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似水年华
 
当年采访下乡知青的一段回忆(一)
来源:《难忘的岁月》  作者:骆郁民  日期:2018-12-07


  196812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热潮中,为贯彻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杭州和全国各个城市一样,都不遗余力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1969 1 月,出于宣传工作的需要,领导上要我(时任临安县昌化中学政治老师)去收集一点知青下乡的材料,有可能的话给报纸写篇报道。有关部门告诉我,临安县青山公社坎头大队对知青的教育安置工作很出色,于是我就去这个大队采访。

 

坎头大队位于青山水库东面,距水库大坝约七八公里,从水库流出的一条河正好流经这里,灌溉了大片田地,是水利条件较好的 一个大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供养蚕的桑园。社员们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交农业税以外,勉强够吃,还可以养点猪、鸡、鸭。   

 

大队党支部书记向我介绍了来这里插队落户知青的一些情况:知青都安排住在社员家里,真正做到了“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们对知青生活的照顾也符合上面的要求。支部书记特别强调,他们十分注重对知青在“教育”上下功夫,除了在生产技能方面进行传、帮、带以外,还不断对知青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曾打到这里,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每到淫雨季节,这里几乎年年发大水,农民遭受地主的压榨剥削,还要被抓丁派款。解放后,共产党领导农民翻了身,不再逃荒讨饭,还住上了砖瓦房。支书手指着村里的农民住屋对我说:“解放前,这里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棚。你看,现在这些房屋都是最近几年造起来的,比起旧社会强多啦!十多年来,我们还治山治水,尤其是 1958 年造起了青山水库,拦洪蓄水,从此结束了年年闹水灾的历史,创造了旱涝保收的好年景。”他还告诉我:“如今大队里的田地实现了自流灌溉,并有了一部手扶拖拉机,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这一切确实来得不容易啊! 我们就是常常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强烈对比,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变化,来教育社员和知识青年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因为这是我们农民最深切的体验啊!”

 

  听了支部书记的介绍,又亲眼看了坎头村里里外外的现状,我强烈地感到,现在城市里仍在闹来闹去,大搞“文化大革命”,还好农村里波及不大,农民们还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种田种地。如果农村也像城市里那样“闹革命”,我们早就饿肚皮了。

 

  吃了晚饭,大队支书又带我走访了几个知青落户的农家。那时还没有电视,但家家户户装了有线广播。农民们在晚饭后一般都是聊聊天,听听广播,有时难得看一场“革命样板戏”电影。也有少数知青利用晚上时间看看书。

 

  我们来到方大伯家,一家人讲起在他家落户的知青陈志林。陈志林是杭州人,于 1966 年夏在临安中学高中部毕业,一毕业就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像许许多多青年一样,在城市的一片混乱中浪费了两年多的青春。1968 年冬他来到坎头大队安家落户,虽然来的时间还不长,但他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农民学习生产技能,在生活上也能和农民打成一片,夜里还常常在灯下捧书阅读。农民们把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一次社员大会上一致推 选他做生产队的记工员。我问陈志林:“你来农村落户,家里父母都 支持吗?”他回答说:“支持!”从交谈中我得知志林的父母是退休工人,他是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