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满城尽飘桂花香
来源: 钱塘往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袁长渭  日期:2018-10-15

      季已秋,天微凉,杭城的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香味。前日,一早年的学生送了一袋桂花茶到办公室,笑着问我,“老师,您闻闻,这桂花茶真香!”我也笑着回答,“是的,桂花茶是香,但这香味好像满世界都是的。”

640.webp.jpg

      杭城的四季都有花香,尤其是金秋季节。抽空去了一趟灵隐寺,想起了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所写的山寺,可能是指天竺寺,也有可能指的是灵隐寺。灵隐寺大雄宝殿外的袅袅香火味夹杂着桂花香味,这味好像带有些禅意。大白天的没有月亮,但是午后的阳光中,桂子随着钟声和木鱼声徐徐飘落,有的在草地上,有的在假山石上,有的在苏带草里藏着掖着。

640.webp (1).jpg

灵隐溪边摩崖石刻上的布袋和尚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溪水潺潺,天竺山的水就在这里静静地流过,桂子也随着溪水流向了西湖,西湖水或许也带有灵隐寺桂花香味。冷泉亭上的对联说,“泉自何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我想问,“香从何处飘来?”

640.webp (2).jpg

秋天里,杭州人总是把钱塘大潮和八月赏桂联系在一起,连郁达夫都曾经为此写下了《迟桂花》,差一点做了满觉陇或翁家山的女婿。柳永曾经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我寻着钱塘江潮水的足迹来到了六和塔的七层顶上,望着蜿蜒曲折的钱塘江,我的家就在不远处的之江大桥那边。

640.webp (3).jpg

按理说,今天是九月初三,会有大潮,可惜到了三点五十分,江水还是在漫涨,只冲起了些许浪花,对岸有稍许浪头沿岸前进,远处的九溪丁字坝不久就被潮水涨没。潮涨潮退,一个小时后,丁字坝就恢复了原样,打鱼的船儿依旧在江水中作业。六和寺的钟声不时响起,不知是谁在撞钟,和尚撞钟还是有时间规矩的,可能是游客吧。

640.webp (4).jpg

六和塔下的桂花开得特别茂盛,香气也特浓郁。有金桂和银桂,闻着桂花的香味,听着钱塘江的涛声,想象着吴刚和嫦娥的故事,有点意思。我不知道嫦娥是不是吴刚的女朋友,吴刚捧出桂花酒,喝的是情侣酒还是失恋后喝的闷酒。人间的那么多桂子传说是吴刚砍桂花树时丢下来的,我只是想说,很有可能是吴刚喝了桂花酒后,踢了桂花树几脚,或者是摇了几下桂花树,才有了杭州城那么多飘落的桂子。夕阳西下,晚霞铺满了钱塘江上空,吹在脸上的秋风有点凉意,但是也有桂花香味,感到些许温暖。

640.webp (5).jpg

老家的屋前有棵桂花树,是三十多年前建新房时父母种下的,这次新农村改造,哥还是把她保留了下来,每年秋月回家,桂子飘落在我的车头上,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母,从桂子的香味中,感觉到父母好像就在身边。

640.webp (6).jpg

妻做得一手美食,每当有贵客临门,就做她的拿手菜——桂花糖年糕。到了深秋,总要去弄点新鲜桂花,用玻璃瓶一层白糖一层桂花腌制着这糖桂花,最后,桂花和白糖融为一体,菜油煎炒的略焦黄的诸暨娘家年糕,客人吃了都要讨添头。

640.webp (7).jpg

龙坞光明池边的山色渐渐变黄,池边的桂花香飘茶园,那桂花的金黄,好像是唐朝善导和尚嘴里吐出的金光的残留烙印。上城埭村的那一路桂花,两边留下了一簇簇黄,有心的人儿在水泥地上铺了一张大大的尼龙纸,收集着这些金黄的落英,用来制作桂花茶、桂花糕等。

640.webp (8).jpg

多年前,满陇桂雨是杭州人秋季的最爱,那桂花树底下每人三十元的茶位,都是趋之如骛。或是尼龙纸摊着地上,家人一起围着吃些吴山烤鸡之类的卤味,给孩子们在桂花树下留个影,在日光的疏影里,那桂花香味沁人心脾。桂子丢在发丝里,回家都还留有桂花的清香。

640.webp (9).jpg

印象最深的还是梅岭南路边梵村外大桥茶园里的那一排桂花树,在碧绿的茶园里风姿绰约,长年经受云栖寺梵音的洗涤,在江水和梅坞溪的浸润下,香味飘向了宋城外的之江新城。

640.webp (10).jpg

每天早晚都在小区漫步,阴历八月末突然某一天小区的桂花全开了,有些桂花还飘落在小区泳池的一角构成了一幅美图,家里打开窗,满屋都是桂花香。

        双休日宅家看着书,品着学生送来的桂花茶,那龙井茶里郁着的桂花香味随着热气蒸腾而上,在舌尖上留有余香。家中的瓷瓶中斜插着一枝桂花,在早晨的阳光中,有些禅意。

640.webp (11).jpg

        春天里的某一日,突然接到下杨村双浦老乡来的电话,说村里发现了一块古石碑,上面书写着“蟾宫折桂”和“攀桂桥”几个大字。我查了《定乡小识》,上面确实写着杨村有攀桂桥,建于杨村浦上,时间为大清道光年间。

640.webp (12).jpg

        我脑海中萌发了一种念想,这杨村边的铜鉴湖,如能在明年的秋天建成,昙山脚下种植了许多桂花树,在昙山书院的茅屋里,或是铜鉴湖的小船中,耳边传来风水洞边慈严寺当年白居易听过的钟声,赏着如意晚霞,微风吹皱了一池湖水,晚风中带着淡淡的桂花香,这也不就是“蟾宫折桂”吗?我盼望着那一天......。

 

 

640.webp (13).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