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杭州城在公元890-897年之间建南北夹城。据魏嵩山研究,其范围北起今拱墅区余杭塘与京杭大运河上下塘的结合部,东西马塍、北关被包容入这一夹城;东罗城延拓至菜市河稍东,南城把凤凰山、包山、玉皇山、虎跑山、江干容纳入夹城之内。(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图录自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杭州城郭变迁圈》,江苏人民出版杜2001年版,第332页)杭州城池自隋杨素沏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据九域志,《戚淳临安志》卷一八《疆域三•城郭》,第3535页)有十二座城门。至唐末五代建城,史籍记载有两处,一是夹城的建筑,见《吴越备史》卷一: 是月,王命筑新夹城,环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王尝亲劳役徒,园自运一甓,由是骖从者争运之,役徒莫不毕力。 一是罗城的建筑。见《吴越备史》同卷: 秋七月丁丑,王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余万众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 《临川志》也有同样记载,即景福二年( 893)“钱缪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筑罗城,周七十里”(《咸淳临安志》卷一八《疆域三•域郭》,第3535页)。罗城的建筑有保留的文字《罗城记》可窥其一二,见《十国春秋》卷七七《吴越一•武肃王世家上》引《杭州罗城记》日: 大凡藩篱之设者,所以规其内;沟洫之限者,所以虞其外。华夏之制,其揆一焉。故鲁之祝邱、齐之小谷,犹以多事,不时而城,况在州郡之内乎? 自大寇犯阙,天下兵革,而江左尤所繁并。余始以郡之子城,岁月滋久,基址老烂,狭而且卑。每至点阅士马,不足回转,遂与诸郡聚议,崇建雉堞,夹以南北,矗然而峙。帑藏得以牢固,军士得以帐幕,是所谓固吾圉。以是年上奏,天子嘉以拙政,优诏奖饰,以为牧人之道,其尽此乎。俄而孙儒叛蔡,渡江侵我西鄙,以剪以逐,蹶于宛陵,劲弩之次,泛舟之助我有力焉。后始念子城之谋未足以为百姓计,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苟或侮劫之不意,攘偷之无状,则向者吾皇优诏适足以自策。 由是复与十三都,经纬罗郭,上上下下,如响而应。爰自秋七月丁巳,讫于冬十有一月某日,由北郭以分萁势,左右而翼合于冷水源,绵亘若干里,其高若干丈,其厚得之半。民庶之负贩,童髦之缓急,燕越之车盖,及吾境者,俾无他虑。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十国春秋》卷七七《吴越一•武肃王世家上》,第1053-1054页) 据考,此记文应写于乾宁二年( 895),作者罗隐于此年正月谒王,王待以上宾。罗城记以钱缪的口吻记述了杭州城的建城过程,包括对子城的认识和重要性的阐述。记文中提及了两座城邑,鲁之祝邱以及齐之小谷,皆位于山东。祝邱在今临沂市,鲁桓公五年(前707)因为防御齐、郑袭击,而在此筑城防御。小谷在今东阿,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春,齐桓公在此筑城。两座城邑的筑城,皆出于战略考虑,为交战双方战时防御的需要而建成。从罗城记以两个战争中建造的齐鲁城邑作比,说明了罗城建造的战略防御功能。与之相对应,杭州的夹城在罗城建造之前,其建造的目的何在?从《吴越备史》卷一记述的“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来看,在地形险要之地穿林造城,可见同样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如此行止的夹城,也丰富了我们以往仅限于对唐代夹城单一形制的认识。杭州夹城没有现成的古城图可以依赖,图5是魏嵩山文章中的附图,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也依据此图来讨论杭州。 图5历代杭州筑城图(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录自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研究》《杭州城郭变迁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可以与上述夹城相比较的,是镇江夹城的建造,《江南通志》卷二十:镇江,古有京城,吴有铁瓮城。又有东西夹城,建于唐,俱详古迹。乾符中,润帅周宝更筑罗城二十余里,宋元因之。 卷三二《镇江府》: 东西夹城,在丹徒县,唐太和中,观察使王播所筑,长十二里,凿隍绕其外。乾符中,周宝为润帅,更筑土城,周二十六里,为门十。 《至顺镇江志》(俞希鲁:《至顺镇江志》(附校勘记二卷),中华文史丛书之八,台湾华文书局印行)卷二《地理•城池》: 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子城吴大帝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号铁瓮城……南唐刺史林仁肇复修(仁肇有修子城石记,今不存)。东西夹城则唐时所筑也。(唐进士桑华有东西夹城石记,宋嘉定前已不存) 镇江夹城和杭州夹城都是因子城局促,向外拓展,之后再在夹城外扩城为罗城,形成子城一夹城一罗城的筑城顺序,而福州则以子城一罗城一夹城的顺序拓展;在夹城的拓展区域上,镇江与福州都或以东西、或以南北,在两个方向上夹原城两侧筑城向外发展,而杭州则向东部自北至南整体拓展。 五代纷争,围绕着攻城与守城。在城池建设上,工程较多,天祐三年登州筑罗城(《旧五代史》卷一九《邓季筠传》:“登州旧无罗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壮咄筑之,民甚交之,因相与立碑蹦颂英绩。”中年书局1976年版,第263页)。成都、桂林筑城也不一而足。尤其是夹城用于加固城墙与增加守备能力的用途上体现突出。夹城一直以多种样态和形式存在,如南宋扬州城夹城,为连接两座宋城(宋大城、宋堡城)而修建。人宋以后,大量修城记文字的保存,丰富且具体地记录了筑城的过程,形制等细节内容,诸如此类,嗣后另篇详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