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似水年华
 
农场、兵团经历五则(三)
来源:《难忘的岁月》  作者:陈方晴  日期:2018-11-19

1976 年农场里的一次秋收

 

  1974 年底,乔司又恢复为劳改农场,人员都到别的地方安置。我们连一半人到平山农场,一半人到长乐林场,我们班则调到平山农场狄家山队。从原先种棉花、黄豆的,一下子改行种水稻,从平原地区来到山区,这变化可真大啊,不少人为此还哭了鼻子。六月里的双抢,对我们是一种新的考验。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滚烫的田水,还有可恶的蚂蟥。打稻脱粒也不好受,一打稻浑身就痒得难受。两年过去了,我们也慢慢适应了狄家山的生活。休息时爬到高山上,看看山下的一垄垄的田地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宿舍,觉得如同在画中似的,还真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呢。

 

  转眼到了 1976 年,这年现役军人都回部队了,兵团又变回农场。知青中有“背景”的通过各种路子回了城,而留在那里大的都是些没权没势的寻常百姓子弟。场里一时人心浮动,看不到什么前途,也不知道自己今后会怎样。调回去?但自己爹妈没本事。不走留下来继续和泥土打交道?不知要干到何年何月?大家的思想不稳定,这年农场的秋收,那种混乱局面就可想而知了:打稻机前,净是些农家大嫂围在那里替我们干,割稻的也是她们。而作为农场的主人——知青,则坐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嘴里抽着农家大嫂“孝敬”的香烟,女的则吃着大嫂们带来的瓜子和番薯,口渴了还有甘蔗给我们解渴呢。照农家大嫂的说法,太阳晒晒瓜子嗑嗑,那才是皇帝老爷过的日子。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则懒洋洋地在我们指挥下给稻草打秸,更多的则是在那儿拣穗头。我问他们为啥不去读书?他们说早不读了,到队里干活又不到年龄,只好到农场来拣点谷子回去过年时好打年糕。

 

“靠山吃山,靠农场吃农场”,这是当地一些农民的口头禅。原来这些不请自来的附近的农民,这么卖力地给我们干活,自有她们的如意打算:你们农场是吃皇粮的,收多收少不搭介,反正有工资好拿,何必吃吃力力干活呢?而我们农民就不同了,人多地少,队里分点粮食还不够我们吃的呢。要打点年糕过个年不指望你们农场还能指望谁呢?   

 

大嫂们干着、说着、笑着,有的还故意说些“疯话”,借机麻痹我们,好多带些稻谷回家。太阳渐渐没了热量,打稻机的声音也停了下来,放眼望去,整个田畈就像洗过似的干净,只有一个个稻秸 好像卫兵似的整齐地立在那儿。有人说,如果这时上面来检查的话肯定能得到表扬。有的说,呸,他们自己走门路调回去还来不及呢,来检查?他们才没有吃得介空呢。收工时,组长踢了几下麻袋,有些担心地对正在把一棒棒谷子放入自己麻袋的农家大嫂说:“你们手下留点情,也别太放肆了,就剩下这点点东西我们回去如何交代?”

 

一个大嫂拍拍他的肩膀,又朝旁边那块地指了指说:“慌什么?你看你们队长那组比这里收的还少呢。”组长无可奈何地朝她看了看,然后趁机拍了拍她那肥厚的屁股说:“那你晚上等着我,多弄点酒菜,你那袋少说也有个 20 斤吧?”那大嫂不怀好意地笑笑:“只怕你没这个胆,我家老公正磨着刀等着割你那东西下酒呢。”说得我们大家都笑了……

 

  说起来我们男知青和当地农民关系一般还是好的,收工后也常去农民家坐坐。1974 年以后,为大龄青年考虑,娶当地农村姑娘的,场里可以迁户口安排工作拿工资。这消息对平时几乎见不到钱的她们颇有吸引力,后来有四个当地姑娘,还真和我们队里的知青结了婚。 如今他们儿孙满堂,生活过得还蛮不错呢。

 

再见了,狄家山

 

  转眼到了 1977 年,上面有了“知青可以顶职回城”的政策。大家那个高兴啊,老天爷总算开眼了,我们这回也算熬出了头,我们可以回杭州啰!大家算了算,这次我们队大约能走掉一半人还多。那个时候,地里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干活的。能回去的人赶进赶出忙着看朋友和办理回城手续,不能回城的人则懒洋洋地呆在宿舍里。队里的头头自己也是回城中的一个,到了往常的出工时间,他只是象征性的吹几声哨子应付了事,至于地里有没有人在干活就不管了, 反正在的人都记出工。等我也办好回城手续,整个狄家山已显得冷冷清清,好在秋收早已结束,否则地里的稻子可能全被当地农民收去了。细细算来,我们这个队原先共有 56 个人,七个温州人去年就走光了,1974 年前后,还走了一些搞病退的、走后门的,加上现在顶职的,整个队留在那儿的十个都不到。两年后,又有三人根据政策(大龄青年尚未结婚的也可以回城)回了城,留下的也全调到场部, 不是坐办公室就是去场部麦乳精厂工作,狄家山的土地则承包给别人经营了。

 

  再见了狄家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留下了我们多少辛勤的汗水,一旦要离开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你。是你那清清的泉水、苍翠的群山、富饶的农田,养育了我们三年多。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还会再来看你的!

相关内容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1984年:大运河首次迎来大型考察队 2024-10-2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