吃现成饭的人那“饭后一锅烟”的休息时间,还得设法挤出点休息时间来。  

当地人做大米饭与我们老家的做法不一样。他们先把水烧开了再下米,等米烧得开花了将米捞起篜熟或撇去米汤原锅焖熟,费工费时,又容易丢失大量营养物质。我试着用老家做大米饭的方法,水、米一起下锅,延长焖饭时间,获得了成功,这可节省了好多时间。再进一步,我连菜也一起下锅了:将锅烧热搁油,放葱花煸出香味后迅速将切洗好的蔬菜倒入略炒,然后倒入淘好的米,加水适量,待水烧开后听锅里的水沸腾的声音逐渐减小,就撤火利用灶膛余热将饭焖熟。等待饭熟的时间,就是赢得的宝贵的休息时间。    

引黄灌区的主产是水稻,这里生产的大米由于生长期长、日均光照时间长和利用黄河水灌溉,品质上乘,口感极好。食用油是用胡麻籽土法榨取的,与芝麻油一样也叫香油,也是高档食用油。由我独创的快餐菜饭,选用了上述宁夏回族自族区干部群众欢迎杭州知青。两种名贵主料,再加上各类绿色有机的蔬菜瓜果,辅以铁锅柴灶旺火烧制,味道居然不错。特别那锅巴,咸咸的、脆脆的,比苏打饼干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宁夏是我国重要的春小麦产地,我们口粮中有40%是麦子。做面食可是我们南方人的弱项。好在我自小参加航海模型兴趣小组,动手能力较强,学什么都比较快。我就像现在青年人到陶吧去学陶艺那样,怀着好奇心去向各家主妇学习。很快,什么和面、揉面、擀面、切面,一系列操作工序都进入自由王国,擀出面来厚薄一致,切出的面粗细均匀。我还喜欢在和面时将鸡蛋、盐和少量的油直接和入,这样擀出来的面条很有筋骨,久煮不烂。现在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我相信这手艺还没丢,有机会聚一起我还可以露一手,保证做到手光、盆光、面光。

1972年10月,我被抽调当了井下采煤工,上贺兰山开始了我新的人生历程。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